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住院疗养,向龚澎埋怨无人探望,龚:是你官做大了

晓涛评历史 2024-11-10 12:18:42

标题:陈赓住院疗养,向龚澎埋怨无人探望,龚:是你官做大了

1961年初春,上海一家医院的病房内,躺在床上的陈赓将军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内心难掩失落。自从住院疗养以来,往日熟悉的战友、同事竟无一人前来探望,这让这位素以幽默、平易近人著称的开国将军百思不得其解。就在他感叹世态炎凉之际,一通来自老友龚澎的电话打破了沉寂。然而电话那头传来的一句"是你官做大了,不理小老百姓了",却让这位常以诙谐著称的将军一时语塞。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龚澎电话揭开谜底

1961年2月的上海,寒意渐消,春风微暖。陈赓将军正在上海某医院的特护病房里养病。这一天,护士送来一个意外的电话,是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龚澎打来的。

"喂,是陈老总吗?"电话那头传来龚澎熟悉的声音。

"龚澎同志!可算有人想起我这个老病号了!"陈赓一下子来了精神,语气中透着欣喜。

电话里,龚澎关切地询问着陈赓的病情。陈赓却像是找到了倾诉的对象,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我这病倒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这心里头憋得慌啊!你说我来上海养病都一个多月了,咱们那些老战友、老同事,连个人影都没见着。"

龚澎听到这里,不禁轻笑一声:"老总,这话可就说错了。不是大家不来看你,是你现在官做大了,不理我们这些小老百姓了!"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让陈赓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可是军中有名的"开心果",平日里和战友们打成一片,从不摆架子。这"官做大了"四个字,怎么就扣在自己头上了?

"等等,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陈赓追问道。

龚澎这才道出实情:"前几天我还特意带了水果去医院看你,可门都进不去啊!"

"什么?你来过?"陈赓更惊讶了。

原来,就在几天前,龚澎专门抽时间去医院探望陈赓。她拎着精心准备的水果,来到病房门口,却被挡在了门外。守在门口的是陈赓的妻子傅涯,她支支吾吾地解释说医生要求陈赓静养,暂时不宜会客。

龚澎当时虽然有些失望,但想到是为了陈赓的健康着想,也就理解地离开了。只是没想到,这件事竟然成了陈赓误会战友们的导火索。

听完龚澎的解释,陈赓立即摁响了床头铃,叫来了傅涯。

"你告诉我,这段时间到底有多少战友来看我,都被你拦下了?"陈赓的语气少有的严肃。

傅涯这才道出实情:为了让陈赓安心养病,医生特意叮嘱要减少探视。这一个多月来,不知有多少老战友、老同事登门探望,都被她以"需要静养"为由婉言谢绝了。

这番话让陈赓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不是战友们忘了他,而是大家都被挡在了门外。他想起自己刚才还在埋怨战友情太淡,不禁感到一阵愧疚。

正在这时,龚澎在电话那头又传来一句打趣:"怎么样,老总,现在总该明白为什么说你官做大了吧?"

这一次,陈赓没有反驳,而是发出爽朗的笑声:"龚澎啊龚澎,还是你这张嘴厉害,一下子就把这个'官做大'的谜底给揭开了!"

二、陈赓与龚澎的交情渊源

龚澎与陈赓的友谊可以追溯到1938年。那时的龚澎还是八路军总部机要科的一名普通文员,而陈赓已经是八路军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陈赓来到机要科送文件,看到龚澎正在誊写电报。

"同志,你的字写得真工整。"陈赓站在龚澎身后说道。这句不经意的夸赞,成为了两人交往的开始。

此后,每次陈赓路过机要科,总会和龚澎说上几句。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陈赓的幽默感给枯燥的工作带来了不少欢乐。有一次,龚澎正在整理一份急件,陈赓走进来说:"同志,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龚澎抬头一看,只见陈赓正歪着脑袋做鬼脸。这一幕让整个机要科的同志们都笑出了声。

1939年的一个冬天,八路军总部遭到日军突袭,陈赓带领警卫连掩护机关人员转移。在混乱中,龚澎负责销毁机密文件,差点被敌人包围。正是陈赓冒着枪林弹雨,带人杀回来接应,才使龚澎安全脱险。

