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美国对以色列态度为何反复横跳?

见史简谈天下事 2024-04-13 21:34:46

美国对以色列的态度,单就这一轮巴以冲突来说,相信大家更多的感觉,是反复横跳,可能前脚才刚刚对以色列的行为表示反对和批评,后脚就画风一转,又表示对以色列的支持。就是这么矛盾。

比如法新社4月4日的信息,美国总统拜登在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话时表示,他在这一轮巴以冲突中对以色列的持续支持,将取决于以色列为保护平民安全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以色列针对人道工作者的袭击是不可接受的,敦促内塔尼亚胡立即达成协议,在加沙地带立即停火。

但同时又表示,针对伊朗问题,美国坚定支持以色列。

结合华尔街日报此前3月29日的信息,美国于3月底又批准向以色列提供武器装备,包括F-35A战机和2000多枚炸弹,由此可见,美国对以色列的军援还在持续。

如此反复,莫名给人一种以色列和美国唱双簧的感觉。一个负责闷声不吭干大事,一个负责抛头露面安抚公众。基于西方国家和媒体的关系,并不排除这个可能。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残酷的现实就摆在那里,援引新华网4月5号的信息——这一轮巴以冲突爆发至今,已经近半年之久,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经造成了超3.3万人死亡,逾7.5万人受伤。

一旦这些真相进入了西方人民的视野,他们对美国所谓的自由民主的定义,又会不会进一步发生一些美国官方所不愿意看到的变化。

既然存在这样的风险,那么美国的反复横跳,以及美国和以色列唱得不亦乐乎的双簧,又意义何在呢?

以我个人理解,针对这一轮巴以冲突,如果我们想要清晰地判断美国对以色列的态度,就不能将美国和美国政府视作一个整体。

或者说,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和美国政府对以色列的批评,也可以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存在。

先说支持这一方面,美国支持以色列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以色列,是美国中东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或者说是枢纽。

有着极为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而且这个价值,并不是说就算没了以色列,美国大不了自己亲自上,不是的。

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伊拉克战争的结果就很说明问题。

美国确实厉害,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仅三个星期,美军就已经顺利抵达巴格达市区附近,很快就实现了预期战略目标。

但为什么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2011年12月18日,才宣告结束。

正是因为后续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武装冲突活动。

这些冲突不但使当地政治局势动荡,还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有数据统计,从2003年开始,截至2008年,约有15万到103万名伊拉克人死亡。

其中大部分伤亡,恰恰是出现于2004年到2007年的后续动荡冲突时期。

而且这些伤亡,不但导致中东地区公众的反美情绪更为浓厚,众多反美组织也出现了凝聚联合的趋势,甚至还在美西方国家内部,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比如2006年,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就在英国公众针对此事的强烈抵制下,宣布辞职。

美国也在接连不断的丑闻曝光、不断增加的伤亡数据、巨大开销以及公众的强烈反对下,于2008年,同意分阶段从伊拉克撤出所有美国作战部队,并于2011年12月18日完成撤离。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美国的亲自参与,非但不一定能有效推动其中东战略,甚至还大概率使其朝着更加不利的方向发展。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数据。

2002年,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一家基金会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48%的受访者认为,应对恐怖主义的最好防卫方式,是增加美国在海外的军事参与。

但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同样的民意调查,结果却反了过来,45%的受访者认为,防卫恐怖主义袭击美国的最好方式,是减少而不是增加美国在海外的军事力量。

这两个数据,恰好分别对应了美国冷战期间的武力霸权战略,和其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开始越加强调的收缩平衡战略。

为什么会有这个转变。

正是因为对美国的中东战略来说,之前一味强调武力干涉的霸权战略,已经成了一把双刃剑,虽然美国的武力还在,但使用武力的代价,也不是美国一定能承担得起的。

所以面对现实情况的不断受挫,美国才越来越认为强调战略收缩平衡,起码对于中东战略而言,才更有利于美国的国家安全。

那么什么是收缩平衡,简单来说,就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必须超然物外,通过均势方式把维护盟国和委托人的成本和风险,转嫁给其他国家。

比如美国针对中东地区的军售计划。

如果只是纯粹的正常军售,那么大概率出现的一个场景,就是美国想卖就卖,不想卖就不卖,做生意嘛,只要威胁不到美国本身,那就没啥问题。

但实际上却是1946年到2023年间,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总额约为1144亿美元,而且从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以后,就普遍遵循以色列优先政策。

为的就是确保以色列能够保持足够的军事优势。

比如F15战机,以色列的获得时间,比沙特要早6年,再比如F16战机,以色列的获得时间,要比埃及早3年。

而且通常情况下,在美国针对中东地区展开军售的同时,美国国会也会进行相应的筛查,看看会不会导致以色列丧失军事优势,如果有可能,那么美国国会,就会对相关军售计划进行阻挠,或者通过更多的军售援助来补偿以色列。

