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代表失败?人类两次伟大撤退:一次拯救了中国,一次救了世界

贵史迷谈 2024-11-02 01:59:23

在历史的长河中,撤退并非总是意味着失败与逃避。相反,有时候,它是一种高明的战略选择,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通过撤退,我们可以保存力量、调整策略、等待时机,最终实现反败为胜的壮举。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撤退——中国的长征与英国的敦刻尔克撤退,它们分别在不同程度上挽救了国家和世界的命运。

谈及中国的长征,这场战略大转移不仅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更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石。当时,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压力,1934年由于错误的指挥,以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损员严重。

若继续原地坚守,恐怕难逃全军覆没的命运。于是,为了保存力量,红军毅然选择了长征,这是一条充满艰辛与未知的道路。

长征途中,红军走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24条河,行程2.5万公里,一边克服大自然的恶劣环境,一边跟敌军战斗600多次。最终成功抵达延安,完成了三大会师。

这一撤退不仅使红军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更为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积蓄了力量。可以说,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它挽救了中国的命运,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将目光转向欧洲的二战战场。1940年,德军以闪电战席卷欧洲,法国抵抗了一个多月就投降了。英国成为唯一仍在抵抗的国家。然而,在德军的强大攻势下,英军节节败退,被困敦刻尔克。此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做出了一个艰难但明智的决定——撤退。

敦刻尔克撤退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壮举。在英国民众的全力支持下,无数民船、渔船甚至游艇,冒着生命危险,横渡英吉利海峡,一个多星期就成功将33.6万英军士兵从死神的魔掌中救出。

这些士兵后来成为击溃德军的重要力量,为二战的胜利发挥巨大作用。因此,敦刻尔克撤退不仅挽救了英国,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这两次撤退都展现了在绝境中寻找生机的智慧与勇气。它们告诉我们,有时候撤退并非失败,而是一种战略上的迂回与重生。正如中国一句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关键时刻保存力量、等待时机是一种深远的智慧。

而无论是长征中的红军战士,还是敦刻尔克撤退中的英国军民,他们都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团结的力量,战胜了重重困难,最终走向了胜利。如今我们回望历史,应该更加珍视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撤退的先辈们。他们的决策与牺牲为后人铺就了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