(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1954年春节前夕,朱彦夫在离家七年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土张家泉村。
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被冻掉了四肢,失去了一只眼睛,成为了一个残疾人,乡亲们惊愕不已,母亲更是心痛如刀割,哽咽着说:“你走吧,娘养活不了你。”
战后归乡1954年春节前夕,寒冬笼罩着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朱彦夫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
衣着破旧、行动艰难的青年出现在村口,戴着假肢,每一步都显得那样吃力。
七年前,朱彦夫离开家乡,参军赴朝作战。在战场上,他表现英勇,但在1950年12月的长津湖战役中,他的连队几乎全军覆没,他也因严重的冻伤和炮击而失去了四肢和左眼。经过93天的昏迷和47次手术,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却被误认为阵亡。
自从1951年朱彦夫被认为阵亡以来,他的母亲就为他立了一座衣冠冢,悼念这位英勇的儿子。如今,见到朱彦夫活着回来,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有的甚至惊呼起来,因为他们眼前的朱彦夫已经变得完全不一样。
朱彦夫艰难地向自己家走去,有人想要上前帮他一把,但都被他拒绝了,戴着假肢,他一步步地走到了自家门口。当他看到大门上挂着的“烈士烈属光荣”的牌子时,眼眶瞬间湿润了。
“娘,我回来了!”朱彦夫哽咽着喊出这句话,声音中带着无尽的思念和痛苦。这一声呼喊传入屋内,很快,一个苍老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朱母颤巍巍地走出来,当她看到院子里那个没有四肢、如同肉球般的人竟是自己的儿子时,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村民们赶忙将朱母扶进屋里,待她苏醒过来。朱母并没有立即问朱彦夫他的胳膊腿是怎么没的,而是含着泪问道:“你这个样子,还回来干什么?”
“娘身板不好,也活不了几年了,怕是养活不了你,你……还是回荣军院吧!”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朱彦夫心上。尽管如此,他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坚持留在家里。朱彦夫的坚决态度让母亲无奈,她铁了心要赶儿子回荣军院,不和他住一个屋子,除了送一点吃的喝的,竟一句话都不跟他说。
母亲的态度让朱彦夫有些伤心,他怎么也没想到,一向疼爱自己的母亲竟会变成这个样子。但他很快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他们家实在太穷,母亲逼他回荣军院,只是想让他多享几年福。朱彦夫虽然心中明白母亲的用意,但他依旧不愿意离开家乡。
一天傍晚,朱彦夫走到母亲房间门口,对屋子里的母亲喊道:“娘,荣军院的人来接我了,我走了,你把门锁上吧!”屋子里的母亲应了一声,转身离开的时候,他听到了母亲的呢喃:“老天爷,保佑俺儿活的好好的……”其实,朱彦夫并没有离开,而是偷偷躲进了自己住的那个屋子里的一个破筐里,听到母亲锁了房门,他悄悄爬回了土炕。
朱彦夫决定通过自我封闭,练习生存技能。他给自己准备了一桶井水和十几斤地瓜干,要么学会独立生存,要么就饿死在这个小屋里。在这十几天时间里,他练走路,练切菜,练一切生活技能。然而,由于地瓜干没有什么营养,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最终甚至没有力量拍门求救,只能躺在地上等死。
在朱彦夫生命垂危之时,沂源县民政局局长武宪德来到了他家。原来,自朱彦夫回家后,武宪德一直牵挂着他。那天,沂源县下了一场暴雨,武宪德担心朱彦夫的安全,于是前来看望。当武宪德来到朱家后,朱母告诉他,朱彦夫已经被荣军院的人接走了。武宪德一愣,这么重要的事情自己这个民政局局长怎么不知道?意识到事情不妙,武宪德和朱母立刻往朱彦夫住的那个小屋跑,打开门一看,朱彦夫已经昏迷不醒。
朱母看到这一幕,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哭着说自己作孽,差点活活饿死儿子,对不起他死去的父亲。而武宪德见朱彦夫还有呼吸,立刻跑出院子,喊村里的青壮年一起抬着朱彦夫去医院救治。
独立生存朱彦夫开始每天坚持练习各种生活技能。他从基本的穿衣吃饭开始,努力克服没有四肢的困难。他用双肘夹着筷子,尝试自己吃饭;用牙齿咬着布条,帮助自己穿衣;用假肢支撑着身体,一步一步地练习走路。每一个简单的动作,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只是举手之劳,但对朱彦夫而言却是艰难的挑战。
为了练习行走,朱彦夫选择了村中的一段陡坡作为自己的训练场地。他每天清晨天还未亮就出门,开始一步一步地向上爬。他用木棍固定住刀具,尝试切菜;用绳子固定住笔,开始练习写字。他深知,只有学会自立,才能真正减轻母亲的负担,不再成为家人的拖累。
朱彦夫的努力没有白费,村民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大家纷纷给予他帮助,有的送来食物,有的帮助他修理假肢,有的教他新的生活技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朱彦夫逐渐掌握了更多的技能,生活也开始变得稍微轻松一些。
爱情的力量陈希永是沂源县民政局局长武宪德的侄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听说了朱彦夫的故事,被他的坚韧和勇气深深打动。她主动要求去看望朱彦夫,并决心照顾这位英雄。
陈希永开始频繁地去朱彦夫家,帮他洗衣、做饭,还陪他练习各种生活技能,不仅减轻了朱母的负担,也让朱彦夫感受到了一份从未有过的温暖。
时间推移,陈希永发现自己不仅仅是被朱彦夫的故事感动,更是被他的坚强和勇气所吸引。她开始考虑要与朱彦夫共度一生的可能性。于是,她向武宪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嫁给朱彦夫,照顾他一辈子。
武宪德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既惊讶又担忧。他知道朱彦夫是个好人,但也担心陈希永未来的生活会因为朱彦夫的残疾而变得艰难。于是,他回家与陈希永的父母商量,希望他们能够说服陈希永放弃这个念头。陈希永却坚定地告诉父母:“朱彦夫是个英雄,他太可怜了,看了让人心里难受,我不图他啥,就想照顾他,让他过得好一点。”
在陈希永的坚持下,她的父母最终同意了这门亲事。武宪德见侄女说服了自己的父母,便去朱彦夫家说亲。朱母闻言,既高兴又忧虑:“闺女是好闺女,可嫁给俺没手没脚的儿子,以后可怎么过日子呀?”朱彦夫更是一口回绝:“俺是个废人,结了婚只能连累人家!”
