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白狄)鲜虞[xiān yú]部落,最早活动在陕北一带,后转移到太行山区。春秋早期,鲜虞联合肥、鼓、仇由等部族攻邢侵卫,邢国国君出逃、卫国国君被杀。春秋首霸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团结宋、曹、邢、卫等诸侯国挫败鲜虞,有效巩固了东周王朝的北方疆域。
春秋中后,晋国成了鲜虞的主要敌人,晋国采用逐步蚕食的方式进攻鲜虞,鲜虞也对晋国展开反击。中山一词首见《左传》“水潦方降,疾症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于楚,而失中山。不如辞蔡侯”。公元前507年,鲜虞在平中大败晋军,俘虏了晋国将军观虎,晋国深以为耻。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中山城(今河北省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城中有山,故名“中山”,这便是中山国的最早来历。
公元前457年,受赵襄子之命,晋国将领新稚穆子伐中山,一日下两城,一雪前耻,中山国遭到重创。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公室再无力组织军队攻打中山,中山国得到了喘息,趁着晋国内乱开始向东扩张领土。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带领族人向平原迁徙,重建中山国,建都于顾(今河北省定州市)。
公元前406年,魏文侯派乐羊、吴起统帅军队袭击顾邑,占领中山国,中山残余势力退守太行山中,中山国第一次亡国。
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经过20多年的励精图治终于复国,建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下子把赵国领土切割为了两半,导致南北不能相顾,中山国成了赵国心腹之患。中山王舋在位时期,中山国的综合国力达到鼎盛,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
公元前323年,犀首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韩、赵、魏、燕、中山),中山王舋乘机称王,中山国开始活跃在战国的“舞台上”。
公元前314年,中山王舋乘燕国“之子之乱”、齐国侵略燕国之机,派相邦司马赒伐燕,破城数十,克敌大邦,扩地百里,战利品无数,该历史事件有出土的铁足大鼎和夔龙纹方壶铭文可佐证。自此,中山国和燕国结仇,这为后来燕赵联军攻灭中山、迁其重器、绝其祭祀埋下了伏笔。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增,开始频繁对中山国用兵、攻城掠地,中山国陷入被动防御,丢失了大片土地。公元前301年,燕赵二十万联军攻破中山国都城灵寿,中山王(左妾右子)(上次下虫)逃亡,赵国立中山王尚,实为傀儡。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废中山王尚,将其迁徙肤施(陕西延安),中山国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