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河南腹地,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犹太人。
他们拥有中国国籍,从祖辈开始就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吃中国的饭,享受中国公民的一些优良待遇。
然而,他们却数典忘祖。非但不承认自己的中国血统,反而挤破头想要回到以色列,即便被拒绝,也从不放弃。
他们的脸皮怎么这么厚?他们又是如何来到中国的呢?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具体链接赘述在文章结尾,但为提升文章的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2016年,河南省开封市五位年轻的少女因为一件事成为了全球的焦点。
她们一开始对于自己的犹太后裔的身份并没有太多的认同感,认为自己是个中国人。
可一次偶然,让她们了解到了以色列现在国家十分发达,而且经济发展也很好,甚至就连那里的生活也要比中国好。
这下子五个人可坐不住了,既然都是犹太后裔,凭什么她们还要为了生活打拼,所以她们吵着闹着要让以色列承认她们的身份,并让她们回归故土。
那么既然是犹太人,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并定居呢?既然定居了,为什么还要回去?
犹太人来到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甚至更早的时间。
唐朝时期,犹太人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来到了开封,这座繁华的城市成为了他们在中国的第一个家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犹太人逐渐与当地人通婚,他们的血统开始与中华民族融合。
北宋时期是犹太人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作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开封以其包容的氛围和繁荣的商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旅行者。
犹太人凭借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商业才能,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贸易理念和技术,促进了开封乃至整个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这片沃土上,犹太社区逐渐壮大。然而,繁荣并非永恒,元朝的统治给犹太人带来了新的挑战。
蒙古人的统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犹太人的地位开始下降。
明清时期,犹太人的命运再次发生变化。
虽然仍有新的犹太移民来到开封,但整个社区的文化特征开始逐渐淡化。
长期的隔离和与外界联系的缺失,使得开封犹太人的传统逐渐被同化。
他们的语言、习俗和宗教仪式开始与中国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汉化”犹太文化。
据最新统计,目前开封仅存4000名犹太人及其后代。
这些开封犹太人的生活习俗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绝佳例证,在宗教节日方面,他们展现出了文化适应性和传统坚守的双重特质。
有趣的是,部分开封犹太人会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然而,大多数人仍然恪守犹太传统节日,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
安息日是犹太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周五日落到周六日落,开封犹太人会严格遵守安息日的习俗。
他们会点燃安息日蜡烛,诵读经文,共享家庭聚餐。
这一天,他们会避免工作和旅行,专注于精神生活和家庭团聚。
在日常饮食方面,开封犹太人尽可能地遵循犹太教的清洁饮食规定,即所谓的“犹太洁食”,这包括对可食用动物的严格限制和要求。
例如,他们只食用有蹄且反刍的动物,如牛和羊,而禁食猪肉。
在海产品方面,他们只食用有鳞有鳍的鱼类,避免食用虾、蟹等甲壳类动物。
在语言方面,开封犹太人展现出了多元文化的特征。
作为在中国生活了数百年的群体,他们自然精通汉语,这是他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主要语言。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家庭仍在努力传承犹太语。
尽管这种语言在日常使用中已经非常罕见,但在一些宗教仪式和家庭聚会中,仍能听到犹太语的影子。
但是现在开封犹太人的年轻一代正面临着一个充满矛盾和挑战的时代。
这些年轻人对以色列怀有一种强烈的向往,以色列作为犹太民族的精神家园,在他们心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他们渴望亲身踏上这片土地,感受自己祖先的文化根源。
这种渴望常常通过社交媒体得到表达,他们会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不忘展示自己的犹太身份。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尽管心向以色列,但大多数年轻一代开封犹太人与以色列的实际联系却相当淡薄。
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地理距离成为了他们与这个遥远国度建立深厚联系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年轻人常常怀念祖辈的传统。
他们回忆起小时候参与的宗教仪式,品尝过的特色食物,听过的古老故事。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人不再严格信仰犹太教或遵循传统习俗。
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普通中国年轻人越来越相似,传统的犹太文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淡化。
尽管如此,对于自己独特的血统,这些年轻人仍然怀有深深的自豪感。
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的后裔。
这种自豪感成为了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自我定位的重要支撑。
适应当代社会是这一代开封犹太年轻人面临的主要挑战,他们努力在保持传统和融入主流文化之间寻找平衡。
有些人选择深入学习犹太文化,有些人则更倾向于全面融入中国社会。
无论选择哪条路,他们都在努力为自己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席之地。
然而,无论怎样,这些犹太人依然渴望回归犹太族,但是,这并不简单。
传统上,犹太人身份是通过母系血统来判定的。
这意味着,只有母亲是犹太人的孩子才被认为是天生的犹太人。
但对于非纯正血统的人来说,加入犹太民族并非完全不可能。
通过正式的皈依过程,非犹太人也可以成为犹太教徒,并被犹太社会接纳。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学习犹太教义、遵守犹太律法,并经过严格的考核。
这些习俗和要求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维系犹太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
因此对于开封犹太人来说,回归以色列这个被视为祖国的地方,面临着诸多困境。
大多数开封犹太人不懂希伯来语,这是他们融入以色列社会的第一道坎。
虽然一些人努力学习希伯来语,但对于年长者来说,掌握一门全新的语言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语言不通不仅影响日常生活,也阻碍了他们对犹太文化的深入理解。
文化差异是另一个巨大的挑战。
开封犹太人长期生活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突然置身于以色列的犹太文化环境中,他们需要适应全新的节庆与习俗。
例如,严格遵守安息日、庆祝光明节等,这些与他们熟悉的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种文化冲击不仅体现在表面的习俗上,更深入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
社会和家庭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以色列,开封犹太人常常被视为“外乡人”。尽管他们拥有犹太血统,但他们的外貌、口音、行为方式都与当地犹太人有所不同。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和工作中遇到困难,甚至面临歧视。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惑。
他们既不完全属于中国文化,又难以完全融入以色列社会,这种“不属于”的感觉可能导致心理上的不安和孤独。
对于那些选择留在中国的开封犹太人来说,情况也并不简单。
他们可能面临来自家庭和社区的压力,要求他们保持传统或回归以色列。
而对于那些决定移居以色列的人,则可能要面对与在中国的家人朋友分离的痛苦。
开封犹太人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群体,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与理解。
我们应当肯定他们在中国的历史贡献,自宋代以来,开封犹太人在商业、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还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这些贡献是中华文明多元包容特性的生动体现,值得我们铭记和赞颂。
《信德报》——开封古城的犹太人
澎湃——开封犹太后裔移民以色列,她们的祖先从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