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生如履薄冰”。
这是最近网上很火的一个梗,也是很多人心中的隐痛。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些时刻,好像总是小心翼翼,紧张兮兮的。
打碎一个碗,怕挨说;
说错一句话,怕挨骂;
别人一个眼神,怕被讨厌;
多花几百块钱,怕被责骂。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只隐形的手,紧紧握住我们的心,让我们在最亲密的关系中也难以呼吸。
至于那只手是谁的,好像也说不清楚。
而且越是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我们越是紧张,越是恐惧。
甚至对方的一个小动作一个眼神,我们都会精神紧绷。
我们这一生,为什么会如此“如履薄冰”?
或许,紧绷只是你的保护色
小旭是我们闺蜜群中的“热场王”,有她在的地方绝对不会冷场。
但是她最近也有一些困扰,她感觉自己哪怕是在家中,在老公面前都有一种怕冷场的感觉。
比如吃饭的时候老公没说话,她就会觉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让老公不满意了。
老公要是随口说了一句“今天的米饭有点硬啊”,小旭都要解释半天,要么就是时间太匆忙,要么就是她以为老公喜欢吃硬的。
其实,对方可能仅仅是随口一说,但是她却总会有一种“怕”的感觉。
怕被责备,怕被嫌弃,怕被挑剔。
小旭的这种感受并不罕见,我们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在家庭生活中都会有一种莫名的紧绷感。
小旭说:我确实是那种害怕不被人喜欢的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老公面前尤其如此。
我告诉她,因为那种感觉就是你的“壳”,是你自我保护的工具啊!
小旭从小生活在一个“快乐有罪”的家庭,妈妈总是闷闷不乐,还能轻而易举夺走全家的快乐。
有一次她们一家出去旅游,她在高铁上买了两份盒饭,就被妈妈骂了整个行程。
“20块一份的盒饭你也买!你有没有脑子!
我带了面包火腿的,你懂不懂赚钱有多难!”
这样的事情有太多太多次,有时候甚至就为了一块钱的事,妈妈能三天不理她。
妈妈在不满意之前的信号,就是脸拉得老长,一句话也不说,然后突然爆发,再开始喋喋不休地阴阳怪气。
所以小旭很怕那种冷场的感觉,在她的潜意识里,那就是情绪爆发前的平静。
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如此。
紧绷感,只不过是我们自我保护的工具,是我们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
比如,一个在童年经常感受到被忽视或批评的人,可能在成年的亲密关系中变得极其敏感和多疑。
他们可能会对伴侣的每一个小动作过度解读,生怕自己再次被忽视或伤害。
这种从小形成的防御机制,虽然起初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但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却常常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它使我们在与最亲近的人相处时,反而无法放松和信任,总是在无意识中提防着可能出现的伤害。
亲密关系中
紧绷感会被放大
如果大街上一个陌生人给了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我们可能只会觉得隐隐有些不舒适。
可如果伴侣给了我们一个眼神,我们的精神可能会立刻紧绷,开启防御模式。
比如老板路过你工作台的时候,问你“那项工作完成的不好”,你可能觉得老板什么都不懂,心里骂两句就过去了。
但若是老公路过厨房的时候,嘟囔了一句“你的碗没洗干净”,你可能就会觉得很烦,脑子里瞬间浮现出一大堆反问句:
我哪里洗的不干净了?有本事你自己洗啊!
你懂什么叫干净不干净吗?你自己多邋遢你不知道啊!
