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是讲唐诗,老师偏爱杜甫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同学们都噤声,有的假装低头抄写。老师锐利的目光掠过每个人的脸,终于停在你的脸上。你也不害怕,“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是《兵车行》里的。再长一点的你也能背。白居易的《长恨歌》,老师念到“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抬头瞥你一眼,就听到你接下去念“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说“听到”似乎不对。其实你只有嘴唇在微微翕动,根本没有发声,但老师似乎懂得唇语,微笑着点了点头。
你的要求也不高,就这样看见老师赞赏的眼神,便满足了,可以高兴一整天。同学们觉得奇怪,你这样也算回答了吗?可是他们并不追问,你的脸又冷又长,你总是独自躲在角落里看书,看什么《红楼梦》《金瓶梅》。那些书透着股霉味,把你裹在里面。他们笑说那是尸臭,而你像棺材里爬出来的死人。
你不知所措,抿着嘴继续看书。看书可以掩饰你的不安,像辅导老师说的,“有些人伤心时会躲进房里,而你躲进书里”。你傻笑,伤心吗?辅导老师未免夸张了,你只是一个少年,不识愁滋味,只因为看书太早又看得太多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便已经开始退化。
当时你可没这么回答,你只是一贯地沉静着,腼腆地垂着头,玩弄自己的指甲。连老师们也把你当怪物看,“那个文二班的李天明啊,阴森森的样子叫人不寒而栗”。你当时站在老师的办公室门外,有点失魂,不知还该不该进去。
这些记忆让人感伤,你只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少年,想不出自己有什么可怕的。但也没有因此憎厌别人,你只是变得更沉静了,把头深深埋进书里。老师们还是那样说:“那个文二班的李天明啊……”直到——什么时候换了一个中文老师,一个头发灰白的中年男人,竟然不按着课本教书,却总爱叫大家翻开《唐诗三百首》。
你仍然坐在靠角落的座位上,头埋得低低的。只有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其实老师也没问,只是让念着的诗文戛然而止,眼睛往同学的身上扫——你才微微抬头。他第一天就发现了你,因为你的嘴唇微动,把他未念完的诗念了下去:“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真怀念这段时光,可惜两年后你就毕业了。中文和中国文学两门课你都考了特优,发榜日回学校拿成绩单,远远看见老师经过,朝你一笑。那笑容里有称赞的意思,你反而耳根发热,有一句话想说却说不出口。抬起头来,老师已经走远了,你目送他进入别人的教室,那里传来长长的“起立,行礼”的声音。
你站在原地,忽然意识到你跟老师缘分已尽。回家时猛踢着路上的汽水罐,因为没有对老师说出那一句“谢谢”,你闷着发了几天脾气。
年少的记忆其实很单薄,但你对这一段的印象非常深刻。你仍旧爱阅读,在书堆里渐渐长大。不知怎么的,孤独症慢慢得到了缓解,可能因为常常要跟学生对话,你逼着自己开腔,后来竟然变得话多起来,常常与学生谈笑风生。现在的学生中文水平都不好,你有意无意地在班上搜寻那一张面孔:那个懂得把每一首唐诗接下去念的人,可是多年来一直没遇上。
如果再见到老师,你一定要把这个遗憾告诉他,当然也不可以再漏了多年前没说出口的那句“谢谢”。你推开房门,一个老妇人迎上来。“你是早上拨电话来的李天明吧,真有心,现在很少有这么好的学生了。”
你羞赧地笑,称呼她师母。抬头看见病床上的老人家,头发快要掉光了,打着点滴,眼神中似乎满含忧伤。妇人摇摇头,说他上个月中风后一直这样,连话也说不出来。说着要喂他喝水,但老人家“咿咿呵呵”,吐出来连成一团的声音,像一口浓痰。
妇人眉头微蹙,不知还该不该把吸管塞进他的嘴巴。你忍不住走上前,对师母说:“老师嫌这白开水淡,想喝菊花茶。”妇人愕然,却看见病床上的男人慢慢扯动他脸上僵硬的肌肉,绽出一些微笑。
黎紫书,本名林宝玲,是当代马来西亚著名的华文作家。
一、个人背景出生日期:1971年出生地:马来西亚怡保市教育背景:毕业于霹雳女子中学二、职业经历早期职业:在投身职业写作前,黎紫书曾做过小学教师、洗碗工人、鞋店销售、记者等多种工作。文学之路:1995年,黎紫书以短篇小说《把她写进小说里》获得马来西亚花踪文学奖小说首奖,此后连续多届获奖,成为花踪文学奖设立以来获奖最多的作家。她的作品多次获得文学奖项,如大马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小说推荐奖、世界华文小说首奖,南大全国微型小说比赛首奖,“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等。职业作家:35岁那年,黎紫书决定放弃稳定工作,离开马来西亚,成为职业作家。她游历世界各地,包括北京、英国、德国、以色列等地,这些经历丰富了她的创作素材和视野。三、主要作品黎紫书的作品涵盖了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微型小说集以及散文集等,以下是她的部分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2010年出版繁体字版,2012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简体字版。该书以一部既无开端亦无终结的历史大书为引子,分三层叙事,将同名同姓但不同时空不同角色的三个女人“杜丽安”串联起来。这部小说是黎紫书的首部长篇小说,出版后获得广泛好评,并获得多项文学奖项。《流俗地》:2021年出版,以马来西亚锡都小城的“楼上楼”为中心,讲述盲女银霞和周围市井小民的俗务俗事。该书获得《亚洲周刊》2020年十大好书、2021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等荣誉。短篇小说集:《野菩萨》:2013年新星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七日食遗》、《我们一起看饭岛爱》等短篇小说作品。《天国之门》、《山瘟》、《出走的乐园》等,这些作品多次获得文学奖项,展现了黎紫书在短篇小说领域的深厚功底。微型小说集:如《微型黎紫书》等,收录了她创作的微型小说作品。散文集:如《暂停键》等,记录了她的旅居随笔和所思所感。四、创作特点与风格题材丰富多变:黎紫书的作品题材广泛,从家国叙事、历史隐喻到个人悲喜、情欲纠葛等都有所涉及。笔触华丽绵密:她的文字细腻、富有张力,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效果。关注人性与社会:黎紫书的作品往往深入探讨人性深处的欲望与恐惧,以及社会底层的阴暗面,展现出她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关怀。五、荣誉与影响文学奖项:黎紫书凭借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奖项的肯定,是马华文坛乃至世界华文文学领域的重要作家。文学贡献:她的作品为马华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视角,对推动华文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综上所述,黎紫书是一位才华横溢、作品丰富、影响深远的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主题和优美的文笔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
