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剧作为一个大IP,虽然市场容量巨大,但是最近几年的青春剧还是让观众忍不住失望。
不管是创作乏力,还是一味跟风导致的剧情越来越雷同,这些年的青春剧“越来越不懂青春”,也越来越市侩。
即使是热度不错的青春题材电影,不管是赵薇电影首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还是苏有朋的《左耳》,或者是张一白的《匆匆那年》,何炅的《栀子花开》,不是调子过于灰暗,就是演员面瘫演技尴尬,还有就是各种生硬的广告植入。
而且励志与成长,已经不再是青春剧的唯一主色调,还有霸道总裁、多角虐恋、车祸、堕胎、打架斗殴等也充斥在剧中。
这些剧除了引来观众的频频吐槽外,还在于观众对这些青春剧的记忆时间,越来越短,甚至是看完就忘。
国产青春剧的帷幕被拉开,70后观众是主力军1989年,校园青春剧《十六岁的花季》横空出世,拉开了国产青春剧的帷幕。
这部讲述16岁高中生的青春校园剧,即使多年过去,豆瓣评分仍然维持在8.3分。这对于平均分在5分左右的青春剧来说,绝对是一个很不错的分数。
《十六岁的花季》剧中白雪、欧阳严严、韩小乐等一群少男少女的脸,现在提起,依然鲜活地跃于我们的脑海中,青春,鲜活。
考试、早恋、父母的婚姻危机、两代人观点的冲突和碰撞等诸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部剧均有体现。另外还有激情、热血、梦想......以及如今看起来有点土土的语言以及穿着,不由得感叹:真是难得纯真的年代啊!
尽管当年青春年少,当很多观众回忆起这部剧,仍然觉得美好。
来到1997年,一部《十七岁不哭》风靡校园。
通过这部剧,我们认识了李晨、郝蕾等明星。
豆瓣8.8的评分,说明了观众对它的喜欢和热爱程度。
有观众很直观地说出了很多人对这部剧的真实感受:“十七岁不哭之后,印象中再无那么自然清新的校园片,以后的小演员们出师未捷身先熟,表演都带着太浓烈的匠气,而在十七岁不哭里面,你觉得那些孩子真的就是在本色演出,即使他们说着很多如今看来故作深沉的话,可是你不能感到矫情,因为细想起来,谁高中的时候没装过深沉呢?而现在的小孩已经不装深沉了。”
现在很多观众仍然记得剧中的很多画面:
如何评定是不是一部好的电视剧,就是在多年后,人们在回忆起它的某些片段的时候,仍然会有所触动,仍然会记忆深刻或温暖。
此外,还有1998年的李亚鹏和徐静蕾的《将爱情进行到底》。
其实,《将爱情进行到底》已经不能单纯归纳为青春校园剧,叫它爱情偶像剧更为贴切。
千禧年后的国产青春市场,变得多元而火热,80后成为收视主力千禧年后,《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一起来看流星雨》、《红苹果乐园》等一大批国产青春剧向观众袭来。
这个时候的青春剧,不再“纯粹”,掺杂了很多社会的东西。
《一起来看流星雨》带着一股“塑料味道”,不管是情节还是人物刻画上,模仿痕迹明显。究其原因,是对日韩以及台湾剧的盲目崇拜,以及对国产剧的信心不足。
《一起来看流星雨》这部大热剧,口碑评分直接下滑到5.5分。
另外《奋斗》在当年,在青春剧中绝对是个中翘楚,成为当年的收视冠军。
虽然《奋斗》叫奋斗,但这部剧却没有多少励志的元素。至今人们记住它的,更多是剧中人物刻画的鲜活,以及台词方面非常的现代和青春。
不管是陆涛突然冒出来的有钱老爸,还是男女主人公毁三观的爱情,有点梦幻,更多的是不切实际。
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奋斗》不是在描写现实中的青春,更多是在演绎作者理想中的青春。
但是不管怎么样,《奋斗》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产青春剧”,带着本土特色,没有刻意去模仿日韩和台湾。它成功,重塑了国产剧的信心。
2010年后,IP青春剧井喷发展多远发展,90后成为主力军2010年后,各种风格的青春剧可谓是遍地开花。这个时候的青春剧,丰富,多元化,特别是IP青春剧井喷发展。
另外,还有众多改编自小说的青春剧,比如《最好的我们》、《匆匆那年》、《微微一笑很倾城》、《小时代》等等。在小说已经积累了很高人气的基础上,这些剧很容易就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和收视率。
这时候的青春剧,铜臭气浓重。
并且剧中虐恋、多角恋情、留学、霸道总裁和傻白甜、癌症等等老套路轮番上演,让观众不厌其烦。尽管收视不错,但也拯救不了不断下滑的口碑。
很多观众不禁发问:青春剧怎么越来越倒退越来越不青春了?
这些剧,在很多观众看来 ,普遍爱情多于青春,脱离现实,虚幻、不切实际。
有网友直接吐槽:“这是编剧与小说作者的青春,不是我等凡人的青春。”
此外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剧组的“唯流量论”。剧组为了所谓的流量,请来的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流量明星,面瘫,演技尴尬,剧情狗血......
这时候的青春剧,更多的是浮躁,迷茫,狭隘,雷同......
如何走出创作瓶颈,值得创作者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