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了14年的女儿,竟是男的?!妈妈:我只想让她健康…

写字的石霖 2024-02-03 09:53:00

小萍(化名)妈妈和爸爸拿着化验单,一起去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找青少年妇科医生。医生说要看病人本人。妈妈轻声说:“有些事情,我们不想让她知道……”

医生有些疑惑,看到孩子电子病例后愣了下,然后问:“你们最早带她看病,是因为她不来月经是吧?”

妈妈说是,女同学们都来月经了,女儿没来,爸妈就带她去其他医院检查,意外发现女儿睾酮很高,也就是雄激素很高!

正常女性雄激素1.9nmol/L,而小萍的雄激素高达32.52nmol/L,超出了30倍,已达到正常成年男性的水平。

这种指征完全是男孩子的指征。

而且,她的体内也检测到了SRY基因(正常女性应检测不到SRY基因)。

染色体也检测了,结果是46XY(正常女性染色体为46XX)。从生物学来说,这完全就是男性性别。

也就是说,这个14岁的女孩儿小萍,其实是个男的!

以上情节,出自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第2季。

父母为什么要瞒着孩子病情?因为他们爱女心切,不忍女儿在花季面临如此残酷的事实。但是,接下来又要怎么办呢?

1

关于病情的初步诊断

医生问父母:“小萍身上的毛多不多?”

妈妈说没有毛,就是普通体毛,汗毛甚至没有妈妈多,下体也没有毛。若说唯一反常的,就是孩子身体很强壮,可以说是肥壮。

医生了解情况后,让懵懵懂懂的小萍进来,孩子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医生问孩子平常有没有什么不舒服。小萍说完全没有。妈妈补充说,孩子从小生病都少。

然后医生给小萍做了检查,发现她身体上具有正常女性特征。

后来,医生让小萍出去了,私下跟妈妈说,小萍这种情况叫“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这是一种罕见病,发病率约2万到10万分之一。

小萍拥有男性完整的性腺,分泌正常水平的雄激素。但是,她体内雄激素的受体是缺乏的,所以没法长出男性特有的喉结等第二性征。

小萍妈妈带孩子做过很多检查,却一直很疑惑:孩子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是需要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呢?女儿可能变成男孩子吗?

父母从小到大将小萍当女儿养,根本无法接受她变成男人。

2

医生商议的治疗方案

小萍妈妈带来的检查资料中,有医院认为小萍长有发育不良的子宫。

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医生对此存疑,经过仔细考虑后,认为应该再做核磁检查下孩子到底有没有子宫,还是有没有睾丸。

正常睾丸是在外面的,但也不能排除会长在腹腔内。医生最担心的是睾丸病变,年龄越大,恶变的概率越高。如果有这种情况,就要做手术切除睾丸。

父母最担心的也是病变,因为那能够危机生命。

核磁结果出来后,医生没发现明显的性腺睾丸。这不合常理,因为雄激素那么高,应该有睾丸的。

后来,医生组织了多学科会诊,包括遗传科、泌尿外科、影像科、内分泌科的主任医生一起探讨。

影像科主任认为,那个被认为是“发育畸形的子宫”,很可能不是子宫,而是睾丸。具体需要做腹腔镜,看性腺到底在哪里,有没有异常的变化。

关于是否要做手术切除性腺,专家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讨论,最终认为:如果性腺没有癌变,可以等孩子18岁以后,征得孩子同意再决定是否切除。

后来,小萍做了腹腔镜,显示体内性腺为睾丸,暂未发现癌变组织。医生决定保留性腺,让他们后续定期到医院去做复查。

3

爸妈希望她健康快乐成长

小萍是个很开朗的孩子。在等待医生会诊期间,她问爸爸妈妈:“是不是看完这次病,我就不用再来了?”

对此,爸爸妈妈同时保持沉默。他们不想骗孩子,但又不得不骗她。

从纪录片中可以看出来,爸爸妈妈很爱很爱小萍。

妈妈和医生聊的时候,忍不住哭了起来。她担心女儿的健康,想到女儿没有机会再做妈妈,就止不住眼泪。

她不是担心传宗接代之类的问题,只是伤心女儿生命中可能会有一些遗憾。

爸爸也很崩溃,完全接受不了,大男人对着镜头也忍不住哭了:“我们家族都没有这个问题,为什么我女儿会有?到医院一检查说,你女儿内在全是男的,真是完全接受不了……”

虽然心里无法接受,特别心疼孩子,但是作为爸爸,他必须要放平心态,要考虑妻子的感受,同时稳住女儿的情绪。

他们的崩溃,医生很理解,只好安慰他们:“孩子这种情况,属于不幸中的万幸,起码她没有长一个又男又女的外表。从外观上看,小萍完全是个女孩儿,这其实也避免了部分最直接的歧视。”

关于这件事是否要告诉女儿,医生觉得父母的顾虑是对的。毕竟孩子还小,如果知道,可能会对她的心理和生活造成影响。

当然,妈妈也知道,这迟早要告诉孩子的。只是,她想孩子晚一些再面对这个艰难的课题。不管哪个孩子,都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啊。

爸爸妈妈带小萍做过许多检查,最初他们无比崩溃。但随着了解信息越来越多,他们已经不在乎那么多了,现在最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他们唯一的心愿,就是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萍以后可能会遇到很多麻烦,但在父母的爱和支持下,她最终一定能找到自我,并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最后也呼吁下,不管社会还是家庭,对这类特殊的人群,都该给予更多的宽容与理解。因为他们从未做错什么,不该承受一些无端的恶意。

参考资料: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第2季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