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明清德州区域三品以上53位高官简介(张明福整理)

禹贡怀旧 2024-12-16 12:58:41

正一品大员,即入阁拜相者、尚书(清):(清)谢陞、卢荫溥

谢陞(1572-1645), 字伊晋,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三十五年(1607)进士,历任北直隶三河县、遵化县、雄县、河南滑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文选司郎中、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吏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官至建极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崇祯十五年(1642)因泄露议和之事,罢官归乡。明清鼎革之际参与与策划“德州甲申诛伪”事件后降清,继续任职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傅兼太子太傅。顺治二年(1645)卒,赠“太傅”,谕祭,谥“清义”。

卢荫溥(1760-1839),字霖生,号南石,今德城区天衢街道办事处卢家院人,乾隆四十四年(1776)举人,四十六年(1781)进士,殿试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大考成绩优秀,被授翰林院编修。他先后任过礼部主事、河南学正、军机处章京、礼部员外郎、鸿胪寺少卿、光禄寺少卿、军机大臣上行走、光禄寺卿、通政使、内阁学士、兵部侍郎、户部侍郎、礼部尚书、兵部尚书、会试正考官、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吏部尚书兼任内阁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死后,赠太子太师,谥号“文肃”。

从一品,总督:(明)葛守礼,(清)董讷

葛守礼(1502-1578)字舆立,又字舆川,明德平县(今临邑县德平镇)葛老庄人,嘉靖七年(1528)乡试解元,八年(1529)进士,历官彰德府推官、兵部主事、礼部祠祭主事、仪制郎中、河南提学副使、山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户部侍郎、吏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端肃”。

董讷(1639-1701),字兹重,字默庵,又字柳林,清山东平原县(今德州市平原县王杲铺镇)董路口村人,康熙六年(1667)举人,七年(1668)探花,历官云南乡试主考官、纂修官、右春坊右中允、日讲起居注官、侍讲、顺天府乡试副考官、顺天府学正、额外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经筵讲官、会试副考官、户部右侍郎、左侍郎、礼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两江总督、漕运总督、代理河道总督。死后赐谕祭,追加正一品。著有《西台奏议》《两江疏草》《督漕疏草》等著作传世。

正二品,尚书(明)、都御史、侍郎(清)、总兵(清):(明)吴中、张惠、房守士、宋仕、王洽、宋槃;(清)赵继鼎、田雯、史谱、史评、昌伊苏

吴中(1373-1442),字思正,明代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工部尚书,曾任刑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官至少师。是明初紫禁城建设的规划者和参与者,东昌府武城县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27岁的吴中进入国子监读书,随即由国子生授卫经历,升大宁都司经历。建文元年(1399)秋,当靖难之师攻取大宁时,吴中主动投靠燕王朱棣。随后历官大理寺丞、大理寺左少卿、都察院右都御史、工部尚书,还被封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师,追封茌平伯、谥荣襄。他一生共侍奉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位帝王。从《明史》记载来看,吴中主持修建了紫禁城的乾清宫、坤宁宫,重建的奉天殿、中和殿、保和殿;修建了长陵、景陵、献陵;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70岁时因年老辞官,71岁逝世,葬于北京良乡(今房山区)北怪坨村。吴中在工部尚书的职位上,还参与了多地建城池、修海堤以及运河清淤等工程,修葺北京多处历史古迹,同时还担任过刑部尚书,兼管过吏部事务。