陈希永并没有放弃。几天后,她主动上门,开口就叫朱母“妈”,跟朱彦夫也很能聊得来,往往朱彦夫说一句,她就能说十句。在此后的日子里,陈希永时常上门,有时候天色晚了,就不回家了,跟朱母住在一间屋子里。1955年冬天,22岁的朱彦夫和21岁的陈希永喜结连理。
走向富裕不久后,朱彦夫决定在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发现村里的很多人都是文盲,无法读书识字。于是,他决定开办夜校,教村民们读书识字。每到晚上,村民们就聚集在朱彦夫的家里,听他讲解识字的方法和技巧。
1957年,朱彦夫成功当选为村支书。成为村里的带头人后,他立即着手制定村庄的发展规划。朱彦夫深知,要想让村子真正富起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村子的生产方式。他决定带领村民们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基础设施建设。
朱彦夫组织村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土地调查。他发现村里的土地并不多,耕地面积有限,农作物的产量也不高。他决定带领村民们开荒,增加耕地面积。尽管身体残疾,朱彦夫仍然坚持每天到田地里指导村民们开荒,教他们如何种植农作物。
除了开荒,朱彦夫还意识到水源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为了确保农田有充足的水源,他决定带领村民们修建灌溉系统。朱彦夫带领村民们修建了灌溉系统。他们打井、修水渠,将井水引入田地,确保农田有充足的水源。
1960年,我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张家泉村也陷入困顿。为帮助乡民们度过难关,朱彦夫把自己一个月十几块的残疾金全部拿了出来,用于村民的救济。陈希永也尽心尽力地照顾家人,她将省下来的食物分给孩子们吃,自己则吃槐花充饥,甚至因此面部浮肿,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在朱彦夫和陈希永的共同努力下,张家泉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村民们开始学习新的农业技术,改善生产方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朱彦夫还鼓励村民们发展副业,增加家庭收入。
1975年秋,朱母一病不起。当时国家正在推行火化政策,老人家害怕这种“新型”安葬方式,临终之前,对朱彦夫说:“咱娘俩一辈子相依为命不容易,在阳间没享福,你可别让我再去阴间受罪,可千万别把我烧了啊!”看着奄奄一息的母亲,朱彦夫含泪答应。然而,在母亲离世后,他还是选择了火化。他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拥护国家的政策,同时,他也相信火化和孝道无关。
母亲离世时,朱彦夫已经42岁,身体并不好的他,决定再为村民们办一件大事,那就是想办法让村子通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在妻子陈希永的搀扶下,离开了老家,去上海、南京等地,四处找门路。出门在外的他们,甚至还睡过马路。
经过多方努力和不断的奔走,朱彦夫终于找到了能够帮助他们的单位和部门。1978年,张家泉村终于通上了电。看着村里亮起的灯光,看着在灯光下奔跑的孩子们,朱彦夫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982年,当了25年村支书的朱彦夫从岗位上退了下来,退休后的他,才真正有时间和妻子享受生活。1987年,时任南京军区政委的迟浩田听说了朱彦夫的事迹,对他身残志坚、带领村子致富的壮举赞不绝口,并亲自来张家泉村看望他。迟浩田将军给朱彦夫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他能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激励更多身处困境中的人积极向上。
朱彦夫听从了迟浩田的建议,开始用牙咬着毛笔,练习写字。后来,他用两个胳膊肘夹着笔写,再后来,他用胶带把钢笔粘在胳膊上写字。经过六年的努力,他写出了第一本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迟浩田将军得知此事后,亲自为他题写书名,并赠送“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十个大字。
就在小说出版的这一年,朱彦夫突发脑梗,半身不遂,从此不能下地了。朱彦夫脑梗后,老伴陈希永肩上的担子又加重了几分。她需要背着他上厕所,需要每天晚上给他翻身,是一刻也不得清闲。陈希永并不是一个强壮的女人,朱彦夫虽然没有四肢,但体重也不轻,陈希永移动他极为吃力。为给自己“涨”力气,陈希永常在床头放着一瓶酒,需要背他的时候,就给自己灌一口。
2010年2月,陈希永先一步离开了人世,年仅76岁。朱彦夫失去了相伴55年的妻子。
在陈希永离世后,一向坚强的朱彦夫放声痛哭,这让来参加葬礼的人无不落泪。他还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举动,那就是披麻戴孝,给妻子送终。
因为,在朱彦夫身处困境的时候,是这个女人点燃了他的希望,是她像个妈妈一样照顾了他55年,陪伴他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参考资料:
[1]张厚新. 朱彦夫,再次感动中国![N]. 淄博日报,2022-03-04(001).DOI:10.38290/n.cnki.nzbrb.2022.000677.
[2]李盛.朱彦夫的钢铁人生[J].工会博览,2021(09):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