这是军事方面,相信大家也能看出来,美国在保证以色列军事优势的同时,也不会让以色列真的发展到一个可以无所顾忌的状态。而是一种具备一定优势的势均力敌的局面。

也就是说,美国会在想要涉足的地区扶持地区大国组成均势力量,让这些地区大国去对抗和牵制当地的其他对手,美国需要做的就是凭借自己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政治实力以及外交实力去保护这个地区大国。维持地区关系平衡。

这可能就是美国在这一轮巴以冲突中,选择支持以色列的理由。而以色列进展不顺,美国却只是局限于援助而不下场,除了其他方面的顾虑,或许也与上述推断强相关。

美国必须保证自己超然物外的超级大国地位,否则其威慑力必然大幅下降,真到了那个时候,这个所谓的收缩平衡战略,势必就有可能不攻自破。甚至失控,使其陷入诸如伊拉克战争那样。朝着对美国更不利的方向去发展的战争泥潭。

说完美国对以色列的态度,我们再看美国政府对以色列的态度,或者美国总统拜登对以色列的态度。

按照我前面所说的,基于美国中东战略的大方向,美国总统拜登对以色列的支持,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是在延续和维护美国的收缩平衡战略。

即使以色列进展不顺,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但为了保证自己超然的定位,保证自己的威慑力,美国又不能亲自下场,否决就有可能造成收缩平衡战略利益受损。

更何况如果美国亲自下场,那美国跟以色列又还有什么区别,舆论上也过不去,反而会进一步激化潜在矛盾。

所以为了尽可能的消除负面影响,拜登自然也就需要站出来,对社会舆论加以引导。

正如4月4日,拜登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话时,拜登表示,以色列针对人道工作者的袭击不可接受,借以遏制舆论发酵。否则以美国和以色列的军事联系,美国人民反对支持以色列的呼声,会不会越来越强烈?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那么当美国公众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的声音,发展到伊拉克战争时期的状态,美国政府又能不能顶得住公众所施加的压力呢?美国我不好说,能看到的就是美国2008年,宣布从伊拉克撤军,但英国肯定没顶住,首相都宣布辞职了。

所以这一系列的行为串到一起,也就是很多人所感受到的,美国和以色列在这一轮巴以冲突过程中,给人传达的唱双簧的感觉。

如果说还有其他影响因素,那可能就是美国2024年大选了。

援引新华网信息,美国盖洛普公司3月27日发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55%的美国人反对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超出支持者比例近20个百分点。

援引观察者网4月5号的信息,特朗普4月4号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面对记者所提出的是否还百分百支持以色列的问题,并没有选择直接回答,而是声称,以色列必须把冲突了结,回归正常。而且必须迅速完成,继续生活。但他同时却又呼吁恢复和平、停止杀戮。

并且其近期不止一次的批评以色列及其总理处理冲突的方式。

但综合美国共和党犹太人联盟首席执行官马特·布鲁克斯所说的,特朗普的立场,并不会影响他在犹太选民中的声望,因为特朗普也说了以色列应该把任务完成。

如果我们再综合特朗普近期不止一次的批评以色列及其总理处理冲突的方式。

也就是说,特朗普的种种言论表现,基本都是基于不影响或者尽可能少的影响自己支持率的情况下发出的。也就是相对较为迎合美国选民目前那55%的反对以色列在加沙军事行动的需求。

然而对于民主党却不这么简单,民主党是执政党。

虽然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可以将美国政府,或者说美国两党的态度,跟美国的态度相剥离,但是美国选民却认为美国政府和美国理所应当是一体的。民主党作为执政党,所发出的一言一行,代表的就应该是美国的利益。

也就相当于,在美国选民心中,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态度,其实就是执政党民主党对以色列的支持。

比如2023年10月,美国反战犹太团体聚集在美国国会,要求巴以停火,敦促拜登呼吁停火。

2024年2月,也有类似事情发生。

明摆着,美国总统拜登,给选民的印象,迎合的其实是支持以色列在加沙军事行动的那少部分选民。

再加上特朗普的不断强调,只会让民主党,在这个问题上越陷越深。

那么随着时间的发展,当美国选民反对以色列的声音越来越大以后,拜登,或者说民主党的支持率,相对来说,可能就会越来越低。

话题热度越高,支持率下降的速度,可能也就越快。

因此,就算是为了保证支持率,拜登也必须给公众,展现出自己作为民主党候选人的态度,也就是必须要能够迎合大多数选民反对以色列在加沙军事行动的需求。

明面上的表现,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边对以色列援助不断,一边又施压以色列,呼吁以色列立即停火。

【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