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从小米12开始就坚持小屏策略,前几代产品由于芯片的能效一般、电池容量偏小,在续航和性能释放上并不甚理想。但小米并没有因此放弃小屏旗舰的路线,一路坚持打磨产品,随着手机芯片能效提升、电池进步、小米在影像、系统、设计、手感等方面也打磨的越发纯熟,最近几代产品无论是口碑还是销量都非常不错。
最近发布的小米15,从外观和配置来看相比上一代似乎并没有怎么升级,给人一种苹果式挤牙膏迭代的感觉,但实际体验一番后,我不得不说小米15仍然是全面升级的一代,在参数升级之外,这部手机的体验相比上一代又有了巨大提升,值得推荐。
外观:细节处见功夫只看纸面数据,小米15的三维尺寸是152.3*71.2*8.08mm,而小米14则是152.8*71.5*8.2mm(两者均为玻璃后盖版本),两者并没有特别显著的差距,零点几毫米看起来也不会让手感有特别大的变化。
但是实际上手证明尺寸数字并不能代表手感的全部——决定手感的不仅仅是几个毫米的数据,确实和做工与细节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我实际体验下来,对手感影响最大的,是下面这些细节:
后盖质感:上一代我买的是白色版本,也是玻璃后盖,但是并没有做磨砂处理,与我手上这一台丁香紫相比,过于光滑的后盖在握持的时候很容易给人不安定感,总会担心失手磕碰。而小米15的后盖磨砂处理,则极大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出现,这种安稳自然反馈在了心理上;中框过渡:有一说一,小米14的后盖割裂感还是很强的,中框是中框、后盖是后盖,后盖的边缘弧度也没有平滑过渡到中框,裸机握持的时候还是会有比较强的硌手感。小米15则直接通过工艺优化掉了这个问题——中框延伸出来包住后盖,实现了后盖纯平以及中框边缘曲面过渡,握持手感上相比上一代的确是遥遥领先。边框宽度:我也说不清楚这一点是玄学还是科学,但是机身厚度与机身宽度加起来这不到1mm的差距,确实会给人很强烈的感觉——小米15机身更窄、更好握持。我相信这种感受离不开前两点加持,但是小米在机身堆叠和屏幕边框控制上下的功夫,也确实在用户感受上收到了回报。在外观大框架设计上延续前代的基础上,这些细节的优化让小米15的手感和质感又上了一个台阶。至于颜值,虽然是一个很主观的事情,但我必须说小米15的几款标准配色都是相当中正平和不会犯错的选择,而个性化需求也可以通过大量的定制组合来实现。
当然了,这些手感只在裸机握持的时候才会体现优势,我也强烈建议大家尽可能去线下体验一下这部手机的手感,并且在日常使用可以选择裸机握持来充分感受这些手感优化与质感提升。如果你确实对磕碰没有底气,那至少轻薄的造型重量,也还是能够给手指手腕减减负的。
性能:他,还在踩牙膏!每年高通和MTK发布新的旗舰SoC、宣称重大提升已经成了惯例,但似乎每年的手机从实际效果上看又不能体现出这么大的提升幅度。今年的骁龙8 Elite,有新的核心架构、新的制程工艺,高通也继续po出了性能和功耗的显著进度,现实情况是否如厂家所言呢?
还好,答案是肯定的——相比上一代已经很不错的骁龙8 Gen3,骁龙8 Elite无论在跑分还是游戏实际场景下,都比上一代有着持续的进步。特别是功耗上,在重度负载游戏场景下功耗的优化,着实是让我的游戏体验好了不少。
先看跑分,安兔兔、GeekBench6和3DMark三个基准测试下来,性能平均提升都在40%左右,可以说是相当夸张的幅度。
当然,峰值性能只能说明一些问题,对手机体验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功耗情况以及重度负载下的持续运行能力。在进行正式的游戏对比前,3DMark的压力测试已经给了我们一些初步的直观数据——尽管循环稳定性仍然受限于机身尺寸和散热堆料,只有70%左右;但是得益于性能提升,即使是温度过高降频以后的GPU性能也仍然达到了前代峰值水平。
当然,性能测试只能说明部分问题,上手体验特别是重度负载的游戏体验最能体现手机SoC、散热系统、调度系统综合作用下的性能、功耗和发热情况。这次测试选取了《绝区零》这款动作游戏,并且在30min左右的游戏时间里选择了零号空洞+日常任务+刷副本清空体力+光映广场逛街这四个步骤,定性的结果大致如下:
平均帧率
标准差
平均功耗
最大电池温度
小米15
58.25
6.49
4.398W
42.251°C
小米14
52.89
7.86
5.242W
45.875°C
具体到帧率上,可以明显看出小米15全程能在游戏场景满帧运行,在最后的光映广场跑图过程也相当稳定;而小米14则随着游戏运行出现了比较大的帧率波动,最后更是因为温度过高而有了比较大的降频和帧率下降——如果以重度游戏为基准,那么小米15相比小米14,帧率更高更稳、功耗更低、温度更低,绝对算是踩爆了牙膏。
