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省市重点新闻单位记者和网络大V走访福州海洋经济

福州日报 2024-11-14 09:52:28

中央、省市重点新闻单位记者和网络大V走访福州海洋经济

强港兴业 “蓝色引擎”动力澎湃

调研采访团在“闽投1号”了解水下巡检机器人运作。记者 原浩 摄

乘车行驶在福州的沿海公路上,窗外风景不断变换,映射着“海上福州”建设的成果。13日,参加“万千气象看福建·唱响海上牧歌”网络主题活动的中央、省市重点新闻单位记者和网络大V等约40人组成的调研采访团,深入连江、福清走访调研海洋渔业、临港产业、远洋港口等,感受福州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耕海谋强

养殖挺进深远海

交通不便、靠海吃海、土地资源匮乏的半岛地区,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调研采访团在连江找到答案。

在筱埕镇定海村码头,调研采访团搭乘接驳快艇前往深远海养殖平台。随着岸线越来越远,一座座犹如钢铁岛屿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渐行渐近。

“定海湾1号”“泰渔2号”“定海湾2号”……越过这些养殖平台,经过十几分钟的航行,一座海上巨轮般的白色平台出现在眼前,它就是离岸约5公里的“闽投1号”。登上浮在海面的平台,感觉如履平地,丝毫不受风浪的影响。从平台三层往中间的网箱望,一尾尾大黄鱼在海水中自在畅游,与近岸养殖网箱的拥挤截然不同。

“它们是大黄鱼中的特种兵,肉质和口感非常接近野生产品。”工作人员雷宇嘉说,“闽投1号”是全国首台半潜式深海智慧渔旅平台,智能养殖区域可以模拟福建深海海域环境,养殖水体达6.2万立方米,预计鱼类年产量达600吨。同时,以“闽投1号”为核心,在面积500亩的海上牧场内拓展养殖生蚝等品种,今年已与养殖户共同养殖3万笼生蚝,产量500吨。

第一次来福建的新华社记者徐琰一路都走在队伍的最前头,仔细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平台上有很多我想不到的细节。”徐琰说,平台不仅搭载了自动投喂、捕捞设施,还配置了5G通信基站、视频监控等设施,“这不仅是一次采访活动,更是我个人成长和见识的拓宽,激发了我挖掘更多海洋故事的兴趣和动力,希望能借此机会向外界展示福州丰富的海洋文化。”

时隔15年再次来到定海村,网络大V王烽感觉耳目一新,“15年前,定海村更像朴素的渔民‘向海而生’。现在再赴定海,探访深远海养殖装备‘闽投1号’,更宛若‘向海而歌’,彰显的是‘海上福州’的自信与从容”。

依海图兴

临港产业强势崛起

调研采访团走进位于福清江阴半岛的中景石化科技园,迎面而来的是巨大的管道、高塔、储罐组成的钢铁巨人,在天风浩荡的海边不时发出声响,让人感觉到一种威严。

这里已汇聚6项全球首台套、7项全国首台套重大化工装备,拥有全球唯一丙烷到聚丙烯薄膜完整产业链,聚丙烯装置单套产能全球最大。

在展厅内,网络大V黄文煜亲手触摸了高弹性纤维氨纶等材料,感受到这些高科技产品正悄然改变着生活,“从中景石化能看到福州在高端制造业的努力与成果,展现了‘福州制造’的底气与未来,让人对这座城市充满信心”。

近年来,福州利用江阴这座天然良港,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立足以坤彩、中景等为龙头的临港化工新材料专区,和以风电装备制造为主的海洋高端装备园区,不断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截至2024年10月,园区已集聚重点工业企业118家,产值超30亿元企业8家。今年以来,园区共招引22个项目落地、总投资253.38亿元,推进29个项目建设、总投资526.99亿元,化工产值实现41%的高速增长。

向海求新

港口越来越“聪明”

在福州港江阴港区,调研采访团参观了智能化生产系统、自动化集装箱堆场等智慧港口建设成果。

走进宽阔的自动化轨道吊堆场,机器有条不紊地运作,却见不到一名操作员。“秘密就在千米之外的数智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数智中心可以实现一人同时监控6台机器,依托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轨道吊无需司机上机操作,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

近年来,依托数字赋能,福州港先后落地自动化堆场街区集卡识别系统、智慧安质系统平台、5G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理货系统、“智慧港”平台等项目,大步迈向智慧化。

网络大V周卓诚说:“福清蓬勃发展的海洋产业、不断拓展的海港建设,以及海洋科创的持续推进,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作为专注水生物科普的自媒体人,我希望借助新媒体,将国家海洋发展成果和产业亮点传播到各个平台,为‘海上福州’建设贡献力量。”(记者 唐蔚嫱)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