张惠(?-1495),字迪吉,号东园,明代济南府德州人,永乐十二年(1414)举人,历任都察院司务、陕西道监察御史。宣德八年(1433),升任南京光禄寺少卿。正统三年(1438),丁母忧。正统十年(1445),升任南京光禄寺卿。历任四川右布政使。巡按云南。正统十三年(1448)夏,重庆大旱,张惠询知军民有未葬者820人,丧不能嫁娶者百余人,于是解衣带、服饰售钱,换得白银47两,于是义土感奋,争相出金资助。几个月后,刘时新、李氏等完成婚礼,而谢绅等800人皆得到安葬。3日后,天下雨,又过了7日,天下大雨。景泰二年(1451),擢升南京礼部尚书。数年后,致仕。有御史张善以蛇妖病卧池口驿,惠往视,留治汤药。顷之,妖蛇挟风雨至,张惠射之,风雨止而蛇匿于树,命胥吏树下焚之,良久蛇坠,善病乃已。过沅陵,见居民延烧数百家,询问为恶鸟衔火所致,张惠设机弩驱之,恶鸟投死于江。张惠能驱除民害,其功媲神禹矣。奉诏招安诸蛮,按浙江处州,民聚为盗,惠皆抚安之,拜南京礼部尚书。天顺三年(1459)卒于官,其子张琮扶柩归葬,皇帝命布政使陆瑜谕祭一坛。张惠初举于乡,即葬其族墓之暴露者,已贵归里,必先谒先师庙,至墓亲持锸修治,居墓次席地而食。尝言曰:“吾祖父在地下,吾安忍享人生奉养乎?”其至性如此。张惠墓在城西三里庄北。

房守士(1537-1605),字升甫,号备吾,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历官户部陕西司主事、云南司主事、贵州司郎中、湖广承天府知府、郧阳府知府、陕西按察司副使、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兼察使司佥事、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巡抚大同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赐兵部尚书。房守士致仕归里后曾为家族创修《房氏族谱》,为万历《齐河县志》作序。万历三十三年(1605)病逝家中,享年69岁。治丧期间,万历皇帝发来谕祭文,史可法为其撰写行传,孙承宗为其撰写墓志铭。同时,在齐河老城西关修建一座高达12米的骑街石牌坊,额曰 “恩荣坊”,即当地人俗称的 “房家牌坊”。

宋仕(1538-1618),字原学,又字汝学,号可泉。明嘉靖四十年(1561)举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初任衡水令,由遵化奉诏浙江道御史,巡按四川,顺天府丞,大理寺少卿,以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升南京大理寺卿,南京刑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掌院事。死后赠太子少保,官职正二品。宋仕处世耿介正直,为官敢于碰硬,心系朝廷,为民撑伞。宋仕热心家乡公益事业,里居期间置义冢、修路架桥,受到家乡人们的赞扬。

王洽(-1630),字和仲,临邑县沙河子村人,明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三十二年(1604)进士,历任东光、任丘、长垣知县、工部右侍郎。崇祯元年(1628),崇祯皇帝召见众臣,惊奇王洽仪表颀伟,相貌不凡,当即擢升任兵部尚书,负责管理全国的军事和武备。王洽上疏陈述十条;严责帅、修武备、核实兵、衡将材、核欺蔽、惩睃削、勤训练、厘积蠹、举异才、弭盗贼。次年(1629)十月二十七日,清兵攻陷大安口,京城告急。王洽急征全国十路兵马驰援京师。十一月初十,督师袁崇焕、巡抚解传经、总兵祖大寿等十路兵马先后赶到,但都无法阻挡住清兵的进攻,崇祯皇帝大为震怒。兵部侍郎周延儒、检讨项煜乘机诬陷王洽入狱。崇祯三年(1630)四月,王洽病死狱中。王洽生前曾镌刻了《来禽馆真迹》,对弘扬邢侗文化做出重要贡献,著有《瑞露馆文集》《吾鼎斋尺牍》等。

宋槃(-1633),字念莪,号懋吾,明武定府(今德州市)乐陵县(乐陵市)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二十九年(1601)进士,历官山西长子县知县、直隶大名府魏县知县、南京陕西道监察御史、陕西按察司,陕西布政司、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兼陕西巡抚、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崇祯六年(1633)病卒,享年59岁,诰赠兵部尚书,敕授通议大夫。

赵继鼎(1577-1659),号景毅,别号台衡,德州卫(今德州市德城区)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初授福州府推官,升任督察院浙西道和山西道监察御史。明清鼎革之际参与了德州有名的“甲申诛伪”事件,后降清出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大理寺丞、京畿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右副都御史、右都御史管户部右侍郎事。顺治二年(1645)四月,曾上书请求组织编写《明史》和编纂《皇清律例》。 年致仕归里。顺治十六年(1659)病逝后,皇帝遣官谕祭。