【赏析】唇语:一段师生情缘的深刻缅怀
黎紫书的短篇小说《唇语》以细腻的笔触、温婉的情感,勾勒出一幅幅关于成长、师生情谊与人生变迁的动人画面。这篇小说不仅是对一段特定时期学习生活的回忆,更是对人性、孤独、沟通与理解的深刻探讨。
一、孤独少年的内心世界故事的主角李天明,是一个沉默寡言、独爱阅读的少年。他的形象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孤独”的标签:总是独自躲在角落里看书,与周围同学格格不入,甚至被嘲笑为“棺材里爬出来的死人”。这种孤独并非源于外在环境的刻意排斥,而是他内在性格的选择与外在环境的不适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李天明的孤独,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对内心世界的坚守,以及对现实社交场合的不适应所交织成的复杂情感状态。
通过李天明的视角,作者展现了青少年时期那种特有的敏感与脆弱。他对于老师的赞赏有着强烈的渴望,却又因自己的沉默而难以主动表达。这种矛盾心理,通过他“抿着嘴继续看书”的动作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书籍成为了他逃避现实、寻找慰藉的避风港,也是他与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尽管这种沟通是单向的、静默的。
二、师生之间的独特默契小说中,两位中文老师与李天明之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师生关系,但都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影响了李天明的人生轨迹。第一位老师通过“唇语”这一特殊方式,发现了李天明对唐诗的热爱与记忆能力。这种无声的交流,不仅是对李天明才华的认可,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契合。老师微笑点头的肯定,对李天明来说,是莫大的鼓励,让他在满足中找到了自我价值感。
而第二位中文老师的出现,则是李天明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位老师不按课本教书,鼓励学生们自由探索唐诗的魅力,他的教学方式激发了李天明对中文和中国文学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师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让李天明感受到了被看见、被理解的温暖。这种师生之间的默契,超越了言语,是一种心灵上的相互感知与尊重。
三、成长的痛与美李天明的成长之路,充满了痛楚与美好。他因孤独而痛苦,也因书籍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滋养。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孤独症逐渐得到缓解,这既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外界环境(如成为教师后与学生的互动)促使他改变的体现。李天明从沉默寡言到谈笑风生,这一转变不仅是他个人性格的变化,更是他对外界开放自我、勇于表达的过程。
然而,成长的痛楚并未完全消失。当李天明回到母校,想要对曾经的老师表达感激之情时,却发现老师已因病无法言语。这一情节,既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是对师生情谊未能圆满表达的遗憾。李天明通过“老师嫌这白开水淡,想喝菊花茶”的唇语,与老师进行了最后一次心灵的交流,这一幕既温馨又令人心酸,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纽带和无法言说的理解。
四、语言与沉默的双重奏小说标题《唇语》本身就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唇语,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代表了李天明与世界沟通的独特方式。它既是李天明孤独内心的外化,也是他才华的展现。通过唇语,李天明与老师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这种联系超越了言语的限制,达到了心灵上的共鸣。
同时,沉默也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李天明的沉默,是他对外界的一种防御,也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保护。然而,沉默并不意味着隔绝,相反,它成为了一种等待被理解、被听见的呼唤。当李天明最终选择开口,与学生谈笑风生时,他的沉默被打破,他的内心世界也得到了更广阔的展现。
五、对教育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唇语》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教育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小说中两位老师的形象,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第一位老师以严格和传统的方式教学,但她的敏锐和包容让李天明感受到了被看见的可能;第二位老师则以更加开放和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激发了李天明对文学的热情和创造力。这两种教育方式,共同塑造了李天明的人格和未来。
同时,小说也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李天明的孤独、老师的包容、同学们的嘲笑与不解,都是人性不同面向的体现。通过这些人物的刻画,作者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理解、偏见和成长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唇语》是一篇充满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的作品。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李天明的成长历程,通过师生之间的独特默契、成长的痛与美、语言与沉默的双重奏,以及对教育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痛楚与美好。这篇小说不仅是对一段特定时期学习生活的回忆,更是对人生、情感、教育与理解的深刻探讨,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