随着战事的推进,陈赓和龚澎的工作岗位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两人之间的革命友谊却始终未变。1941年,龚澎调任延安《解放日报》工作,陈赓每次路过报社,都会顺道看望。有时带来几个土豆,有时带来一把野菜,虽然是些简单的物品,却体现了战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陈赓在部队中有个特殊的绰号叫"开心果"。这个绰号的由来还与龚澎有关。1943年,在一次重要会议上,由于连续作战劳累,很多人都显得疲惫不堪。陈赓见状,走上主席台,学起了各种动物的叫声。他的模仿惟妙惟肖,逗得在场所有人都笑了起来。会后,龚澎在《解放日报》的一篇通讯中这样写道:"陈赓同志就像一颗开心果,总能在最艰苦的时候给大家带来欢笑。"

即便在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陈赓也从未改变过这种亲和的性格。1945年,在一次战役中,陈赓的部队缴获了一批物资。按照规定,这些物资要全部上缴。但陈赓发现部队里有几个年轻战士的鞋子已经破烂不堪,就私下留下几双新鞋子给他们。龚澎得知此事后,专门写了一篇报道,称赞陈赓处处为战士着想的品格。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虽然官至大将,但在与龚澎的交往中始终保持着朴实的作风。1955年,龚澎调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在一次外事活动中,陈赓特意来到现场,见到龚澎第一句话就是:"老战友,你这身西装穿得倒像个外交官了!"这句玩笑话让在场的外国记者都感受到了中国高级将领的平易近人。

两人之间还有一个默契,那就是每逢重要节日,不论多忙,都要通个电话。即便是在最繁忙的时候,这个习惯也从未间断。因此,当龚澎在1961年春节后打来电话时,谁也没想到这会成为两人之间最后的一次交谈。

三、陈赓战争岁月中的平民情怀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陈赓将军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官,更是一位深受部队和百姓爱戴的军中"开心果"。他在战争年代里展现出的平民情怀,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1938年秋,陈赓率部在太行山区开展游击战。一天,部队经过一个山村,发现村民们正在抢收玉米。当时敌人的"扫荡"随时可能到来,如果庄稼收不回来,村民们就要面临一冬断粮的困境。陈赓立即下令部队停止行军,让战士们放下武器,帮助村民抢收。

"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帮助老百姓就是我们的本分。"陈赓一边说着,一边和战士们一起掰玉米。整整一个下午,部队帮助村民们把即将成熟的玉米全部收回了家。临走时,村民们要拿出玉米感谢部队,被陈赓婉言谢绝:"这是应该的,你们留着过冬吧。"

1940年冬天,陈赓部在晋西北地区作战。一次,部队在转移途中遇到一位老大娘,背着生病的孙子在山路上艰难前行。陈赓得知老人要去二十里外的村医那里看病,立即安排警卫员背着孩子,亲自搀扶老人,带着他们绕了一大圈,避开敌人的岗哨,把老人和孩子安全送到了村医家。

1943年春,陈赓在率部转战时,遇到一群逃难的百姓。其中有一位怀孕的妇女即将临产,但当时正值敌人"扫荡",情况十分危急。陈赓立即命令部队在安全地带设立临时产房,派出卫生员接生,并安排警卫连担任警戒。就这样,在枪炮声中,一个新生命安全降生。陈赓还特意留下一些药品和干粮,保护母子安全转移。

1945年,在陕北一个偏僻的山村,陈赓发现很多孩子因为战乱失学。他立即组织部队里的文化人员办起了扫盲班,利用休息时间教村里的孩子们认字。每当看到孩子们学会写自己的名字时,陈赓总是开怀大笑:"这些娃娃们学得真快,比我当年强多了!"

在解放战争期间,陈赓更是严格要求部队遵守纪律,爱护百姓。1947年淮海战役期间,部队驻扎在一个村庄里。有一天,陈赓发现一位战士在院子里抽烟,烟头随手丢在了地上。他立即叫来那位战士:"这是老百姓的院子,你把烟头扔在地上,万一引起火灾怎么办?"

1948年,在准备渡江战役时,陈赓得知部队要征用当地渔民的船只。他特意召集部队开会:"船是渔民的命根子,一定要爱护好,战役结束后要完好无损地还给人家。如果有损坏,必须照价赔偿。"正是这样严格的要求,使得渡江战役结束后,所有船只都安全归还给了渔民。

同年冬天,在解放南京前夕,陈赓下令部队必须保护古都文物。他说:"这些都是咱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损坏一件就少一件,我们要完整地留给后人。"正是在这样的命令下,南京城的众多历史文物得以完好保存。

四、陈赓的军事教育生涯

1952年,陈赓接到了一项新的任务:筹建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学府——军事工程学院。这所承载着培养新中国军事科技人才重任的学府,在陈赓的带领下逐渐成型。