田雯(1635-1704),字紫纶,一字子纶,亦字纶霞,号漪亭,自号山姜子,晚号蒙斋,山东德州人,田绪宗之子。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历官中书舍人、户部福建司主事、云南清吏司员外郎、工部虞衡司郎中、江南学政、江南按察使司佥事、湖广督粮道、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卿、江苏巡抚,贵州巡抚、刑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康熙四十一年(1702)正月,致仕归里。四十四年(1705)二月卒于家,著有《山姜诗选》《古欢堂集》《黔书》《长河志籍考》。康熙四十一年(1702)皇帝南巡,题赠“山姜书屋”匾额。

史谱(?-1837),字荫堂,号荔园,清武定府(今德州市)乐陵县(乐陵市)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举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浙江道监察御史、礼科给事中、户科掌印给事中、詹事府正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署工部左侍郎兼管河北总督、巡抚和钱法堂事务、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兵部左侍郎兼管顺天府尹事务、福建台湾道、浙江宁绍台兵备道和浙江督粮道、江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陕西贵州巡抚署理西同凤挂印总兵官等职。史谱还是一位艺术大家,是清代较有名气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清史稿·名臣传》、《清画家诗史》、《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都对他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史评(?-1837),字衡堂,清武定府(今德州市)乐陵县(乐陵市)人。嘉庆五年(1800)举人,十三年(1808)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左右春坊庶子、翰林院侍讲与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武英殿纂修、武英殿提调、咸安官总裁、署国子监祭酒、詹事府少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史评曾出任过嘉庆十五年(1810)四川乡试的正考官,嘉庆二十一年(1816)顺天乡试同考官,提督浙江学政,擢礼部侍郎未到任,病逝于浙江官衙,诰授荣禄大夫。

昌伊苏(1792-1850),字朴园,满洲正黄旗人,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武举人,二十五年(1820)武科状元,授乾清门头等侍卫。朝廷赐白银1000两,命其在德州修建“状元府第”,并赐御匾一块,以示殊荣。昌伊苏历官四川夔州协督标中军协、陕西潼关协副将、甘肃宁夏镇总兵、西宁镇总兵、河南北镇总兵、甘肃河洲镇总兵、陕西固原提督、直隶提督、台湾巡抚。道光十八年(1838),致仕归里;三十年(1850)病逝,卒年58岁。抚台期间,昌伊苏严厉镇压台独分裂势力,获得“奋勇巴图鲁(满语勇士)”称号和“黄马褂一领”,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巨大贡献。

从二品,布政、巡抚:(明)甄实、王士嘉、张宾、王道、姚文渊、袁摈、郭镗、菅怀理、石迁高、董养性、杨顺、马九德、任士凭、尹秉衡、程珤、李逢时、张蕙、郭四维、程绍、石维屏、张波、金炼、张国柱;(清)萧时彦、李涛、石云倬、王荣第、庞际云

甄实(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明河间府(今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举人,授汝宁府同知,后历官陕西、四川布政使。时天下初定,甄实抚之以仁,兴学校,劝农桑,理冤案,清操自励,衣不重帛,食不重味,整饬戎行。适巨盗起,甄实剿除之。民赖以安居。永乐元年(1403)以平苗功,赐剑玉,加南京兵部尚书,为官清廉。在授其为四川布政使的诰书中,称赞他“才足以匡时,谋足以经远,入仕以来,多著劳烈,而汝宁别驾尤有才干之声,尝修县志具有史材。”卸任后,初修县志,未梓。

王士嘉(1369-1455),字道亨,号裕庵,明代东昌府(今德州市)武城县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考取拔贡,六年后授山西山阴知县,历官陕西按察佥事、工部都水员外郎、工部虞衡司郎中、北京行部工曹郎中、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礼部右侍郎,以能臣廉吏著称。正统四年(1439)秋,北京暴雨成灾,王士嘉在北京所住的房子坍塌。明英宗皇帝知其家贫,命有司赐第东安门外,给以砖瓦木料让他自己修建住宅。正统六年九月(1441),已经80岁高龄的王士嘉,经再三申请方得致仕归乡,在向皇帝辞行时,明英宗不仅赐酒,而且发给他回家的路费。回到武城后,他闭门谢客,整日手不释卷,死后皇帝赐御祭。谈迁所著《国榷》卷九十二,称王士嘉为官“深得圣上宠信和幕僚敬仰,在朝中享有‘勤厚谨慎,克能佐理,才德老诚,清誉振世’之美誉”。景泰六年五月辛酉(1455),病逝,享年87岁。时任吏部尚书王直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称其“功业日章”“誉望四驰”。

