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播收视登顶?事实已证明,中国影视剧需要“大鹏”

令狐伯光体 2024-05-11 05:43:32

文|令狐伯光

5月7日,这个滕丛丛导演、滕丛丛、彭奕宁编剧,马伊琍、周依然、于适、蒋奇明等主演《我的阿勒泰》正式播出了,这部剧看预告就和那些流水线,工业糖精剧不一样。电视剧播出成绩和口碑也非常不错,由于剧没有播完这就不分析剧本身了。

今天主要还是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写写,那就是如果你有留意的话,你会发现这部剧片头的时候,是不是监制“大鹏”非常的明显。没错,就是你以为的那个大鹏,《吊丝男士》《煎饼侠》《缝纫机乐队》《年会不能停》那个大鹏。

这部剧就是他监制并且扶持的一部剧,性质类似徐峥,宁浩扶持《我不是药神》那种。也类似吴京对于郭帆《流浪地球》扶持,还有郭帆对于《宇宙探索编辑部》那种扶持。

说句实话,中国影视剧未来就靠“大鹏们”这样的电影人了,真的。

主演拿影帝,导演电影票房大爆?大鹏怎么就“崛起了”

可能很多不关注的网友,对于大鹏的印象还停留在《屌丝男士》和《煎饼侠》时期。这个有些熟悉的看过《年会》知道今年元旦他主演这部电影不错,隐约还能说出几部作品,但实际上大鹏已经经历第三个阶段了。

如果《屌丝男士》成名,《煎饼侠》拿到10亿票房,再到《缝纫机乐队》反噬是他的第一个阶段。那么之后他主演的《铤而走险》《受益人》《大赢家》就是第二个阶段,他沉寂了几年,没有导演什么电影,一直主演电影在沉淀自己。

第三个阶段就是从导演文艺片《吉祥如意》开始,然后2023年可谓是大鹏分水岭的一年。年初主演《无名》打破形象,导演两部电影《保你平安》《热烈》票房都在10亿上下,主演的《第八个嫌疑人》拿到了上海电影节影帝,最后就是元旦档主演的《年会》票房小爆了,口碑也非常不错。

紧接着就是首次监制扶持新导演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又小爆了。

其实之前我个人看到关于这部剧有过采访,就是今年北影节期间,大鹏又以项目创投委员会评委的身份帮助青年电影人圆梦。媒体专访大鹏表示虽然他的身份在转变,但想为观众提供好内容的电影初心始终不变。

他在创投现场遇到需要缺乏后期资金的项目,看过片段后即决定用实际行动给予支持,帮助项目完成后期,推动成片面世,《我的阿勒泰》也差不多有这个意思。

我认为大鹏这种电影人才是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除了他自己本身进步很快,交出不少优秀作品。也因为他和吴京,宁浩,徐峥,黄渤,郭帆等电影人一样,喜欢扶持青年导演,为中国影视圈贡献新鲜力量。

比如宁浩扶持了《绣春刀》《刺杀小说家》的路阳,《我不是药神》的文牧野,《孤注一掷》的申奥等等青年导演。

徐峥扶持了《超时空同居》《幕后玩家》《爱情神话》等青年导演。

吴京扶持了《流浪地球》的郭帆,郭帆扶持《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导演孔大山。

陈思诚本人的争议虽然很大,但国内悬疑推理商业片一票青年导演都是他扶持的,比如《消失的她》两名导演,《误杀1》导演柯汶利,《误杀2》《三大队》《球状闪电》导演戴墨,再到《唐探网剧》几名导演等等。

连《小红花》《摇太阳》的青年导演韩延都扶持《人生大事》的导演。

韩寒扶持了《长空之王》《扬名立万》等等青年导演。

《我的阿勒泰》离不开大鹏?中国电影,也离不开“大鹏们”

国内青年导演扶持青年导演的例子还有很多,现在又轮到大鹏开始扶持青年导演了。当然,从上面列举的青年导演,如果从作品上来看肯定是良莠不齐的,但它们是不是优秀作品数量远大于烂片。

最关键还有一点,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你都会发现一件事。

中国自第五代导演以降(港台导演不是一个系统不提),你应该听过张艺谋有谋女郎,冯小刚有刚女郎,其它像陈凯歌也好,姜文也罢,他们优不优秀或者人品如何都不提,你可曾听过他们扶持某个青年导演?接班人?

