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作为社交属性的群居生物,生活中总是不可避免地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在你的社交圈中,并非每个人都怀揣着善意,因为即便一个人再完美无缺,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对他/她青睐有加。
对大多数人而言,不喜欢或许仅止于表面的点头之交,遵循着基础的社交礼节,而不愿深交一步。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他们在表面上似乎与你关系密切,但内心却对你怀着深深的恶意和偏见,他们无法容忍你的成功,巴望着你每况愈下。
这些人,尽管表面上和颜悦色,甚至对你笑容可掬,但他们的真实意图却难以觉察。不过,没有人能够永远伪装,他们总会露出蛛丝马迹,显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以下是两种警示性的行为,如果你身边的人出现了其中之一,那么你应当提高警惕,因为他们可能并不像表面上那样友善,而是盼望着你的失败,等待着机会嘲笑你。
一:在公共场合挑剔你的瑕疵或失误
那些盼着你不好的人,常常会表现出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在公共场合挑剔你的瑕疵和失误,试图以此玷污你的名誉,损害你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尤为突出。
陈芳,一位充满活力的新晋毕业生,与她的同窗好友李静一同加入了同一家公司,她们不仅因为同窗之情而亲近,更因为共同的工作环境而关系紧密。
陈芳性格开朗,口才出众,很快便引起了组长的高度关注,并开始让她尝试处理一些工作事宜。陈芳的表现大多数时候都相当出色,唯独在一次文件处理中,不慎弄错了一组关键数据。
幸运的是,在文件交到组长手中之前,组长及时发现并纠正了这个错误,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陈芳将这一惊险经历告诉了李静,心有余悸地说:“真是万幸,组长及时发现了错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李静也对此感到震惊,她提醒陈芳今后务必更加细心,以防再次发生类似的疏忽。然而,如果有人在这种情况下不是给予鼓励和支持,反而选择在公众场合指摘你的错误,那么你就应该警觉了。
从此往后,每当组长将任务委以陈芳,只要李静在场,无论是小组内部的简短会议还是部门全体的大规模聚首,无论参与人数的多寡,李静都会毫不顾忌地大声提醒陈芳,务必保持细致入微,绝不能再犯上次那般令人难忘的数据失误。
在众目睽睽之下,陈芳感到颜面尽失,她恳求李静不要再重提这件尴尬的往事,但李静却一脸茫然,坚称自己出于一片好意,旨在提醒陈芳提高警觉,避免重蹈覆辙。
随着时间流逝,陈芳的实习期宣告结束,然而主管对她的绩效评估却出奇地低,最终将她分配到了一个边缘岗位,薪资待遇也十分不理想。
原来,李静反复的提醒,让所有人都形成了陈芳工作粗心大意、不够稳重的印象,这种看法甚至传到了主管的耳中,使得主管对她缺乏信任,不愿将重要职位交给她。
而李静却巧妙地取代了陈芳的位置,留在了办公室的核心区域。
这一事件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那些在公共场合故意揭示你的短处或失误的人,其心必不善,不论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披上何种堂皇的借口。
古人曾国藩曾言:“扬善于公庭,归过于私室。”此言寓意深远,即在众人面前应宣扬他人的优点,而在私密之处指出其不足,以诚恳劝诫。
在公共场合公然指出你的不足,并非出于帮助你改正的目的,而是意图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关于你的错误印象。随着“先入为主”和“三人成虎”的心理作用,即使你并无此类问题,他人也会将你视为不堪重任之人。
再者,有些人从不认可你的成就,总认为你不过运气使然。
即便是再低调、再淡泊的人,也难免会有自尊和荣誉感。当我们取得成就时,我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毕竟那是我们辛勤付出的成果,不应被轻视。
但这世界上总有些人,无论你取得了何种成就,他们都不会给予你应有的赞誉,反而会找出各种理由,试图抹杀你的努力,贬低你的成果。
若你与他们争辩,他们便会以一副关怀备至的姿态,声称这是为了防止你骄傲自满,为了你的长远发展。
若你遇到这样的人,务必提高警惕。这并非出于对你的关爱,而是对你赤裸裸的打压。在心理学中,有一种被称为“煤气灯效应”的现象。
这一术语源自一部美国电影《煤气灯下》,讲述了一个用心险恶的男子如何利用心理操控,使一名女子精神崩溃,进而侵占她的家产。
这种心理操控的核心手段就是否定与打压。
如今,广义上的“煤气灯效应”指的是,通过不断否定你的成就,打压你的人格,使你的自我认知产生偏差,从而产生自卑感,最终在心理上屈服于他人。
成就应得到表扬,这是人的正常心理需求。然而,有些人就是要通过否定你的成就来打压你,让你失去自信,质疑自己的能力。
一个长期生活在缺乏认可的环境中的人,如何能够越来越好呢?
《寒山问拾得》中有一句话说道:
“世间有人诽谤我、欺骗我、侮辱我、嘲笑我、轻视我、贬低我、愚弄我,我该如何应对呢?忍耐他、让他、避开他、随他、忍受他、尊敬他、不要理他,几年后再看他。”
无论他人如何不愿看到你好,如何希望你跌入低谷,只要你意志坚定,坚守初心,自然能走自己的路,何必在意他人的非议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