张宾(生卒年不详),字理之,明济南府德州人。景泰四年(1453)举人,天顺元年(1457)进士,授监察御史。成化四年(1468),慈懿皇后崩,将别葬。魏元偕同官三十九人,康永韶偕同官四十一人,伏哭文华门。时监察御史中有畏缩不前者,张宾叱之曰:“君等独不受国恩耶?何为首鼠两端。”乃同往力谏,忠义所感,足以起懦孱者。成化十四年(1487)正月,由布政使司左参政迁山西右布政使。两年后致仕。

王道(1487-1547),字纯甫,号顺渠,明代东昌府(今德州市)武城县人。明中期著名的“心学”派学者,是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同道与挚友。正德三年(1508)山东乡试解元,六年(1511)进士,历官应天府学教授、南京礼部主事、吏部验封考功文选郎中、南京祭酒、南京太常寺卿、南京户部右侍郎、改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卒于官,诏赐葬祭,赠礼部尚书,谥“文定”。王道对儒学、道学、易学、史学均有精深的造诣,著有《大学亿》《老子亿》《易书诗春秋等亿》《诸史论断》《大学衍义论断》《批点六子书》《顺渠先生文录》及韩柳欧苏文若干卷。王道作为聊城七贤之首,王道一直被供奉在聊城七贤祠内。

姚文渊(生卒年不详),字宗瀚,明济南府德州平原县(宋家寨村)人。弘治五年(1492)举人,九年(1496)进士,历官汤阴知县、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户主郎中、陕西按察使司副使、陕西布政使司参政、陕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为官正直无私,生平无储蓄、无妾媵。

袁摈(生卒年不详),明代济南府德州人。弘治八年(1495)举人,十八年(1505)进士,历官大理寺寺正、南阳知府、陕西按察使、应天府尹、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未上任而卒。民国《德县志》:“袁摈,弘治己丑(十八年,1505)进士,授大理寺寺正,擢知南阳府,考最为天下第一,升陕西按察使,受皇帝嘉奖。升应天府尹,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未之任卒。摈居官刚正,不畏权贵,平生廉苦自励”。

郭镗(生卒年不详),字子声,明东昌府恩县(今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村人。成化元年(1465)举人,二年(1466)进士,历官兵科给事中、通政司参议、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宣府巡抚、大同巡抚、辽东巡抚、四川潼川府射洪知县、云南按察司佥事。郭镗为官中外凡30年,值北元势力日张,云中、雁门等处频年告警。他果断地发起应州之战,使南侵的北元军队吃了一次败仗。郭镗生平开朗轩豁,崇辱不惊,博通群籍,尤喜欢研读兵法。他曾对弟弟说:“我的缺点是性子缓慢,你的缺点是遇事急躁。我们可取激励自己的名人名言张挂在自己的书房内,时时自儆”。因此,他特意取号弦庵。

菅怀理(1496-1562),字一初,号复斋,临邑县临盘办事处南菅家村人。嘉靖元年(1522)举人,八年(1529)进士,历官户科右给事中、户科都给事中、江西按察使司副使、陕西布政司参政、陕西按察使司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湖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任言官期间能大胆上疏,特别是对军屯和盐政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在为官地方期间,能够惩治贪官污吏,注重兴修水利和发展教育,积极推行张居正的改革新法,政绩较为突出。

石迁高(生卒年不详),明东昌府恩县人。嘉靖七年(1528)举人,八年(1529)进士,历官直隶内黄县知县、工科给事中、户科给事中、直隶大名府知府、江西按察使司按察副使、河南布政使司右参政、陕西按察使司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四川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抚。

董养性(生卒年不详),清代济南府(今德州市)清河县人。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十七年(1538)进士,历官浙江德清县知县、至河南左布政使,四十五年(1566)二月,迁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隆庆元年(1567)五月致仕,所至政声颇佳,口碑载道。为人刚方严毅,仪度整肃。与人坦衷和气,蔼若春暖。及归林泉,洁然介守,竿牍不通,多村居,不入城市。乡党中虽至贫贱者,偶遇必呼而相揖,与语卓然而立,被奉为楷模。

