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济,字伟度,荆州义阳郡人,这是一个英才辈出的地方。年轻时,胡济便以才智过人、性格刚直而闻名乡里。他饱读诗书,尤其擅长兵法,常怀报国之志。
蜀汉建国后,胡济在丞相诸葛亮手下,胡济担任主簿。他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每当诸葛亮决策有疏漏时,胡济总是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曾在诸葛亮准备北伐时,针对军队编制和后勤补给等问题提出多条建议,有极高的战略眼光以及责任感。诸葛亮对胡济的才能极为赏识,将他视为诤友,与崔州平、徐庶、董和等名士相提并论。胡济的才能在于他不仅有过人的智慧,更有敢于直言的勇气,这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品质。
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期间,胡济发现粮草供应出现严重问题,这将直接影响战局。他知道粮草不继会有严重后果,于是与诸葛亮共同上书蜀汉后主刘禅,请求罢黜负责粮草运输的李严。胡济在奏疏中详细分析了粮草问题对战争的影响,以及李严失职的严重性,最终李严被罢免。
诸葛亮逝世后,胡济被任命为中典军,并受封成阳亭侯。此后,他历任中监军、前将军,并在王平逝世后继任汉中都督,遥领兖州刺史。胡济在任期间,勤勉尽职,得到士兵和百姓的爱戴。
延熙十九年(256年)春,蜀汉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胡济因未能领军赴约,导致姜维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大败。此事让胡济深感自责,他内心痛苦不已,认为自己未能履行职责,愧对大汉。然而,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军事训练和国家防御中。
在景耀元年(258年),胡济积极参与姜维提出的新的汉中防御策略。他与监军王含、护军蒋斌共同商讨防御布局,针对汉中的地形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防御措施。胡济的参与,为姜维的防御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在景耀元年之后,胡济的生活和事迹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记载。但我们可以根据历史进行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济在蜀汉的地位越发稳固,他的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胡济作为老臣,他积极参与朝政,出谋划策。主张节俭治国,减轻百姓负担,同时反对无谓的战争,主张休养生息。因此,他逐渐退出军队,更多成为了幕后。
胡济始终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他以身作则,不贪污腐败,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尊敬。他晚年更是淡泊名利,专注于教育子女,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大汉的栋梁之才。
最终,随着蜀汉的灭亡,胡济的命运也发生了重大转折。据推测,他可能选择了隐退山林。在隐居的日子里,胡济或许仍然保持着对国家的关注,但他更多地是在思考人生,留下了许多未知的遗憾。
虽然关于胡济后半生的记载不详,但我们可以想象,这位曾经忠诚于蜀汉的将领,在历史的洪流中,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