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的故事与智慧,读完才明白他为何被称为“完人”(深度好文)

远山妹妹 2025-01-09 00:52:28

一位老师,万世师表,在你,我的风骨里,都蕴藏在这位老师和他学生的对话里,这就千古流传的《论语》。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孔子的一生,以及他一生的故事与智慧。读完,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他可以被称为“完人”、“圣人”。什么是论语?

《论语》的作者是谁?又是谁命名了《论语》?

现在还没有定论,相传就是孔子的弟子,以及他的再传弟子们。

《论语》现存20篇,接近16,000字。“论”就是指编纂,“语”是指谈说。论语就是把孔子,还有他弟子所说的话,记下来,编纂起来的意思。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里边写到,孔子晚年的两个弟子,在孔子讲学的过程中,这两个弟子轮流记录。今天我们看到孔子的言论,实际上孔子的弟子是各有所记,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的来源。

《论语》这本书,最核心的就是仁。什么是仁?孔子基本上没有下过一个具体的定义。

子贡问仁,那孔子就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樊迟问仁,孔子可以说给出了一个最经典的答案:“爱人。”

孔子毕生非常的坎坷,他三岁丧父,17岁丧母。

他说过一句话叫:“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意思是年少时,做过很多的工作。他做过仓库的保管员,看管过牛羊。

后来,他做了官,但是为了理想,他最后又辞官。50多岁时,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这一周游就是14年。

孔子一生,很坎坷,很不顺利,但是他一直很乐观。

孔子在很多人心中,就如同指引人生道路的一盏明灯。

接下来,一起追慕先贤,感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周游列国,历经四次生死磨难

为了实现理想,夫子在鲁国先后出任了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推行仁德,堕三都,削三桓。

鲁国三桓,指的是把控鲁国的三个贵族,夫子拆除了他们的私邑,恢复礼制。

增强了鲁国的实力,但是却触动了三桓的利益,夫子被三桓排挤。于是,他选择了一条漫长而又艰难的道路,周游列国。

那一年,夫子55岁,55岁依然带着理想出发,弟子们选择了坚定地追随夫子。

孔夫子到了卫国,卫侯愿意俸米六万斗,聘任夫子,6万斗米,这待遇相当高。

但夫子绝不仅仅是为了这6万斗米,因为他在鲁国也一样可以得到,根本就不需要周游列国。夫子一心想的还是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在卫国,夫子未能如愿,卫国在卫侯的治理下,存在诸多弊端,礼义废耻,还听信小人谗言。夫子无望,于是就去了陈国。

第一次磨难

这时候,夫子已经五十六岁,当他走到匡城时,夫子被误认为鲁国的阳虎,由于阳虎曾经带兵攻打过匡城,并对这里的人进行了残害,他们非常痛恨阳虎。

匡城的人误将夫子认作了阳虎。他们找过来了。

颜回就说:“谁是阳虎,这是鲁国的孔夫子,你们认错人了。”但是当时的没有人相信。

在匡地,对峙持续了5天,孔夫子一个年近60的老人,随时可能被人当成恶人误杀,生死悬于一线,惊动了守城的官吏,证明了夫子的身份,才得以脱险。

但这次还不算是最险恶的。

第二次磨难

后来,夫子遇到了真正的恶人,就是宋国司马桓魁。

夫子当时经过曹国到宋国,经常带着弟子们在住处前面的树下讲学。

然而,由于夫子批评了宋国司马桓魋,结果惹出了麻烦。司马桓魋因为憎恶孔子,便派人去砍伐那棵大树,意图让大树倒下来砸死夫子。

桓魋不仅派人砍了树木,还欲派人加害夫子,所以夫子只有离开宋国,前往郑国。

第三次磨难

在去郑国的途中,夫子却遭遇到了乱兵,和大家走散了。

后来颜回与弟子们又找了夫子,夫子就问是怎样找到他的。

颜回说有个人告诉他,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

夫子听后,带着悲伤,哈哈大笑,说:“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对极了。”

弟子们遭受如此磨难,看到夫子如此嘲讽自己,心里都特别的难过。

夫子说:“多好笑啊,你们怎么还难过起来了?”

弟子们说:“让夫子受苦了。”

夫子说:“苦吗?我不觉得苦……”

夫子周游列国,历经十几年,遭受诸多磨难,不过这还不算是最难的一次,最难的一次是在陈蔡之地受困。

第四次磨难

绝粮于陈蔡的故事:

夫子和他的弟子们最后来到了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后来,当吴国攻打陈国时,夫子便带弟子离开,意欲前往楚国。需要经过陈国与蔡国交界的地方。

楚君听说,便派人去迎接夫子。然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却互相谋划,认为夫子是当今的圣贤,他们担心,如果孔子为楚国所用,那么陈国和蔡国就会面临危险。于是,他们就把夫子与他的弟子们围困在了半道上。

夫子被围困后,所带的粮食吃完了,与外面也无法往来。

在他们被困了7天时,就剩这一碗薄粥了。

这个时候,颜回把这一碗薄粥端到了夫子的面前。让夫子吃下。

而夫子又把这碗粥一一的端到弟子面前,让他们吃下去,但是弟子们都说不饿。

最后,夫子说:“我也不饿。”

颜回看到夫子不愿意吃粥,就说:“我们都饿了,你怎么可能不饿呢?”