杨顺(1511-1568),明直隶德州左卫人,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二十年(1541)进士,历官原武知县、高平知县、南京督察院御史、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山西布政使司参议、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山西布政使司右布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大同巡抚、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宣(府)大(同)山西三镇总督。杨顺为官无私无畏,坚持原则,政绩突出。曾因嘉靖二十四年(1545)担任松江府乡试主考期间,在考场上将徐阶长子徐璠的替考者给当面揪出来并上报了朝廷,而与徐阶结怨。当严嵩父子失宠、徐阶得势之后,徐阶集团以杨顺滥杀无辜的罪名将其收监,致使杨顺病死狱中。

马九德(1512-1578),字吉甫,号小东,明代济南府德州南马家族人。嘉靖十年(1531)举人,十四年(1535)进士,历官洛阳知县、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四川成都知府、四川按察使司副使威茂兵备、河南按察使司副使、山西按察使司副使阳和兵备、山西布政使司参政、山西按察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诸郡兼理军务。马九德为人乐善好施,曾独自出资修建德州“碧霞元君行宫”(俗称“泰山行宫”,位于玉皇阁东),也曾与州人王东岗合建柴市街东首的“药王庙”;居家期间,常以名贵药品施与乡邻,故有“马佛儿”之外号。

任士凭(1526-1571),字可依,号思亭,山东平原县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举人,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员外郎、吏部郎中、光禄寺少卿、提督翰林院四驿馆、通政司通政、顺天府府尹、兵部右侍郎兼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江西巡抚、南京刑部右侍郎,先后参与夺大真人封号、为王阳明和刘伯温平反,为大明王朝的稳定和历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尹秉衡(1524-1592),字慎亭,人称“平倭骠骑将军”,明济南府(今德州市)齐河县人。自幼习武,其力大无比,双手能举千斤之鼎,折硬弓如折蓬蒿。少年时代威名远扬。一个人持弓将20多名强盗打得头破血流,抱头鼠窜。嘉靖三十三年(1554),朝廷选拔天下武略奇才,尹秉衡年仅20岁,名列第四名。奉旨投军到阳和军中效力。三十四年(1555)八月,蒙古军队进犯铁裹门,尹秉衡跃马挥刀三突敌阵,斩杀敌军首级27颗。同年参加北京武举考试列第四名,次年中武进士。不久,奉旨加入胡宗宪、戚继光指挥的抗倭行列,曾被困芒砀山,身被数创,屡立战功。历官苏州守备、标下游击、五军三营参将、骠骑将军、保定总兵、备倭练兵总兵、保定总兵。时人盛传:“骠骑北,烽烟息;骠骑南,鲸波恬”。

程珤(生卒年不详),字子彬,明直隶(今山东省)德州左卫(德州市)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官河南怀庆府推官、兵部武库司主事、尚宝卿、户部主事、四川布政使司参议、陕西布政使司参议、浙江布政使司参议、广东布政使司副使、山西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为官政声颇佳,致仕后修建程氏东园,读书课子其中,著有《右丞稿》传世。(享年86岁)

李逢时(生卒年不详),字化甫,明直隶德州左卫(今山东德州市德城区)人,州人李浃与李涛的高祖,德城区南李家族代表人物之一。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官湖广道(今河北、湖南)监察御史、湖广道按察使司副使、湖广布政使司参政、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为官颇有政绩,死后入德州乡贤祠。

张蕙(生卒年不详),号抑斋,明济南府德州平原县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人,二十九年(1550)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刑部郎中、四川按察使司佥事、河南布政司参议、河南按察司副使、山西布政司参政、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宁夏巡抚。曾赋诗:“一官报国心唯赤,万事无惭面不红。”致仕故里后,创修《平原县志》,未竟而卒。

郭四维(1533-1602),字汝张,号北野,明东昌府(今德州市)夏津县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举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历官内邱知县、紫阳知县、清苑知县、刑科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池阳府知府、河南按察使司副使、都察院副都御使、宣府巡抚。万历三十年(1602),卒于任所。

