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文学家姚燧70多岁时,小妾侍奉他沐浴

梦竹谈历史文化 2024-12-19 09:16:48

姚燧,七十多岁还能“翻云覆雨”,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忍不住皱眉:到底是身体硬朗,还是时代风气太过“豪放”?

元朝的姚燧,不仅是个才子,还是个“风流才子”。

这位大文人出身显赫,祖上辽金时期就是高官,后来父亲又成了忽必烈的得力干将。

父亲早逝后,他伯父一手把他拉扯大,还让他饱读诗书。

成年后,他拜了理学大师许衡为师,学了一肚子的圣贤道理。

可这位理学门徒,却在生活里特别“随性”,尤其是在男女之事上,真是让人一言难尽。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理学与现实的错位

姚燧从小受过理学教育,理学讲究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按理说,他应该是个道德模范,可他偏偏活得很“真实”。

一边读圣贤书,一边在生活中追求风流和自由。

这种“矛盾”其实挺常见,特别是元朝这种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

元朝的文人不像宋朝文人那么压抑,也不像明朝文人那么讲规矩。

姚燧正好处在这种“宽松”的环境里,理学的思想影响了他的政治操守,但对他的私人生活似乎没什么约束力。

2. 元朝的风气问题

元朝的社会风气,怎么说呢,有点像一个混搭的大杂烩。

蒙古贵族崇尚直接、豪放,汉人文化则相对矜持。

姚燧生于这样的文化夹缝中,骨子里透着士人的清高,但生活上又带着点蒙古贵族的潇洒。

他对妓女的态度就是个典型例子:不但不歧视,还主动帮她们改换门庭。

这既体现了他人性的温暖,也说明了元朝社会对这些事儿的接受度很高。

所以,七十多岁还能和小妾翻云覆雨的事儿,不仅被当成八卦,还成了他的“风流佳话”。

3. 权力、地位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姚燧的拒贿故事让人肃然起敬,可他的私人生活却显得奢侈而放纵。

这种矛盾可能跟他的社会地位有关。

作为翰林学士承旨,他站在元朝知识分子的顶端,才华横溢,名气响亮,连沈阳王父子都想巴结他。

这样的人,生活上“放肆”一点,谁会真的管?更别提他晚年辞官归隐,彻底进入了“我行我素”的状态。

七十多岁宠幸小妾,还担心孩子出生后的名誉问题,甚至临死前特意留诗作证,既说明了他对这段关系的认真,也透露出他对声誉的重视。

姚燧的故事,既有理学家正直清廉的一面,又有风流才子随性洒脱的一面。

他的一生像一首复杂的诗,既有严谨的格律,也有潇洒的自由。

这样的矛盾和丰满,或许正是他在历史中令人津津乐道的原因。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