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成荫
近几年,媒体上有一种声音,说是生产队时期限制农民的自由,农民没有介绍信出不了门?纯粹子虚乌有,道听途说!
本文以笔者亲身经历,说说生产队时期的农民外出情况。
那时,农民外出很自由的,根本就不要向生产队队长请假,脚长在你身上,你想往哪里跑就往哪里跑,没人拦着你,只是下工之前记工员到田头记工分时,登记不到你的名字,这一天你就没工分了。
那个年代,农村还没有通公交,社员外出全靠两腿。那时我家三个孩子,孩子外婆家在靖江的生祠公社,距我家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一大早吃过早饭,推着山车,孩子坐车上,快马加鞭走到那里,正好赶得上吃午饭。
这一路上,没有卡口查你的介绍信,到了生祠后也没有谁登门向你要介绍信。
那个年代,介绍信确实是有的,直至2000年还是存在的。介绍信是介绍派出人员的身份和任务的专用信件,具有介绍和证明的双重作用,有助于对方了解来人的身份和目的。在商业、学术、社交以及党组织管理等场合都有广泛应用,是建立联系、促进合作的重要工具。
你说农民外出走个亲戚,串个门,谁给你开介绍信,你把介绍信交给谁。小岗村人到你家门口要饭,你问他要“讨饭介绍信”吗?总不至于我去生祠老丈人家也要开介绍信,向老丈人证明我是他的女婿,事由:走亲戚,去吃饭。
果真如此,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六十年代末期,我们这里大量开始养猪,养母猪的人家多,而隔壁的如皋县也是养猪大县,专养肥猪。在1965年时,全国不少地区“肉满为患”,国家号召吃“爱国肉”时,我们这里也吃了几个月的0.52元一斤的冻肉,养猪多啊。那时我们这里的农户把仔猪拉到如皋去卖,或者如皋人过来购买。
我们这里人去如皋卖仔猪时没有要介绍信,更没有要检疫证;如皋人过来买猪时,也没有带介绍信过来。更没有像九十年代查暂住证一样查你的介绍信。
那时,我们这里养的母猪叫“二花脸”,是种黑猪,地方品种,而江南武进县的二花脸猪最有名气,秃嘴大耳朵,稀毛红皮,乳头大,奶水足,产仔多,性格温顺,还会吃肯长。社员购买小母猪常常过江去江南,自己划着船过去。
年轻时,社员喊我“二流子”,人活跃,能说几句普通话,算是“见多识广”的人。那时,常去江南购买这种小母猪,因为我能识猪,把猪从江南买回来,再卖给养猪户,一只猪赚个块把钱,叫做“二道贩子”。
早上从家门口的河里划着杉木船出发,经里河入长江,江对岸就是武进县,当地有个领人买猪的叫“三驼子”,驼背,矮个子。到了武进,吃住都在三驼子家,我挑着箩筐,三驼子带路,到了养猪户家中,我选猪,他帮我砍价。猪买成了,每头猪给几毛钱辛苦费,叫做“行佣”。
那时,沿途没有人查介绍信,到了江南上岸时,也没有人验证我的“身份”和“任务”。
那么,那个年代农民为什么很少出门?那时没有什么社办厂,想上厂也不容易,没事你出门干嘛?再说了,不上工没工分,没工分年终分配时你就得不到钱,也分不到口粮,谁肯外出?
而外出的只有篾匠、瓦匠、雕匠、木匠、漆匠等“五匠”,他们吃住都在东家,回来后向生产队缴上“工分钱”。他们外出,也是不要介绍信的。
并不是介绍信限制了农民外出的自由,而是农民没有外出的理由。还原历史真相,应该实事求是,不歪曲事实,也不应该隐瞒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