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央视“兼职”30年成为中国首位“气象先生”,背后有什么来头

榴花照说 2024-03-21 14:45:54

文\ 榴花照

图\ 源自网络,侵删致歉

------------------------------------

1

虽然央视主持人都是国内顶尖院校的科班出身,但总会有那么几个非科班出身却得到央视重用的人,比如说《天气预报》的主持人宋英杰。

从198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气象台从事天气预报工作,宋英杰已经在央视工作30多年了。

可有谁知道,在观众眼中习以为常的气象预报形式,却只是宋英杰的“兼职”工作。

而凭着这一份“兼职”,他不但成为第一位站到镜头前的主持人,还凭此获得了业内含金量最高的“金话筒”奖项,更成为中国首位“气象先生”。

堂堂央视主持人竟然还有兼职?

一份兼职的工作竟然能够做30年?

这背后到底藏着哪些秘密呢?

2

听不懂的广播埋下职业理想的种子

1965年,宋英杰出生于辽宁沈阳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母都是从事工程设计的文化人,所以对他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

后来,父母白天到农田干活换公分,晚上回家继续学习设计资料。宋英杰也有样学样,在他们旁边翻看各种小人书。

一天之中,宋英杰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利用父亲组装的收音机听广播。

因为在年幼的宋英杰看来,广播能说话真是个神奇的玩意。

到底是人在收音机里面,还是有其他的方法让人的声音从广播里面传出来呢?

特别是播报天气预报的时候,那些专业术语搞得他稀里糊涂,一点都听不懂。

幼小的宋英杰就在心中有个念头:如果天气预报能说的更通俗一点就好了。这样说,老百姓都听不懂。

于是,懵懂的宋英杰一直抱着这个念头,考取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专业,专门研究气象。

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宋英杰被分配到国家气象局,开始做起自己喜欢的气象研究工作。

当年不经意间种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抽枝条了。

2

靠想象完成”兼职聊天“的新工作

本来在气象局搞气象研究是宋英杰喜欢的事情,可因为中央电视台的一项改革举措打破了他的平静生活。

1988年,领导问宋英杰想不想到镜头前播报天气?

原来,电视台想要培养一位专门的气象主持人,而宋英杰的形象和专业都非常出色,给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有新项目的时候第一个就想到他了。

看来,平时认真工作,把专业技能修炼过硬,才能获得领导的青睐,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从广播这个幕后走到电视这个台前,那就会像其他节目主持人一样,很快就被全国观众知道、认识,成为走到哪里都有人认识的名人,享受众星捧月的待遇。可这个别人求之不得的机会,宋英杰却很”嫌弃“。

在他看来,气象主持人的工作与”气象“无关,根本不能体现自己的专业价值,没有吸引力。

领导把所有候选人都筛选了一遍,发现没有比宋英杰更合适的人选了,又来找他:“你试试看,不影响你现在的工作,就当是份兼职。”

天气预报录制时间在晚上新闻联播之后,根本不会影响白天的研究工作,不想领导为难,也想多个磨练的途径,宋英杰答应了领导的安排。

就这样,宋英杰成为《天气预报》节目史上首位露脸的男主持人。

而这一场“兼职”的工作,一做就是30年!

在这30年里,宋英杰以亲切、幽默的话语赢得观众喜爱,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

3

讲”人话“的气象先生诞生了

宋英杰,一位大气动力学专家,转行成为《天气预报》的主持人,所面临的挑战可谓前所未有。

他的专业领域与播音主持截然不同,这让他在初次涉足电视荧屏时倍感压力。播报《天气预报》涉及到口播稿的背诵、地图上精确指出城市位置,这些对于他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

然而,宋英杰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深知,作为天气预报的主持人,最重要的是要将专业的气象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听广播时,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他感到迷茫,他不希望自己的观众也经历同样的困惑。

宋英杰摒弃复杂的术语,用“说人话”的方式解释气象成因、现象,将枯燥的气象成因、现象、演变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比如“云贵准静止锋”,他会改成“今天暖空气还硬撑着,明天实在撑不住了,向西败退,所以昆明由22度降到8度”。

还把小时候听到的民间谚语编进气象稿中,诙谐生动又不失专业,形成了独属于他的播报风格,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他的努力很快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他的节目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宋英杰不仅用他的专业知识为观众带来了准确的气象预报,更用他的真诚和热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和努力,任何领域的转变都将成为可能。

就这样,宋英杰越来越喜欢这份“兼职”。

宋英杰热衷于将复杂的科学术语巧妙地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与观众进行深入的交流。

他乐在其中,感受着这份工作的乐趣与意义,甚至觉得这种互动比单纯的气象研究还要引人入胜。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很快,《天气预报》便一跃成为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随着节目的走红,宋英杰也从一个幕后工作者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被誉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气象先生”。

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每当人们提到天气预报,总会想到他那亲切而熟悉的面孔。

这一切的成功,对于宋英杰来说,仿佛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写照。

他原本只是想要把科学知识传递给更多人,却没想到因此收获了如此多的荣誉和认可。

这也让他更加坚信,只要用心去做,任何看似平凡的事情都有可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如今,宋英杰已经成为了气象科普领域的佼佼者,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公众带来了无数有关气象的宝贵知识。

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4

气象行业获得金话筒的第一人

中央台对《天气预报》的时间把控很严格,要求讲解当天的天气时间误差控制在3秒内,超时或播报失误,每次会被扣50元。

看来,央视的扣款跟“50”有又很深的渊源。撒贝宁和张梓萌就被扣过很多个“50元”。

而在长达30年的主持生涯中,他仅被扣过250元,只出现5次失误。

对宋英杰来说,每一次的失误都是不允许的。

气象研究需要严谨仔细的态度,而宋英杰也把这种习惯带到了节目播报中。

他说自己把整个青春都献给了这个节目,所以就应该对节目的收视率和口碑负责。

2013年,宋英杰成为气象行业第一个获得“金话筒奖”的主持人,这也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高荣誉。

一直到今天,气象主持人中仍流传着这样的话“宋老师在电视里这样说了,那这说法肯定没问题”,他成了教科书。

在气象研究和《天气预报》之外,他又开发了另一项工作——花费10年研究和天气有关的二十四节气,并编写《二十四节气史》加以推广。

著名学者马未都在看完这本书后说:“最让人感动的不是他笔下的知识,而是畏天悯人的情怀。”

今年58岁的宋英杰,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却也在他的声音中沉淀了独特的韵味。

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他,本已退居幕后,享受那份宁静与淡然。然而,当《天气预报》再次邀请他出山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他那熟悉的腔调,仿佛穿越了时空,让观众瞬间回到了那个纯真的童年时光。

在主持界,宋英杰并没有朱迅那般惊心动魄的才情,也没有董卿、周涛那般光彩亮丽的形象。他不像撒贝宁、康辉那样轻易出圈,吸引众人的目光。

但正是这份低调与朴实,让他在主持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他没有华丽的言辞,却用朴实的语言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宋英杰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多年来勤恳踏实的积累。

他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执着,成为了非科班出身的专业主持人。他深知要想在行业中立足,就必须深耕细作,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

让我们以宋英杰为榜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但他的勤恳踏实让他成为非科班出身的专业主持人,并一直做下去不动摇。

要想成为行业大佬就一定要深耕。

我们都应该像宋英杰一样:专注自己的领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