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宁波市委原书记,深受宁波百姓爱戴,后升浙江省长,享年90岁

谨记过去 2024-11-30 16:47:12

前言

在浙江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领导者,他以非凡的胆识和卓越的才能,引领着宁波走向改革开放的前沿,更在浙江省长的任上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他,就是葛洪升,一个从贫困农民家庭走出的革命者,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孜孜以求、不懈奋斗。他的离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但他的故事,却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他是如何在逆境中坚守信仰?又是如何带领宁波实现经济腾飞?

革命先锋与水利建设者

在1931年的中国,内忧与外患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国家的天空布满了阴霾。“九一八事变”的炮火轰鸣,东北大地瞬间沦陷,哀鸿遍野。就在这年金秋十月,山东省莒南县的一个简陋农舍里,葛洪升呱呱坠地,他的到来并未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多少欢笑,因为外面的世界正风雨飘摇。

葛洪升的成长伴随着黄土与汗水。他的双亲,两位朴实无华的农民,深知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丰年勉强糊口,灾年则饥肠辘辘,这样的日子像一把无形的枷锁,锁住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然而,贫穷并未磨灭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更未阻挡葛洪升求知的脚步。八岁那年,凭借着东拼西凑的学费,葛洪升踏入了高等小学的大门,那扇门后,是他对知识的无尽向往和对命运的不屈抗争。

转眼间,葛洪升已成长为少年。1945年,日本侵略者弯腰90°终于低下了头,但和平的曙光并未照亮太久,内战的风云又起。蒋介石撕破了和谈的伪装,战火重燃。在这样的背景下,葛洪升完成了学业,他的思想也在老师和同学的熏陶下悄然蜕变,共产主义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他渴望用自己的双手,去触碰那遥不可及的理想——国家的解放与人民的幸福。

小日子投降

15岁的葛洪升,带着满腔热血,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他加入了党组织,被派往莒南县委,那里成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兄弟并肩作战,宣传党的政策,推动土地改革。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更让他学会了如何与群众心连心,为他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解放战争的烽火连天,葛洪升的脚步也未曾停歇。1949年,他随军南下,来到了浙江台州。在这里,他担任了地委办公室秘书,继续他的土改事业。他走村串户,倾听每一声民生的呼唤,严格按照政策划分土地,让农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土地改革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也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葛洪升留在了浙江,他的职业生涯也迎来了新的篇章。1960年,他踏入了浙江省委的大门,担任省建委办公室副主任,肩上扛起了水利工程建设的重任。那时,国家正处于经济恢复的关键时期,葛洪升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他全身心投入工作,推动了一个又一个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新安江水电站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工程不仅改善了浙江的水利条件,更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葛洪升的职业生涯中,他不仅是水利建设的推动者,更是浙江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规划的参与者。他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浙江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他的工作成就,如同一座座丰碑,屹立在浙江的大地上,见证了那段辉煌的历史。在葛洪升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感受到了一个普通人的伟大力量。

宁波改革的重要开拓者

在1966年的风云变幻中,葛洪升遭遇了错误的批判,职业生涯骤然停摆。然而,他心中的信念犹如磐石,任凭风雨侵蚀,依旧坚定不移。终于,在1970年,“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葛洪升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得以平反昭雪。随后,他肩负起水利电力部第九工程局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的重任,同时兼任猫跳河六级电站指挥部的指挥与党委书记。

那时的中国,正被“十年运动”的阴霾笼罩,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经济发展也陷入了停滞。葛洪升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工作之中,致力于水利电力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他深入一线,倾听基层的声音,掌握实际情况,精心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为水利电力部的稳定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到了1977年,运动终于落下帷幕,拨乱反正的浪潮席卷全国,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葛洪升也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次飞跃,被任命为浙江省电力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此时的中国,正站在改革开放的门槛上,经济建设对能源的需求日益迫切。葛洪升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迅速投身到电力工业的发展洪流中。他深知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因此不遗余力地推动浙江电力工业的进步,有效缓解了电力供需的矛盾,为改革开放后浙江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1983年,葛洪升被提拔为宁波市委书记,成为了宁波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推手。宁波,这座沿海城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蕴藏着无限潜力。葛洪升一到任,便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他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他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制定出符合宁波实际的发展蓝图。