事实上就是张艺谋他们出位是得益于当时环境,国企改制(电影制片厂也一样),像吴天明等老一辈人对于他们的扶持,但他们出位成名过后,尤其是地位崇高过后,至少在扶持青年导演这一条上。

除了对于他们的子女那种直系晚辈,确实没有出过多大力气。这点第六代的贾樟柯和刁亦男都还要好些,但总体来讲远不如被刘德华扶持起来的宁浩,再到吴京,徐峥,黄渤,郭帆,陈思诚和大鹏这一代。他们自己一步一步崛起过后,做的事情都是扶持青年导演。

(我一直感觉是旧的资本电影圈子太过封闭顽固,不扶自己的体系根本无法混久远)。

所以,这个时代内地青年导演势力崛起态势非常明显。当然缺点也非常的明显,商业大片层面明显没有达到当初香港商业片辉煌,而文艺片艺术上面又没有当初第五代,第六代在中国电影艺术上面的成就。

比如商业大片,如果从时代换算,《战狼》《流浪地球》,很大程度就是80年代香港电影的《警察故事》和《英雄本色》。其实在电影工业角度走得远得多了,但是从电影角度,后者还有一定代表性,但是也不成熟。

总体而言,我们感觉《流浪地球》《战狼》多多少少还是差点什么。

文艺片这里就讲了,反正你推到国产剧《去有风的地方》《平原上的摩西》《漫长的季节》《显微镜下的大明》《三体》《繁城之下》等等;动画《灵笼》《凡人》《长安三万里》等等;最后是游戏《原神》《黑神话》等等。

新时代内地青年创作者崛起态势越来越快了,而且有种势不可挡的味道。虽然目前整体上面确实还是有点上不上,下不下的。

演员好,口碑强,《我的阿勒泰》为何脱颖而出?

这帮青年导演确实和老一辈混吃等死,以及2010年后金融与互联网资本媾和,拍出来的影视剧不同。就像《我的阿勒泰》这部电视剧,你是不是开始看预告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这部剧和国产剧市场上那些妖艳J货不一样。

看过几集过后,你就会发现每一集都拍得很好,不仅仅是镜头语言好,风景好,配乐好,镜头好,演员真实,人物关系和事件冲突真实又有趣,最关键的就是相当的自然,每个人物都立得住,而且能感同身受。

当前中国需要的难道不就是这种作品吗?多点真诚,少点减肥营销的套路。

我认为当前中国影视文化,审核的影响见仁见智,但资本媾和真的是电影业最大的敌人。我们想看到更多导演有作者性的表达,这跟电影工业化关系不大,而是跟国家对各大小“电影节”的扶持有关。

就算我们没有像戛纳威尼斯那样举世瞩目,但至少要有克莱蒙费朗,或棕榈泉那种优秀的短片节,这些才能培养和发掘出那些优秀作者导演,想让他们直接走商业院线竞争,就是在摧毁他们的作者性。

说白了,电影节是一个提供交流和艺术创作氛围的地方,电影院只提供观众与作者沟通的机会,但电影节可以提供作者与作者,观众与观众,策展人与发行人投资人等多维多向的交流与沟通,这种土壤才能够产生我们期待的作者影视作品。

也就是不套路,有风格,有自己的创作表达和艺术风格的作品。

这个影视剧都是适用的,像先前所讲当初如果吴天明他们不扶持张艺谋等人。当然他们也有可能闯出来,但这变故就大了,而这些年轻人成长起来,才会扛起一个行业,国外大量优秀的商业片导演,像《指环王》系列彼得杰克逊都是从国际电影节出来的穷小子。

《我的阿勒泰》这种作品证明,中国现在并不是什么迷影群体和大众的两极化,在迷影群体和大众之间有一个过渡态,我称之为伪精英和次大众。这个群体其实更喜欢看商业片,对电影理论了解得很少,喜欢看的影评基本都没什么专业性。

但相比大众更愿意称自己为电影爱好者。也即,他们的水平比大众高不了多少,但很喜欢鄙视大众,长吁短叹观众审美水平真低,这什么烂电影居然这么多票房。但是,遇到那种小众电影看不懂,有一些影迷跟他讲这部电影好在哪里的时候,他又要说你这破电影都没人看能好到哪里去了。

也即在大众面前表现出精英范,在精英面前又扛起大众旗了。

实际上迷影群体跟大众之间并无多少隔阂,小众电影没有大的电影市场是无法生存的,没有小众电影去探索和实验,商业电影也很难发展。其实我们就非常稀缺《我的阿勒泰》这种作品,影视剧都是这样的。

电影拍摄前年轻演员并不出名,导演是青年导演,它还实实在在把演员拉到阿勒泰生活了几个月,全部草原实景拍摄。查了一下没有查到这部剧的投资,但是说是投资一个亿,两个亿你也不信对吧。

你再对比3.5亿的《热辣滚烫》和5亿的《满江红》,这个意思你懂了吧。

最后,如果大鹏自己能再前进几步,比如主演更多《年会》这样的作品,导演更多更好的优秀电影。同时再扶持几个类似的青年导演,拍出更多《我的阿勒泰》这样的作品,中国影视剧是不是有希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