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畏这个名字在当年的红四方面军可以说是大名鼎鼎,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的4个师改编为4个军,何畏就是其中的“四大军长”之一,而在他麾下的战将,就有我们熟悉的许世友上将、王新亭上将、詹才芳中将等等。
何畏的一生,完全可以用“传奇”这两个字来形容,其经历之丰富,成长之坎坷,背景之复杂,在红军的高级将领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何畏1900年出生于海南,3岁随父亲去了马来西亚读书,之后他作为一个革命青年,加入了马来西亚共产党。
当时的马来西亚,是英国和荷兰的殖民地,何畏和他的同学们与殖民者积极抗争,最终导致他被驱逐出境。
何畏于是重回祖国,就读于厦门大学,之后被组织派往香港工作,参加工人运动,期间他参与组织了著名的五卅工人大罢工。
1926年,26岁的何畏考上了黄埔五期,当时和他同一届的学生有许光达大将、宋时轮上将、杨至诚上将、陶铸、莫文骅中将、郭汝瑰、廖运周、邱行湘等等。
从黄埔毕业后,何畏参加了广州起义,之后又奉组织的命令,潜入越南,参加了广西和越南边境的游击战争,和法国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作战。紧接着,何畏又参加了张云逸、小平同志领导的百色起义,他由此成为我军中为数不多的参加过两次著名起义的将领。
百色起义后,何畏随红7军抵达中央苏区,所部被划入彭老总的红3军团。
1932年,何畏被派往红四方面军工作。此时四方面军刚刚成立,何畏不仅参加了后来的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还参加了西征、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
在红四方面军将“师”扩编为“军”前,何畏就当上了4个主力师之一的红12师师长。部队扩编后,他之后又顺理成章晋升军长。当时四方面军的四个军为:红4军(军长王宏坤上将,政委周纯全上将)、红9军(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中将)、红30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红31军(军长王树声大将、政委张广才少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何畏在四方面军的突出地位。
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会师时,带队去迎接中央的,正是何畏和李先念同志,但由于何畏后来的历史错误,人们在懋功会师的记录中,基本上看不到何畏的名字。但在当时,薛岳发给蒋介石的电报中,薛岳所说的是何畏第9军已经与中央红军会师。
懋功会师后,张国焘希望中央能提拔四方面军的9人进入政治局,其中就包括何畏。中央没有同意张国焘的这份任命名单,但何畏、李先念、傅钟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也足以说明他在四方面军的地位。
张国焘之所以提名何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是自己的“死忠”。1935年9月,草地分兵期间,毛主席和周总理亲笔给红军大学下达命令,要求红军大学的学员跟随中央北进,消息传到时任红军大学政委的何畏那里(校长为刘伯承),何畏和当时的红大教育长李特都主张派部队尾追,好在有徐向前总指挥的坚决制止,一场红军打红军的悲剧最终才没有发生。
关于何畏和张国焘的关系,还有一个非常常见的说法,就是当年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的时候,张国焘对徐向前不听他的指挥非常不满,曾一度有意让何畏接替徐向前的方面军总指挥职务。
因此,当后来四方面军北上来到陕北,张国焘受到中央的批评时,何畏作为他的忠实拥趸,自然也应该受到批判。
据张国焘曾经的警卫排长何福圣回忆,到达陕北后,何畏曾让他给失势的张国焘带话,说自己现在不便去看他,他担心枪杆子一丢,什么都丢光了云云。张国焘也让何福圣给何畏带去过两条香烟。
在1937年3月底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何畏曾沉痛检讨过自己的错误,并表态说:““中央宣布张国焘路线破产,凡是革命者没有不同意的。我在国焘路线上犯了军阀主义、土匪主义的严重错误。我诚恳地承认这一错误。我坚决改正我的错误,希望同志们帮助我。”
然而,不到一个月后,在同年4月19日的深夜,何畏就带着警卫员悄悄离开了延安,从此脱离了革命队伍。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抗大也有一个叫何畏的,溜了。”
何畏离开延安后便决计投奔南京,但被胡宗南扣押,他于是给张国焘写信求救,后追随张国焘,历任“军统”少将专员、军统“特种问题研究室”研究员,后随张国焘转入中统,任国民党组织部“对共斗争设计委员会”委员兼主任秘书。
此后何畏的事情就变得众说纷纭了,关于他的结局,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是他在解放前夕被我军抓获,并被判处死刑,另一种说法是何畏进入中统后不受重视,心情灰暗,于是开始发奋学习,每天带着一壶水几个馒头,泡在图书馆里苦读农学,最终成了南京金陵大学农经系的一名讲师。49年渡江战役前,何畏自感前途渺茫,和妻子一起投河自尽。
还有一种最常见,也是最可信的说法。说何畏在解放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海南,并对自己的往事绝口不提。他当时在村子里当义务教师,协助基层工作人员进行扫盲工作,从拼音开始教学,也教普通话。何畏还跟着村子里的人学会了做木工和泥瓦工,他为人诚恳踏实,很受村民信任。
据何畏的儿媳妇钟家蓉介绍,何畏平时沉默寡言,很少和别人交流。1960年,何畏因为食用了煮熟的蟾蜍中毒身亡,终年60岁。何畏出殡的时候,村子里的村民大都来参加了葬礼,为他送行,很多老村民对此事都记忆深刻。
这第三种说法人证多,细节齐全,一般来说被认为是最可信的。
从当年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军军长到一个隐居乡下的农民,何畏一生的经历之坎坷,命运之转折确实令人唏嘘感慨。如果他当年离开延安,他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周纯全上将,当年他和何畏一起,都被视为张国焘的亲信,毛主席在帮助他们的时候曾说:“今天的进步,国焘、何畏、纯全的进步,是值得欢迎的。这以后,可以转变到完全彻底深刻地承认错误的道路上去,也可以深刻地影响到国焘及其他人。”
周纯全将军在犯错了,离开部队10年在后方办学,抗战胜利后才重回军队,在东北野战军的后勤战线工作,后来还负责了海南岛战役和抗美援朝的后勤工作,贡献良多。因此,他在1955年被授予了开国上将的荣誉。如果何畏不是错误地走上了叛变革命的道路,那么,他的结局一定不至于如此惨淡。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