夫子说:“你们终于说实话了。我知道大家是因为敬重我,体谅我。”

这个时候,颜回问夫子:“夫子,我们四处碰壁,是不是您对大道的要求太高了。”

夫子说:“为了让别人接受而降低自己的追求,恐怕也走不远了,不被接受却依然坚守,才是真正的君子。”

接着夫子说出了,那句铿锵有力的名言:“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就是,君子即便身处逆境与穷困,也能固守内心的节操。而小人一旦穷困,就会胡作非为呀。

说完,夫子把剩下的这一碗薄粥加了些水,与大家一起共饮。

后来,蔡国的司马过来,询问夫子,只要他承诺不去楚国,马上就可以给他们吃的。

但是夫子说:“我受楚君的聘请前往,君子有约,决不更改。”

omapp

放到现在,不知道是不是很多的人感觉夫子这个人有点轴,不懂得变通,其实不然,当时夫子已经是当世名师,他知道他们是不可能真的杀了他的。

蔡国的司马遭到夫子的拒绝后就问夫子:“就这么饿着,忍得住?”

这时候,夫子说了一句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意思是,天气最冷的时候,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依旧挺拔。比喻,一个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从夫子的这句话里,也延伸出了一个成语“岁寒松柏。”来形容那些在逆境艰难中意志坚定坚守操守的人。

困境是能考验人的。

最终,子贡从楚国求援归来,夫子才得以解困。但令人遗憾的是,夫子刚到楚国,楚君就没了。夫子最终不得不带着遗憾,返回了鲁国。晚年丧徒

夫子从未放弃坚持心中的理想。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弟子众多,这对他也是一种慰藉吧。

比方说,子贡是夫子学生里最有钱的,夫子对他说:“富而好礼。”

有这样一个故事:

子贡因仰慕夫子之名,来拜师的时候,见了夫子之后,就问了夫子很多问题,

并问夫子,有没有一句话能他终身奉行?说,如果夫子愿意教他,他愿意拜夫子为师。

这时子路在旁边,就对子贡说,你竟敢质问夫子?傲慢无礼,有你这么拜师的吗?

然后子贡就说:“这是你们的待客之道?还是夫子的待客之道?”

夫子说:“都不是。”

笑了笑,对子贡说,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完后,夫子对脾气暴躁的子路说:“子贡是从魏国来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就是,这句话的出处。

子贡曾形容夫子,温、良、恭、俭、让,这是夫子在子贡心目中的形象。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里最穷的人,夫子说:“穷也可以乐道,也可以好学。”

他对颜回非常的赞赏,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有慰藉,也有悲痛。

到了晚年,夫子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他失去了他最爱的两位弟子,颜回和子路。

颜回,从十多岁就跟着他,而且学问最好,人品又最好,所以孔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讲,是把他当做接班人来看待的,但是这个时候颜回不在了。

夫子说:“天丧予,天丧予。”意思是,天丧我,天丧我。可见夫子的痛心。

子路也是,他原本桀骜不驯,非常勇武,性格也非常直爽,后来跟了孔子以后,他尽心尽力的保护孔子40多年。

夫子曾说过,自从有子路跟着他,从此耳朵里少听了很多难听的话。

子路是死在一场战乱之中,临死前,敌人拿出剑来了,但是他要求,允许自己把帽子戴好。这是一个人最后的尊严,是孔子教给他的。

子路说:“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最后,他不由得感叹夫子对他的教诲:“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

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在艰苦困难当中把他培养长大。

孩童时喜欢演习礼仪,15岁那年,立志做学问,求师问道,修习六艺。三十而立,确立为人处世之道,不仅自己要学为君子,而且要仁爱世人,教人做君子,对此事不惑,对追寻天下大道的人生信念,不再有任何的怀疑。

50岁知晓天命,更加明白自己应尽的责任,不顾许身家性命冒险,堕三都,削三桓。

55岁,游历列国,推行大道,历经磨难。

60岁受人嘲笑,被人称作累累落丧家之狗。

但他早已耳顺,好话坏话听在耳中,可内心十分平静。虽然道路坎坷曲折,但目标清晰不变,尚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现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生活中,不知不觉就会用到它,比方说,有朋友从远方来,大家自然会想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虽然,很多人没有完整的读过《论语》,但是,你的生活之中,又时时处处用到《论语》,它已经进到你我的骨子里了,进入到你我的血脉里头。

从《论语》里读到了人生追求:“仁以为己任,修己安人。”君子修己以敬人,修己以安人。

我们还读到了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还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行得通,也让他人行得通,做到推己及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由于不了解自己,而无意冒犯或让自己感觉受到了冷落,也不会懊恼,不也可以称得上是君子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真君子会认真倾听他人的不同观点,同时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小人通常没有独立见解,虽然常常附和他人,却难以达成真正的一致。

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之人,便无以立身于世,无以立身为人,这是夫子在教我们为人之道。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