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起源:“书契既造,砚墨乃陈。”书法中的气、血、筋、骨四要素中,“血”代表水墨的运用。
关于墨的记载,古籍中不乏其词。《尚书·伊训》、《尚书·说命》、《礼记》等文献均明确指出,墨的历史可追溯至殷商时期。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亦有朱砂和普通素墨书写的痕迹。墨分为天然墨和人工墨两大类,其发展与人类社会行为息息相关。文字的诞生,最初用于标识和记录。在远古时期,个人对记录的需求有限,而部落或国家的管理层则对文字和墨的改进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反映出人工墨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古籍中记载“墨始造于黄帝之时”、“周宣王时邢夷作墨”,说明随着部落或国家的繁荣,记录工作的需求增加,促进了纸、墨、笔的发展。天然墨的发现,可追溯至石器时代。1980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村的仰韶文化古墓中,出土了石砚、研石、水盂和黑红色氧化铁矿石。这种矿石,只需用研石在砚上兑水研磨,即可用于书写记录。这就是所谓的“石墨”。
在湖北江陵九店村56号墓,1981至1989年间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古墨,其中大部分已经粉化,但有一块板状墨品保存较为完整,尺寸为2.1厘米长,1.3厘米宽,0.9厘米厚。这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造墨样本,然而至今尚未有详尽的成分分析研究。南越王赵昧墓中出土的古墨,连同石砚和研墨石,整体呈扁平状,经实测,单粒直径在0.81至1.31厘米,厚度为0.23至0.42厘米。这些出土的墨,质地较为细腻,且略带红色,与后来的茶墨有相似之处,可视为前汉时期墨的代表。1972年,武威出土了一种墨丸,形状为上小下大的圆柱形,高4.5厘米,底径2.8厘米,色泽黑亮,这代表了后汉时期的墨。从汉代到唐代,墨的数量单位通常用“丸”,而较少使用“枚”。赵壹在《非草书》中提到“十日一笔,月数丸墨”,这反映出当时笔墨技术虽已成熟,但耐用性仍有待提高。秦汉至魏晋时期,墨的制作技术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松烟墨成为主流。这种墨以松烟为原料,经过捣杵、去杂、加胶等步骤,最终制成适合书写的墨块,这一工艺一直沿用至今,尽管在技术上有了诸多改进。隋唐时期,制墨工艺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政府专门设立了制墨机构,即"墨务官",为抄写典籍经卷提供高质量的松烟墨,这使得制墨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唐代文化繁荣,制墨品种也相应丰富,出现了多种颜色的墨,如朱砂墨,由朱砂研磨加胶制成。然而,唐末五代时期,由于战乱频发,北方的墨工纷纷南迁,制墨中心也随之南移。奚超、陈赟等巧匠,以及被誉为"墨圣"的李廷珪,继承并发扬了捣松和胶的技术,使唐宋时期的墨达到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新水平。1988年,安徽合肥马绍庭墓出土了一件六角松烟墨,中央刻有阳篆铭文,造型精美,墨色浓郁。值得注意的是,墨色的差异并不完全由墨本身决定。古人使用的墨需要加水研磨,与现代的墨汁有所不同,因此颜色的差异还与纸张的纤维结构、制作工艺、表面处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的麻纸和皮纸,即使使用相同的笔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笔触、点画效果,以及枯笔和渗化效果,这一点从唐代流传下来的墨迹中可见一斑。
除了常见的素墨,古代还有朱砂墨、金银粉、紫墨、血书等多种特殊墨料。朱砂墨以朱砂为原料的书写,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出现。龟甲、玉片、陶器等文物上,都有朱书的实例。朱砂在当时较为稀缺,价格昂贵,主要产地在波斯和中亚地区。《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地区盛产朱砂原料,即敦煌文书中提到的"丹"。因此,后来用朱砂书写的作品也被称为"书丹"。
在现存的古代书法作品中,“书丹”之作往往具有显赫的出处。例如敦煌的抄经书法,以及更早期的魏碑“墨砖”,这些作品通常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士所追求的。这一点也间接反映了朱砂墨的价值。金银粉墨自唐朝起,工匠们已经掌握了制作多种颜色颜料的技术,包括银朱、铅白、铅丹、铁红、铜绿、绿盐、金粉、银粉等,这些颜料均可通过人工合成的方式获得。
唐代的写经作品中,常见有使用金粉在蓝纸上书写,或银粉在黑纸上书写,这些材料是抄经和壁画创作中的常用颜料。紫墨紫墨较为罕见,且其墨色难以长久保存,因此传世作品不多,至今关于其具体用途和原料仍不为人所知。在敦煌书法中,有一份用紫墨书写的作品,即《佛说地藏菩萨经》的题签,上书“佛说地藏菩萨经”。
血书在古代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一些虔诚的信徒为了表达对信仰的忠诚,会用自己的鲜血书写经文。同样,某些檄文也会用血书写,以示其严肃性和紧迫性。在现代,血书也偶被用来表达深深的歉意或作为宣誓的一种方式。《大身真言》的题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天祐三年岁次丙寅四月五日,一位八十三岁的老翁以自己的鲜血混合墨水,亲手抄写了这部经文,并将其传播至瓜州……”这个故事颇为引人入胜,这位高龄老翁不仅刺血书写了经文,经过后续的考证,发现他总共抄写了十部刺血经文。墨的发展历程大致如此,每当文化繁荣或社会发展迅速的时期,都会推动书写工具的进步,这一点在当代依然成立。笔墨作为书写的核心工具,对其种类的梳理和对不同时代特点的深入理解,是准确把握文本书风的关键。通过研究历代用墨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笔法在细节上也有所区别,这对于我们深入探究笔法的具体形态及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