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埔村下山里围屋、糖寮遗址

声夫评旅游 2024-11-03 18:14:41
蔗埔村下山里围屋、糖寮遗址

作者 昇夫 字数 1418

金秋十月,晚稻飘香。特地骑行去蔗埔村,既能饱赏田园风光,又可走访古迹,了解当地人文,可谓一举两得。

蔗埔村的文物古迹,值得说的有多处。这里先来说下山里围屋及糖寮遗址。

下山里围屋侧大门

下山里围屋及糖寮遗址的特别在于,它不仅是蔗埔村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更是与蔗埔村的渊源有着直接关联。

据《惠阳蔗埔张氏族谱》记载,张家一世祖张瑞元放鸭来到蔗埔,见“其佳山丽水,形胜秀拔”,便在此地筑室而居。后来张家发现这里的土地很适合种甘蔗,于是更名为蔗埔村。

蔗埔村多次经过,这回是第二次到访。村口有座标志性建筑——文笔塔,座落在大片的稻田之中。一条主道进村,直往北走,折向西角一处叫“下山里”的地方,便是下山里围屋。

下山里围屋上一次也看过,再看,仍不禁赞叹。赞叹其创业,也赞叹围屋本身。下山里围屋的特色,我认为是它的结构。它没有从中路开大门,而是从一侧开门。侧门进去,过两道天井。第二道设屏门,上书“义礼必由”。如果是第一次来,以为是直通正堂,实际并不是这样。侧门进去后,则是一院,院长方形。堂屋则转九十度向另起,中开堂屋正大门。门前有七级石阶踏步,石门框。门联:青钱万选,金鑑千秋。这是张姓常用门联,典出张文成、张九龄,既标显文才出众,又端示气骨。中路三进,两道屏门,屏门上分别书“文魁”、“曲江衍义”。上厅设祠堂神龛,还挂有五盏彩灯。如果没理解错的话,代表着这年添丁五口。堂屋两侧,横屋纵深递进。不过,像大多老围一样,中路完好,横屋多塌坏。但整体格局基本清晰依然。

个人比较喜欢下山里围屋的这种构局。既有院落,又具有围屋的幽深。这种设计思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曲径通幽,谦和内敛,不事张扬。

另一个特点,是侧门外墙建有地方特色的镬耳墙。从正面看,围墙两边开大方石柱窗。建筑整体不完全对称。建筑特点可谓形式灵活多变,而装饰则朴素简洁。

侧门进来

“义礼必由”屏门

下山里围屋位于惠城区横沥镇蔗埔村下山里第五村小组,背衬丘陵,面向田园,为清代围屋建筑。平面长方形,面积4552平方米,堂横屋门向西偏南25度,面阔77.42米,进深58.8米,由三堂、五横、一倒座构成,左右建筑不对称。硬山顶,阴阳瓦,青砖滴水墙下部夯筑。堂横屋两横前伸,山面为龙船脊镬耳封火墙,前端建围墙相连形成外院,院北面建斗门,与右(北)外二横屋两斗门同一中轴线,门向北偏西22度。外二横前端开小门。外横与堂横屋前建围墙,墙上开大石栏方窗。左横屋与堂横屋之间为巷道,前端两道花岗岩石栅栏门。堂横屋头进为倒座房,与左右两横相连形成内院。大门前为七级垂带踏朵,置门斗,花岗岩石框边,门厅设屏门。上堂祠堂设有神龛。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布局严谨。共有厢房108间,可容纳一个家族上百户人家居住。

惠州不少规模围屋的建造者,多是做生意发家的,下山里围屋的建造者张成元也是这样。张成元,出生于清乾隆七年(1742),23岁开糖厂,生意十分兴隆,靠制糖卖糖发家。30岁时,他开始建造下山里围屋,用了18年时间方才基本完工。

围屋的旁边,现有糖寮遗址,即张成元当初产业,建于清末民初。平面呈正方形,坐北向南,面积258平方米。现遗址残墙为夯筑墙,面阔23米,三开间,进深11.2米,单进,由一房间、一榨糖房、一煮糖房构成。明间较宽,门置正中。次间不均等,均比明间窄。据村民反映,该糖寮在榨糖期间,每日可产糖约三十石(相当于1500千克),这是一个相当大的产量。大约到20世纪70年代,该糖寮停产,从此荒废。

下山里围屋和糖寮遗址,如今虽荒废沉寂,但却见证了一代人的努力和曾经的辉煌。2013年同被公布为惠城区文保单位。

下山里围屋文保碑

堂屋正大门

三进两屏门

梁上有座蜂窝

上厅挂有五盏彩灯

侧门及镬耳墙

镬耳墙及石栏窗

侧门整体

内饰木雕

围内长起的一棵不知名树

牵牛

糖寮遗址文保碑

糖寮位置

糖寮残存的大石碾

糖寮、下山里围屋前面的田园

张氏宗祠及禾坪前的功名碑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