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郑州这次暴雨的亲历者,我深刻感受到,一场暴雨带来的威力。起初前几天,雨就这么淅淅沥沥下着,感觉郑州就是江南小镇,可是在7月20号这天,雨下得特别大,到底有多大呢?你能够看到门外的小汽车逐渐飘了起来,要知道我住的这里可从来没发生过水淹车的情况,更不用说车飘起来了。
这时候大家有些慌了,有些人尝试性往楼上跑一跑,随后雨逐渐小了起来,于是很多人就开始匆忙往回赶,因此你们在视频平台上看到很多“奇观”,拿着泡沫当船的,还有用电动车当快艇的,总之超乎了我们以往的所有认知。
有些人好奇,雨这么大,为什么还要赶回家?从后来者的角度看,往回赶确实非常危险,可是从经历者角度来看,下班了回家,再正常不过吧?总不至于在办公室过夜吧?何况很多人家里还有老人、孩子,叫谁能放心呀。所以很多人即使遇到积水坑,桥下涵洞,也毅然决然地冲过去。
京广隧道正常通行都需要十几分钟,遇到雨天通行时间更长,当我们以侥幸心理试图穿过它的时候,灾难也就近在眼前。所以不要以事后的角度看问题,我想郑州人包括我在内,都没有想到:这场雨刷新了世界之最。
德国7月13日的洪水,郑州7月20日洪水,有何关联?前几日,我们还在庆幸没有生在德国,德国在7月13日至7月17日遭遇了强降雨,导致至少157人遇难,和郑州的一样,德国这次洪灾也是暖湿气流长期滞留所致,山体滑坡、道路被淹、地窖进水、铁路和公路交通中断,德国人的遭遇,我们一样没落下。
郑州、德国几乎同时发生了强降雨,不免让人怀疑,彼此之间是否有关联?德国与中国同属于欧亚大陆,而且都处在北半球,这次发生灾害的地区都是“依山傍水”,郑州强降雨是因为暖湿气流在遇到太行山和伏牛山后,出现辐合抬升所致;德国受灾的西部艾费尔地区,也是受到中部山脉的影响。
过去暖湿气流交汇地点通常在秦岭淮河一带,而此次强降雨发生在内陆郑州,实属罕见。进入7月开始,郑州的雨就一直没有停过,前几日还发生过几次小规模强降雨,地上也出现一些积水,不过很快这些积水就散去了,所以郑州人对于20日的强降雨是没有心理准备的。
前几日,很多郑州朋友还说,郑州的天气很像梅雨季节的江南,也就是说过去的降雨带北移了,这个现象不是今年才发生的,不知道大家近几年有没有发现,黄河水变清了。很多网友说这是因为我们在某宝上种树,所以西北地区变绿了。
说这些话的网友是没有真正体验到西北风沙的威力,如果没有降雨,即使你种再多的树,一阵风全给你刮没了,黄河变清的真实原因是全球气温上升,暖湿气流北移了。
自工业革命之后,全球因为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的燃烧,导致平均气温上升了1.1摄氏度。
1.1摄氏度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有超过15%的地表冻土将被解冻,南极、北极冰盖缩小,海平面将上升30至60厘米。如果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中国最大的靠海城市上海将不复存在。
很多人过去有个错误的认知,认为全球变暖的结果就是海平面上升,而且这个趋势非常缓慢,上海淹没也是几百年之后的事情了。其实全球变暖就像“蝴蝶效应”,哪怕气温升高0.5度,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也是超乎想象的。
除了特大暴雨,甚至还有可能造就特大暴风雪,是的,你没有看错,还有可能造成特大暴风雪。看上去互相矛盾,这也是系统平衡发生破坏之后,所造成的极端天气现象之一。
怎么会有这种极端现象呢?如果你用系统角度去看,就能够理解,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水蒸发,这些水汽会被吹到北极,到了冬天,这些水汽会变成白雪,覆盖中国大片亚热带地区,包括上海。
过去还有人说全球变暖未必是坏事,因为随着北方降雨量加大,我们有大片的荒漠、戈壁滩有望成为“塞上江南”。但是我们要看到,打破现有的生态平衡,突发极端天气现象将会屡见不鲜,比如郑州的这次特大暴雨,超过我们过去以往所有的认知,我们甚至都无法给它定义。
当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恶劣天气归咎于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化是一项很复杂的事情,即使用超大计算机计算,现在依然很难准确预测。之所以难以模拟,那是因为气候变化的因素很多,比如太阳活动、海洋环流,甚至太阳、月球、地球周期性位置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全球气候的变化。
但是现在科学家有个普遍的共识,自从进入工业革命以来,近百年的时间里,全球变暖正在加速。
为什么说“加速”呢?因为即使没有碳排放超标,地球也会在暖季与寒季之间摆动,根据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研究发现,从西汉成帝四年起,气候进入寒冷期,公元4世纪到公元5世纪进入历史最低点,平均气温要比现在低3摄氏度。
到公元600年,隋唐时期我国气候结束了600多年的寒冷期,进入了暖季。唐朝天宝年间,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甚至长出了橘子树,而且还有竹林,陕北也是绿树成荫。
之所以说“加速”,是因为从白垩纪到现在,1亿多年的时间里,全球平均气温也只上升了7摄氏度,可是在近百年的时间,全球平均气温就上升了1.1摄氏度。
我们的责任过去很多人对于“碳达峰、碳中和”十分不理解,是发展重要,还是环境重要?可是这一次郑州暴雨让我们感受到,不管我们的城市有多发达,投入多少资金建设“海绵城市”,在大自然面前,依然是不堪一击。
到目前为止,煤炭等化石燃料依然是主要能源,特别是煤炭,依然是最便宜,用途最广的燃料,不仅是我国,印度对于煤的依赖也超过80%,所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依然会就“加速”全球变暖。这好比高速路上的汽车,想短时间内刹车是刹不住的。
目前风能和太阳能基本上靠天吃饭,非常不稳定,而核能安全性又受到质疑,因此短时间内,煤电依然不可或缺的。
既要发展,又要环境,所以我们的道路非常艰辛,可是我们依然承诺“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到均衡”,并把这一目标当做重要国策。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全世界负责,因为我们不想再看到“德国暴雨、郑州暴雨”,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