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一个印尼人,却叫着中国名字,标准的外国长相,却说着流利的客家方言。
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他特意收购美国报业,哪怕每年都要因此亏损两三千万,依旧坚持了十年从未放弃。
他还在美国举办盛会,高举五星红旗庆祝中国国庆,而这个人便是印尼的顶级富豪,资产高达数百亿的熊德龙。
作为印尼和荷兰的混血,熊德龙明明没有任何中华的血统,却将中国视作自己的家乡。
每年的捐款金额都高达上亿,数十年来从未停止。
是什么原因,让他对于中国爱的如此深切呢?
我是一个中国人1947年11月,一个八个月大的婴儿被放在了印尼首都的某个医院角落,除了一件单薄的被单,他的身上没有其他任何能够证明身份的东西,听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院长一声叹息,从此院里又多了一个孤儿。
不久之后,一对夫妇来到孤儿院中,将这个孩子收养回了家,并给他取名叫熊德龙,从此刻开始,他与中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熊德龙的养父养母都是华侨,父亲叫熊如淡,母亲叫黄凤娇,两人来自广东梅州,都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因为在老家生活实在困难,为了谋求生计,这才不远万里来到印尼打工。
只是人生地不熟的他们,到了印尼也没有太好的发展,为了养活自己一家人,夫妻两个人每天早上4点起床做点心,然后用肩膀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十分辛苦。
在熊德龙的印象中,父母总是忙碌的,可对于自己的陪伴却从未有过减少。
每天晚上都会抽出时间,教自己和三个姐姐唱客家山歌,给自己讲《增广贤文》,年幼的熊德龙虽然听不懂,但中华文化的种子已经在他心里种下。
几年后熊德龙也到了读书的年纪,但混血儿长相,还说着华语的他受到了同学们的排挤,有些学生家长甚至当着熊德龙的面说他是“野种”,骂他没有国家。
这让熊德龙开始害怕上学,每天都找借口想要请假,黄凤娇也因此察觉到了儿子的异常,在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当天下午拿着刀就带熊德龙找上了对方家长,堵着门要对方给熊德龙道歉。
看着对方嚣张的样子,黄凤娇直接就把刀砍在了旁边的木头上,将客家人彪悍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当初下南洋,生活艰难是一码事,远渡重洋的胆量也不可小觑。
对方感觉到了黄凤娇的不好惹,当即态度就软了下来,不仅郑重向熊德龙道了歉,还承诺以后绝对不会再犯。
在回去的路上,黄凤娇温柔的对熊德龙说道:“孩子你记住,我养你长大,你就是妈妈的亲生儿子,不论你从哪里来,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长大的你,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不管谁问你,都不能改变这层关系。”
通过这件事情,熊德龙学会了拼搏,也从心底认定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血统并不能决定自己的身份,说着汉语,写着汉字长大的自己,与父母没有任何区别。
不仅如此,黄凤娇还把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教给了熊德龙,那便是感恩。
在熊德龙刚读中学的时候,印尼刚好碰上百年难得一遇的灾害,家里面的收入一落千丈,甚至到了一天一顿白粥的地步,一家人的日子过的紧巴巴的。
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时,一份信件远隔重洋的送到了熊如淡的手中,寄信者正是生活在老家梅州的母亲,也就是熊德龙的奶奶。
信里面的文字不长,一方面是老人家对于儿子的思念,另外一方面便是向儿子的求助,老家同样遭遇了灾害,家里面已经拿不出一分钱来买米了,可怜七八十岁的老母亲也要跟着挨饿。
熊如淡对此毫无办法,一晚上都睡不着,破旧的烟灰缸里塞满了刚刚掐灭的烟头。
黄凤娇知道后二话没说,将藏在床底下的一个精致小盒打开,再将紧密包裹的红布一层又一层掀开,露出了里面金灿灿的大镯子,这是黄凤娇的嫁妆,也是她唯一一件黄金饰品,这么多年来都没舍得带过。
如今为了老家的父母,她决定拿到当铺低价当掉。
这让熊德龙感到很困惑,他在印尼成长的这些年,从未见过有人会为了父母做到这个地步,大家都是过好自己的生活,其他啥也不管。
但母亲温柔的教育他,做人一定不能忘本,正是因为爷爷奶奶的养育,爸爸妈妈才能长大,知恩报恩,是我们中国的民族传统之一,是刻在骨子里的存在,如今家人有难,怎么能装作不知。
