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第三次发掘,惊现机械化高科技,专家叹道:未解之谜

友书闲读 2024-07-10 10:00:38

2014年8月,秦始皇兵马俑坑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沉睡了2000年的武士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唤醒”。然而,让专家们意想不到的是,坑中出土的高科技箭镞放大80倍后,颠覆了对古代科技的认知。

专家:是现代人落后了。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经有陪葬俑的习俗,而在已知的考古历史中,秦始皇的兵马俑无疑是陶俑中体量最大,制作最精美,细节更生动的一个。

坑中总共发现了8000多件兵马俑,兵俑的身高几乎都在一米八左右,尺寸精准,站姿威武,整齐划一。除此之外,每个武士俑的衣着表情都生动丰富,让专家意外的是,这些陶俑仿佛是真人一般,每个俑都有着属于他鲜明的人物特征。

仿佛,他们就曾经是秦始皇那浩浩荡荡的兵团中的一员,跟随着这位千古一帝继续征讨未知的疆域。

第三次考古发掘选择了公开形式。在兵马俑一号坑外,围观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他们都在聚精会神的等待着新一轮的惊喜发现。考古发掘是一项熬人的工作,需要非常大的耐心和细心,同时还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坑里每一个发现的土块,瓦片,陶片和未知的碎片,乃至土层的厚度颜色等等,每发掘一步都要进行测量,拍照,绘画和记录。然而在挖掘兵马俑上还面临更着严峻的挑战。

真人大小的兵马俑重达百斤,这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工作人员来说,将他们抬出坑外就已经十分吃力。所以,为了应对突发局面,这次的考古增加了许多年轻男队员的身影。

参与一号坑考古的工作人员都并非第一次触摸这些2000年前的武士俑,比如叫杨四娃的老爷子,那一年已经66岁了,他在1974年就参与了兵马俑的发掘,到2014年已经整整工作了40年。

他对兵马俑的特点和挖掘需要注意的事项如数家珍,其他的工作人员,年龄或短或长,也都不止一次参与了秦始皇的兵马俑的发掘。

这一年,大家将目标放在了编号为12号的士兵俑身上。杨四娃尝试着抬了抬,大家发现以往用的两根圆形的木柱子,已经无法抬动12号俑,杨四娃佝偻的身体摇晃着,让大家十分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

不久后,一名男队员找来一根20斤重的铁柱,几个年轻的队员合力,才勉强将12号俑从坑中微微抬起一点。坑上也同时有几名身强体壮的队员从上面用绳子拖拽。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层层努力,总算将12号俑稳稳的落到地面上。

年轻的队员们的肩头都磨出了血印。

在一号坑中后来又出土了一名将军俑,经过称重,重达376公斤,残缺不全的12号俑应该也不逊于这个重量。

12号的俑抬出去,留下的坑洞里依然留有不少值得挖掘古物。大家认为这些便是给12号的陪葬,通过从这些坑土中清理出来的箭镞和青铜剑等物,大家分析12号可能是军团里的弓弩手。

而且12号经过拼凑和还原,他身上还残留着下葬时的彩绘,属于陶俑中上等的品相。保存的相当不错。

在坑墙上还留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弓箭印痕,这个痕迹填补了大家对秦弓弩构造的认知的空白。作为冷兵器中的王者,弩是精锐部队中杀伤力最高的,专家们从痕迹中判断,秦弓弩在原有的弩的基础上还加了一根木头,作为撑柱,可以增加弩的强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工匠巧思也只是秦科技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

在弓弩痕迹之下,专家们发现了大量的箭镞,还有一把崭新发亮的青铜剑。

在我们之前的考古纪实中聊过,其实青铜器早期刚制作时并不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这种,有着蓝绿光泽,或者其他颜色的。这些颜色都是和空气中或者土壤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反应后而形成的。

而秦兵马俑坑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距今已经有2000年的青铜剑,却不似其他墓中出土的青铜器那般锈迹斑斑,反而闪着银色的光泽。

专家们经过化验,发现青铜剑上有10-15微米厚度的含铬化物的氧化层。

正是因为铬化物的作用才能让秦剑防腐,光亮如新。

乍一听好像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可是20世纪初,德国和美国才分别获得了现代铬化物分离的专利权,那么在2000多年前,秦人是如何掌握了这项技术,用铬盐氧化处理技术来让自己的武器更加耐用的呢?

除了这把青铜剑,在刚刚发现的箭镞上,专家们也有一个不小的收获。

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而这些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三棱箭头拥有3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

兵马俑中一共出土了四万多箭头,而经过了900多次的数据分析后,专家们惊讶的发现这些箭头的精密程度,每一枚都如同模子里出来的一般,误差小于0.02毫米。可见,在秦时,就很可能拥有了高科技的机械自动化。

将箭头放在高倍镜放大后,箭头上平行打磨的痕迹,用现代砂轮都未必能做到如此精密和完美。

秦朝到底拥有了什么样的制作工艺,我们还不知道,也许只有等待秦始皇陵发掘的那一天,我们才能真正的了解赳赳大秦。

14 阅读:5202
评论列表
  • 2024-07-11 22:43

    炒剩饭

  • 2024-07-11 08:01

    养一帮所谓考古的,有啥用。浪费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