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晚期,诸侯蜚廉有两个儿子,即恶来与季胜。其中,恶来后代建立秦国,季胜后代建立赵国,因此秦赵源出同门。
史记秦本纪记载: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嬴姓,曾被大禹禅位,但后被夏启驱逐,到商朝晚期时后代为蜚廉。
问题在于:对于“伯益”,史记上一共记录三个名字,除了伯益之外,还有“伯翳”、“大费”,那么为何伯益、伯翳、大费三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作为舜禹时代风云人物,伯益留下了很多传奇,但也留下了很多谜团,其中之一就是他的称呼之谜。
史记秦本纪记载“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夏本纪记载“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两段文字对照不难看到,所谓“大费”应该就是“伯益”。
但秦本纪又记载:“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联系上下文可知,“大费”必然也是“柏翳”。
联系史记行文来看,大费、柏翳、伯益理应是同一个人。问题是,既然是同一人,为何出现三个名字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只不过史记没有详细说明而已,但实际记录的非常精准。
首先,在辅佐大禹治水时,大禹说“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说“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因此可以看到截止大禹治水成功时,还没有“伯益”之称,而是依然叫“大费”。
其次,随后帝舜与大费联姻,即“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联姻之后,“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也就是说,“佐舜调驯鸟兽”后,大费有了新名字——柏翳。
至于所谓“柏翳”,其实就是“伯益”,属于音假。
因此,先有大费之称,后有伯益之称。更重要的是,以史记记载看,“伯益”称号的由来,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欲揭开“伯益”称号的由来,先要解释两个问题:
首先,“伯益”之“伯”是尊称,代表帝舜认可的部落首领,或区域诸多部落的首领,尚书中也有“伯禹”之说;“伯益”之“益”是增多,甲骨文中的“益”是水多而漫出器皿的象形,由此引申为“多”、“增多”、“增加”等意思。因此,伯代表尊称、益代表功劳。
其次,伯益佐禹治水之后,帝舜让其“调驯鸟兽”,尚书舜典中说“汝作朕虞”,因此伯益官职就是《周礼》中记载的山虞、泽虞之官,掌管山川林泽里的草木鸟兽等,清代内务府还有掌管渔猎采捕事务的“都虞司”。显然,伯益做的不错,收获大大增加,故而被称颂为“益”。
可见,大费佐禹治水有功,随后成为舜之虞官,再次立功受赏,一则政治地位上成为“伯”,一则实际功劳上是为“益”,故而“大费”成为“伯益”。
关于伯益,古今还有一些考证发现:
根据史载,由于伯益的原因,山东潍坊古称除了青州之外,更早的时期还叫“益都”或“益邑”,即古人认为伯益曾在如今潍坊一带生活。
巧合的是,在济南莱芜区,与潍坊很近的地方,考古发现“嬴城遗址”,经过文献与考古多方考证,如今已确定“嬴城遗址”为嬴氏起源之地,即伯益极有可能生活在嬴城遗址。
青州益都与莱芜相距不远,考古与文献略有偏差,这对上古史考证而言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基本可以证明伯益真实存在。但这又带来一个新问题:既然伯益在潍坊——济南一带,那么伯益辅佐的大禹何在,大禹在何处治水?
参考资料:史记、尚书等
一部分赵姓确实是大禹后代,原因就是为篡改历史做准备的,秦皇·贏政·姓赵·名盘,秦朝一统,大禹的后裔孙一部改赵姓,夏朝时他去传别人的子启,这就是题目上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