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脾虚是根本,需要解决“痰”和“瘀”
入秋加上开学,最近又迎来了一波抽动症反复的小高峰。
我经常说,小儿抽动症,脾虚是根本。尤其是那些还伴有鼻炎、鼻窦炎、挑食不长个、睡眠差的孩子。
抽动症的孩子,辨证后溯源,往往就找到“脾虚”上头了。
“脾为生痰之源”,小儿易为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湿聚成痰,痰浊内伏蕴久酿热。
痰气互结,上扰咽喉则可见清嗓、吐痰、喉间发出怪异叫声等;
血失脾统而成瘀,流窜经隧,闭阻窍路,又可扰及心神,神失所藏则呼叫秽语,抽动不安。
患儿9岁,抽动症一年半。
患儿于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不自主眨眼,当时考虑为“结膜炎”,但病情反复,后续出现了噘嘴、挤眉弄眼,喉中发声等症状,情绪激动时会大叫。目前在用阿立哌唑。
伴有多动及注意力不集中,分神,对学习不感兴趣。
患儿还伴有焦虑情绪,胆小,睡前害怕,入睡困难。情绪容易发怒,容易生气,出汗多,体质差,受凉易感冒。胃口差,挑食,大便干,三四天一次
这个患儿情况主要为心脾两虚,风痰闭窍,需要解决“痰”和“瘀”的问题。
痰可影响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这就是产生抽动的源头之一。
脾虚生痰,一旦痰浊形成,注于血脉,就会壅塞脉道,影响血流,阻滞气血运行,使脉络瘀阻。
风痰阻络经脉、上扰清窍,就会造成四肢、头面部的抽动。
这个孩子体质差,容易生病,也是脾虚的原因。
另外,脾虚则肝旺,导致肝风内动;加之血虚肝失所养,造成筋脉拘挛。
那么心气虚则心神不宁,导致了他注意力不集中,胆小,入睡困难等问题。
因此治宜补益心脾,祛风化痰,活血化瘀。
组方:川芎、鸡血藤、香附、茯苓、白术、蒺藜、伸筋草等。
结果如何?
复诊:眨眼噘嘴、喉咙发声,尖叫频率小了,偶有眨眼,仍伴有入睡困难,胃口改善,大便改善。手脚凉,鼻窦炎,鼻塞。
根据情况调方,继续调理两个月,抽动频率明显减少很多,胃口好了很多,尖叫频率小了,很快就能入睡。情绪方面稳定了些,没那么容易发脾气了。
继续巩固治疗,慢慢就可以把西药减掉了。
小儿素体肝常有余,脾常不足,饮食亦多肥甘厚味,这些易生内火,灼而生风,此类食品易生痰湿,食入体内,化生痰湿,痰郁化火,火灼而生内风,风性善行数,所以病情总是反反复复,迁延难愈。
另外抽动患儿发病前多有情志、精神方面的改变,患者多性格内向、急躁易怒、自卑、胆小等,这些不良情绪日久伤肝,导致肝失疏泄,肝郁不舒而致肝风内动
此病多病程日久,阴血暗耗,阴虚则生内热,亦可灼津为痰,痰热内扰而加重病情。
所以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进行辩证用药。关于孩子健康,大家有什么问题,欢迎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