在宁波的岁月里,葛洪升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他敏锐地发现了宁波市北仑区的巨大潜力,果断决策,集中力量将其打造成为一座大港口。这座港口后来成为了宁波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吞吐着钢铁、石化等原材料产品,有力地推动了宁波的工业化进程。同时,葛洪升还亲自筹建了宁波大学,为宁波的长远发展储备了宝贵的人才资源。此外,他还大力发展宁波的民航事业,修建了机场,强化了政府在市场中的管理职能,确保了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

宁波变化

葛洪升的到来,如同春风拂面,为宁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力,迅速明确了宁波的发展方向,引领着这座城市走向繁荣。1984年,宁波成功跻身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14个城市之列。这一殊荣的获得,离不开葛洪升在北京座谈会上的积极争取。他深情地阐述了宁波的优势和潜力,最终为这座城市赢得了这一宝贵的发展机遇。

随后,葛洪升对宁波市的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胆的调整,撤销了镇明区、郊区和镇海县,成立了镇海区和滨海区(后更名为北仑区)。这一调整不仅适应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求,更为宁波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他还与著名企业家包玉刚携手合作,成功创办了宁波大学,为宁波的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1986年,在葛洪升的推动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这一创举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还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为宁波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1987年,葛洪升再次发力,主导了宁波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修建了现代化的机场,进一步扩大了政府在市场中的管理权,确保了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和经济的稳健发展。

葛洪升在宁波的执政期间,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更极大地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如同一位高明的舵手,引领着宁波这艘巨轮在改革开放的海洋中破浪前行。他的每一次决策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每一次行动都彰显了担当和远见。正是有了葛洪升的引领和付出,宁波才能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改革开放的先锋

在1988年的春风里,葛洪升踏上了浙江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被委以浙江省委副书记的重任。那时的浙江,正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在经济的海洋中快速前行,却也面临着暗礁与挑战。葛洪升的到来,犹如一股清新的风,为浙江的改革航程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他脚踏实地,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百姓心声,巧妙调配各方资源,为浙江的发展蓝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1990年,葛洪升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兼任了浙江省省长一职。在这更高的岗位上,他继续深化改革,敞开大门迎接外资与先进技术,推动着浙江经济迈向新的高峰。他的决策如同催化剂,让浙江的GDP如虎添翼,市场经济的框架也日益完善。葛洪升慧眼识珠,大力扶持民营企业,使它们在经济舞台上大放异彩,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更为无数劳动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1993年,葛洪升卸下了省长的重任,转战京城,担任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在新的天地里,他迅速适应,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他紧跟党中央的步伐,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为国民经济的稳健前行贡献着智慧与力量。两年后,即1995年12月,葛洪升再升一级,成为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他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1993年到1998年,葛洪升不仅在职位上步步高升,他的思想也与时俱进,不断升华。他深入学习党的理论精髓,从马列主义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以身作则,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公私分明,一心为民,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卓越的领导才能,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与赞誉。

1998年的春天,葛洪升又踏上了新的征程,被调任至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岗位。在这里,他继续发挥着光和热,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出谋划策。可是,光阴如剑,转眼间到了2003年,因身体原因,葛洪升不得不告别了热爱的工作岗位,选择离休。他回到了杭州,悠然自得地享受着晚年生活,但那份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却从未改变。

直到2020年的寒冬,1月30日的夜晚,葛洪升的生命之烛悄然熄灭,享年90岁。根据他的遗愿,丧事一切从简,没有华丽的告别仪式,只有无尽的哀思与怀念。在葛洪升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看到了一个领导者的智慧与勇气,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善良与质朴。他的一生,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好诠释,也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写照。

结语

葛洪升老前辈的一生,是光辉与奉献的写照。展望未来,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他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新时代的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让我们在缅怀葛洪升同志的同时,也思考自己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实际行动践行他的优良传统,努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为之士。葛洪升同志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让我们在互动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华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1 阅读: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