这背后代表的,都是一种不松弛的感觉,是我们害怕被责备,害怕不被认可的紧绷感。
亲密关系就像一个放大镜,放大了我们爱的感知,也放大了我们的恐惧。
有一对夫妇,名叫陈薇和李然。
他们的故事就像是许多平凡夫妇的缩影,生动地描绘了亲密关系中紧绷感被放大的现象。
闺蜜陈薇是一位细心的女性,对家庭充满了热忱。
而老公李然,一个普通而又忙碌的职场人,总是忙于工作。
在他们的关系中,一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常常导致紧张气氛的升级。
比如上个周末,陈薇花了整个下午准备晚餐,期待与李然共享一个温馨的夜晚。
然而,当李然因为加班晚回家时,陈薇的情绪开始变得紧绷。
这不仅仅是因为晚餐准备工作白费,更是因为陈薇在这个小事件中看到了她一直以来的不安:她感觉自己在李然的生活中并不重要。
当李然终于回到家时,他发现陈薇正在冷漠地坐在客厅里,晚餐早已凉透。
李然的一句无心的“对不起,今天工作太忙了”,在陈薇看来却像是在无视她的努力和期待。
陈薇的不满和失望爆发了出来,而李然也是一脸懵逼,他没能理解为什么一顿晚餐会引发这么大的情绪波动。
其实他们两个的紧绷感被放大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李然晚归这个小事本身。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个事件触发了陈薇对于被忽视和不被重视的深层恐惧。
亲密关系的本质,本身就会使得任何小问题都可能被放大。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对伴侣有着深刻的情感投入,这意味着他们的每一个行为和言语都会对我们产生巨大影响。
比如,小事如伴侣忘记做家务或是迟到,可能被解读为不尊重或不关心,从而激发出我们的不安和恐惧。
因为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的情感更加敏感,所以即使是微小的矛盾也可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
我们的伴侣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他们的每一个小动作和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触发我们内心深处恐惧的催化剂。
松弛感的前提
是安全感
在亲密关系中,松弛感的形成往往基于一种共同的、深层次的安全感。
我们所缺乏的松弛感,往往是来源于我们的恐惧与不安。
我有一位来访者赵刚,他说他总觉得妻子身上有一种莫名的负能量,他不敢靠近她,因为她总是在挑剔指责。
起初的时候,妻子对于用水这件事格外上心,一盆水要洗完脸之后涮拖布,涮拖布用过的水,要留着冲厕所。
如果哪个步骤做错了,就像触犯天条一样。
后来他好不容易学会了“用水规范”,妻子又对于他上厕所用几格纸,吃饭要有几张纸做出规定。
他很好奇,自己赚钱不少,妻子虽然全职在家,但是他工资全部上交,为什么会这样?
我问他,妻子是一结婚就这样吗?
他回想了半天,说她好像是自从开始做了全职妈妈之后,才变得这样斤斤计较。
听他说完,我突然很心疼那位妻子。
她给家人带来的紧绷感,是因为她心中失去了秩序,她怕自己变得不重要,怕自己在家里没有话语权,怕老公不把自己当回事。
那些小事背后,都是大大的感受。
而我们不敢松弛,也往往源于我们内心的不安。
松弛意味着随心所欲,同时也意味着失控。
当我们缺乏安全感的时候,松弛感真的是一种奢侈品。
就像赵刚的妻子,她明明内心充满了失控感,这时还要她放松一切,不从家人身上索取掌控感,那对她来说是多么残忍!
因为我们想要“抓紧”的东西太多,又怎么有勇气“放松”手里能攥紧的线?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行走,心中充满了不断扩散的涟漪,害怕任何一个小动作都可能导致整个湖面的波涛汹涌。
它让我们本应充满温暖和信任的亲密关系变得像是走钢丝,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慎就会跌入情感的深渊。
在这样的环境下,真正的放松和舒适几乎无法实现,因为心灵深处的安全感尚未建立,彼此之间的紧张和不安仍然横亘其间。
先做个松弛的自己
才能拥有松弛的关系
在亲密关系的旅程中,我们时常会在不经意间营造出一种紧绷感,就像在安静的湖面投下石子,引起涟漪。
要想在关系中找到那份难得的松弛和安宁,我们首先需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理解紧绷的真正根源,然后逐步学会放松,以一种更平和的视角看待对方的行为。
第一、找到紧绷的根源。
花时间静静地坐下,回顾那些让你感到紧张的瞬间。
是对方的某个行为,还是某句话触动了你的某个敏感点?
这些紧绷感可能来源于你早期的经历,或是你对关系的深层担忧,理解这些根源能帮助你更清晰地看待自己的情绪。
第二、身体放松练习。
紧绷不仅存在于心理层面,也反映在我们的身体上。
通过深呼吸、瑜伽或轻松散步等活动,帮助身体放松。
当身体放松下来,心理上的紧张感也会相应减轻,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放松过程。
第三、不过度解读伴侣的表情和动作。
在关系中,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解读伴侣的每一个小动作。
试着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些行为,不要立即做出情感上的反应。
记住,不是每个沉默都隐藏着不满,不是每个急促的回应都意味着冷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在爱中保持平和,如何在关系的舞台上更加从容地舞蹈。
如果你想要更深入的提升自己的内在力量与经营亲密关系的能力,还可以进行更专业的课程学习。
这个由德芬老师亲自编排、授课的亲密关系公益体验课分享给你,里面的内容是德芬老师对亲密关系几十年的观察与总结,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让你成长。
那些如履薄冰的感受,只不过我们心里有一个钢丝线。
实际上,脚下一直是康庄大道,而不仅仅是一根线。
*本文由妙黛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花花
编辑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