续航:更大的电池+更好的芯片,结果不言自明在续航测试的部分,我做了一个相当后悔的决定——我使用了PCMark安卓版的续航测试工具。并不是说这个工具不好,而是它太消耗时间了:这个测试的原理就是循环一系列手机操作(比如视频播放、图像渲染、网页浏览、视频编辑,覆盖不同负载强度)直到手机电量达到20%,而我又恰好从100%开始测试。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的小米14跑出了12小时20分的成绩,已经足够消磨我的耐心;而小米15直接达到了恐怖了19小时6分钟——还好我没有选择看到结果,而是把它放在那里让它“自生自灭”,不然以我现在的身体素质,被小米15熬走也并非不可能。
当然,从续航成绩我们也可以看出,测试的负载强度是略低于日常使用的——无论是高亮度、高分辨率的视频播放,还是游戏场景PCMark都没有覆盖,我们也只能得出“小米15比小米14续航高出不少”这个最简单的结论(按照测试成绩差不多是55%)。
于是我也根据个人使用习惯,选择了一个最高频使用场景的测试——从100%电量开始,先是手动最高亮度播放B站4K分辨率电影2.5小时,然后再爽完绝区零半小时,结果仍然对小米15相当有利:
项目
小米15
小米14
2.5小时B站4K视频
90%
82%
0.5小时绝区零
82%
66%
对于这个结果我可以说是毫不意外——小米15搭载的SoC能效比本来就显著强于小米14,更何况硅碳负极技术让这一代电池容量直接增加到了5400mAh,而这还是在手机重量保持不变的、厚度甚至进一步降低的情况下实现的。对于小屏机而言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的续航,在这一代产品上可以说彻底不再是短板。
至于充电,两代产品搭载的都是90W有线快充,实际充电曲线却有着细微差异:小米15的峰值功率更高、一度达到75W(当然也并不坚挺),全程的充电功率也是要比小米14高出10W左右。这也就导致尽管小米15的电池多了足足800mAh的电量,却只比小米14多了4分钟左右的充满耗时——只能说同为90W,亦有不同了。
影像:相似的硬件,不同的影调小米14和小米15的影像硬件几乎可以说是如出一辙,主摄都是光影猎人900(也就是OV50H),1/1.31"的传感器面积、1.2μm单像素大小的50MP传感器,超广角也还是三星JN1、素质相对一般,唯一的变化就是长焦从JN1换成了JN5,传感器面积几乎不变(还是1/2.75"左右的小底),但是增加了in-sensor zoom功能,可以在60mm的直立长焦基础上ISZ直出120mm长焦,也因此将默认长焦的等效焦距从3.2x该到了2.6x。
那么,在硬件几乎一致的情况下,是不是小米14和小米15的影像表现,也应该如出一辙呢?在经过几个场合的拍摄对比以后,我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软件、算法层面的变化,还是让两部手机呈现了不同的成片观感。
我能明确说出小米15更好的,主要还是在人像场景下,无论是拍人还是通过虚化拍物,抠图准确度和美颜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上,小米15都会更胜一筹一些。
而另一个小米15表现更佳的,则是超长焦(比如10x),算法的进步加上in-sensor zoom技术的加持,让小米15比上一代有更好的超长焦表现——唯一的问题是,这也仍然只是够用的水平。想要出色的长焦表现,还是需要有更好的传感器配置才行。
其余其他场景,我可以比较清楚的分辨出两部手机色彩倾向和成片风格的一些差异,但这种差异谁更好恐怕就更多是审美问题而非优劣问题了。
总结:更均衡的小米标准版,值得购买的小屏旗舰从小米12开始,这已经是小米的第四款小屏数字旗舰了——四款产品里我先后用过小米12、小米14,如今又体验了小米15。产业链的进步下,每一代产品相比上一代都在升级,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小米对产品的打磨越发纯熟,对数字旗舰标准款的理解也越来越到位。消费者看中的是小屏带来的轻薄与手感,但这个价格也意味着消费者不会为了有瘸腿的体验买单——比起专注都一点做到极致,在功能配置各个方面达成均衡、优化手机的手感质感才是更好的选择。而小米15也恰恰是这么做的,发售以来的市场表现也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
以往我都会在这里给出一个选购建议,聊聊这款手机适合谁、不适合谁,但到了小米15我发现我似乎只能说出它不适合谁,却不太好明确指出它更适合于谁——某种意义上,这种目标用户的模糊化,其实也恰好是这个价位的旗舰机标准款做的足够均衡的体现。
如果你就是要一台性能和散热拉满的游戏机,要一个全焦段顶级的照相机,又或者一个电池6000mAh乃至更高的究极续航,那小米15显然不是合适的选择;但除此以外,在这个预算下我会觉得小米15一定是值得看一看、线下把玩一下的推荐之选。
看到,西藏昌都玉龙铜矿无人驾驶矿车。西部矿业,中铁十九局,华为,三方合作的高原无人驾驶示范项目。小米粉,你们在黑的华为在做的事。小米在做什么?拉出来亮亮!这是我愿意认同华为,却排斥小米的一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