早熟的熊德龙自然听懂了母亲的话语,默默将母亲的告诫记在了心底,也为以后埋下了伏笔。
商业帝国的崛起灾年过去后,生活又回到了正轨,熊德龙也从中学毕业,进入到了一家海绵厂打工。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挥了华人一贯的敏捷思维,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制作的流程,遇到不懂的就带点零食饮料向老员工请教,一来二去就将海绵厂的生产方式摸得一清二楚,对于利润也估计了个大概。
经过两年的沉淀,熊德龙便辞职开了自己的海绵厂,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
整个过程意外的顺利,熊德龙很有经商的天赋,不久后海绵厂的业绩便蒸蒸日上,熊德龙没有遇到任何的波折,就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一家人的生活开始渐渐好转。
敢于拼搏的熊德龙,这个时候开始扩大自己的规模,将所有资金花掉进购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设备,准备大干一场。
可是在东西准备就绪后,一场意外失火将所有的东西付之一炬,熊老板又变回了之前的穷小子熊德龙。
熊德龙对此感到十分痛苦,自己所有的努力全都白费,他想东山再起,可手头已经没有钱了,甚至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老两口看到儿子的样子,也像之前一样,默默的没有说话,偷偷的把房子给卖了,然后把钱交到了熊德龙的手上。
这是何等的信任?年老的熊德龙回忆起来,依旧会泪流满面,这是他们在印尼打拼几十年留下来的唯一财产,如今为了支持自己,没有一丝犹豫就卖掉了。
凭借着这笔资金,熊德龙选择了当时正处在上升赛道的烟酒厂,拿货竞价时出手果断,加上待人和气,让熊德龙的生意比起往日更加繁荣。
凭借着丰厚的烟酒利润,仅仅只是几年时间熊德龙就将房子给买了回来,过人的经商天赋让他看到了未来的房地产发展趋势,大力投资的同时还兼顾其他产业发展,最终将公司开在了美国,成立了熊氏集团。
有钱后的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报恩行动。
他先是完成父母的心愿,让年迈的他们能够落叶归根,为此特地在老家梅州修建了一座“淡凤楼”供两人居住。
同时还经常给家乡捐款,1997年的时候捐赠了一座德龙大桥等等数不胜数,对于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也从没落下,捐助的大量的资金供嘉应学院发展和建设,在全国建立了几十所希望小学,他还大力投资家乡的产业,尽自己所能的拉动家乡的经济发展。
根据统计,有超过上亿的资金被熊德龙无偿的捐献给了家乡做贡献,算上各种投资,熊德龙在家乡投入了上百亿元。
他深刻的记得母亲的教诲,做人不能忘本,他是一个客家人,更是一个中国人,有着赤城的爱国之心。
当时的国际社会上,我们的话语权很弱小,在很多地方都缺少一个发声的渠道,面对国外对于我们的恶意抹黑和污蔑,只能默默的承受。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熊德龙在明知道会出现巨额亏损的情况下,还是义务反顾的收购了《国际日报》公司,尽管这一决定让他第一年就损失了几千万。
通过国际日报作为踏板,熊德龙开始为家乡发声,设立了今日广州,今日青岛等众多板块,从此世界认识中国就多了一个渠道,不再是西方媒体的一言堂。
从开始接手国际日报后,熊德龙亏损了整整十年,可他从未想过放弃,为了宣传家乡,他还继续在里面投入了不计其数的资金,就连朋友都笑他,你这么厉害的一个商人,怎么会做这个傻事?
熊德龙对此只是笑笑不说话,爱国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
在1995年的时候,熊德龙还在美国的洛杉矶,为家乡46周年庆生,这是美国境内第一场,由海外同胞举办的庆生仪式。
仪式的场面很隆重,上万名华人华侨到场参加,就连美国议员也在场露脸。
随着五星红旗的升起,泪水已经从熊德龙的眼角滑落。
结语熊德龙是不幸的,刚出生就被遗弃,但他又是幸运的,遇上了待他如同亲生儿子的熊黄夫妇,他虽然没有中华血统,但却是实打实的爱国人士。
当记者问道熊德龙为何对家乡做这么大贡献时,他面对镜头,用一口流利的纯正客家话缓缓说道。
“我父母从小教育我,不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爱国爱乡爱家人。”
福建广东都有外出务工办厂发家致富不忘回馈家乡的传统[点赞][点赞]
赤子之心源于言传身教,而非血脉传承!
中华儿女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