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建过程充满艰辛。最初,学院只有几间破旧的平房,连基本的教学设备都很缺乏。陈赓亲自带队四处奔波,寻找教学器材。在一次去天津调研时,他发现了一批废弃的实验设备,立即组织人员修复利用。

为了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陈赓采取了特殊的方法。他派人到各大工厂、研究所走访,寻找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员。在他的努力下,一批曾在国外留学的专家、教授陆续来到学院任教。1953年春,当第一批学员入学时,已经组建起了一支包含物理、化学、数学等多个领域的教师团队。

陈赓特别重视实践教学。他规定每位教员必须深入部队,了解军队实际需求。1954年,他组织全院教职工参观了某火炮研究所,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他的倡导下,学院建立起了多个专业实验室,学员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亲手操作各类仪器设备。

在教学方法上,陈赓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说:"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苏联教材,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培养人才。"于是,他组织教员们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材,并鼓励开展教学改革。

1955年,学院迎来了第一次重大考验。国家急需一批导航技术人才,但当时国内这方面的基础几乎为零。陈赓立即组织专门的教研组,日以继夜地攻关。他常常深夜还在实验室里和教员们讨论问题。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培养出了第一批专业人才。

陈赓对学员的学习生活也十分关心。他规定食堂必须保证伙食质量,"学员用脑多,营养要跟上"。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到学员宿舍走访,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1956年冬天,发现有学员宿舍取暖不足,他立即调拨专项经费改善供暖设施。

在教学管理上,陈赓既严格又灵活。他要求学员必须遵守军事纪律,但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充分自由。有一次,一位学员提出要研究一个超出教学大纲的课题,陈赓不但同意,还特意为他调配了实验设备。

1957年,陈赓提出了"又红又专"的教育方针。他在一次院务会议上说:"我们培养的不仅是技术专家,更要是忠于祖国的军事人才。"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学院既注重专业教育,也加强思想教育。

到1958年,军事工程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设备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的军事院校。这一年,学院培养的第一批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中多人后来成为了国防科技领域的骨干力量。临近退休时,陈赓仍然坚持参加学院的各项活动,关心学院的发展。他经常对来访的老同志说:"培养军事科技人才,是我一生做得最值得的事情之一。"

五、陈赓晚年的生活轨迹

1959年初,虽已年过花甲,陈赓仍然保持着军人的作息习惯。每天清晨五点准时起床,做完广播体操后,便开始处理公务。作为军事工程学院的院长,他始终坚持亲自审阅重要文件,参与学院的重大决策。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陈赓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他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下每天的见闻和工作情况。这些日记中既有对国防建设的思考,也有对培养军事人才的建议,更多的是对普通官兵和学员的关心。

1960年夏天,全国正面临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时期。陈赓主动要求减少自己的伙食标准,将节省下来的粮票捐给了学院的食堂。他还带头在院内开展勤俭节约活动,组织师生在院内空地上种植蔬菜,开展自给自足。

1961年,陈赓开始关注国防科技的新发展。他多次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讨论,探讨如何加快军事科技人才的培养。在他的推动下,学院增设了多个新兴专业,为国防现代化储备了重要人才。

1962年春节前夕,陈赓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这是一位1958年毕业的学员写来的,信中汇报了他在某研究所的工作成果。陈赓欣慰地说:"看到学生们有出息,这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新年礼物。"

到了1963年,陈赓的身体状况开始显露出一些问题。但他仍然坚持工作,经常深入教研室了解教学情况。有一次,他在听课时发现讲台的粉笔灰太大,立即要求改进通风设施,保护教员的健康。

1964年,陈赓特别关注年轻教员的成长。他建立了导师制度,要求资深教授带领青年教师共同进步。在一次教研会上,他说:"培养一个好教员,就等于培养了一批好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赓的作息愈发规律。1965年的一份工作日程表显示,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阅读最新的科技文献,关注国际军事发展动态。即使在休息日,他也经常邀请专家来家里讨论问题。

1966年初,陈赓开始整理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管理心得。他将这些材料分类归档,为学院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在一份手稿中,他详细记录了军事工程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这一年的春天,陈赓最后一次到学院的各个系部走访。他仔细查看了实验室的设备更新情况,询问了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叮嘱要继续加强基础研究。

1967年3月,陈赓来到医院做例行体检。在等候检查结果的间隙,他仍在翻看学院送来的文件,批阅重要材料。这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一次工作。就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这位为新中国军事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老将军,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军事工程学院。

0 阅读: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