李徽猷(生卒年不详),明济南府(今德州市)临邑县人。万历十年(1582)举人,十一年(1583)进士,初为山西安邑县、湖广京山县、直隶清苑县知县,以卓异擢户部主事,升员外郎、郎中。为主事时,曾充云南乡试主考官。出为陕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西宁道。时边事日急,李徽猷深筹曲算,动中机宜,受到玺书褒嘉,并赐斗牛服,以宠异之。又历山西布政使司参议、按察使司副使、布政使司参政、按察使。复以绩功加左布政使(一说右)。丁母忧,服阕,杜门不出,诗酒自娱。弟李宣猷,万历举人,府同知。

程绍(1557-1639),字公业,明直隶(今山东省)德州左卫(德州市)人,程珤之孙。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十七年(1589)进士,历官河南司阳府推官、汝宁府推官、户科给事中、吏科左给事中、太常寺少卿、督察院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天启四年(1624),因《报玉玺疏》言:“玉玺并非什国宝,国之所宝在贤臣”,及推荐东林党人邹元标、冯从吾、王纪、周嘉谟、钟羽正、余懋衡、曹于汴等人,被宦官魏忠贤排斥。后阉党权势益张,程绍以养病为由归里。崇祯皇帝即位后,将程绍诏回任工部右侍郎,卒后赠工部尚书,享谕祭。著有《西河奏议》《出山三事疏草》《澹息居遗稿》等。

石维屏(1573-1638),字邦卫,号新周,陵县神头镇后石村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二十九年(1601)进士。初知献县,循良称第一,去后讴思立祠祀焉。升任兵部武选司主事;丁忧,服除改任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调任礼部仪制司主事,后迁祠祀司员外郎。天启二年(1622),由精膳司员外郎升任礼部仪制司郎中。天启三年(1623)五月,石维屏被委任为河南按察司副使分巡汝南道;天启五年(1625)九月,升任河南布政使司右参政,管遵化道,出任山石(山海路、石门路)关内道。天启六年(1626),升为陕西按察使司按察使。崇祯二年(1629),改任为山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石维屏仕宦32年,田产不增,死后入陵县乡贤祠。

张泼(1583-1638),字孝泉,号念山,别号悔庵,明武定州(今德州市)乐陵县(乐陵市)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人,三十五年(1607)进士。历官直隶曲周县知县、浙江道御史、山西巡按、河南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光禄寺丞、右副都御使、河南巡抚。面对朝堂朋党乱政、宦官专权的污浊局面,他正直敢言,不阿权贵,廷议、奏疏言辞犀利、一针见血,与杨琏、左光斗等人一起同后宫、朝廷的邪恶势力进行不懈的斗争,曾一度遭受魏忠贤等人的迫害。著有:《竭力草》一卷、《臆谏草》三卷、《庚申纪事》一卷。

金炼(1565-1635),字伯精,号丹庭,明代直隶德州左卫(今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三十五年(1607)进士,历官户部湖北清吏司郎中、河南布政使司参政、河南按察使司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司右布政、河南按察使司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司布政使。崇祯三年(1630),66岁的金炼致仕归里。八年(1635)初病世,享年71岁,崇祀德州乡贤祠。时任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的董其昌为其撰写墓志铭。

张国柱(生卒年不详),字维桢,号宁宇,明济南府德州平原县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三十八年(1610)进士,历官河南临颍县知县、直隶魏县知县、户部主事、礼部主事、礼部郎中、浙江按察使司副使、浙江布政使司右参议、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崇祯二年(1629)入觐,回任中途突发重病,上请告归,被诬以“托病违限”落职。崇祯十六年(1643),起用为陕西凤翔道副使,赴任中途至稷山县发病而卒。

萧时彦(1601-1684),字君重,又字际斯,号鹤林,别号淡如,原辽宁铁岭卫人,致仕后落籍直隶德州卫。崇祯九年(1636)举人,十三年(1640)进士,历官漷县(现通州区漷县镇)知县、永平知县、密云兵备道佥事、淮徐兵备道副使、武昌兵备道副使、荆南兵备道参政;入清后出任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云南布政使司左布政。曾处理大同兵变中的德州李源、李浃弃城案。康熙十年(1671)以病辞归,落籍德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病逝,享年84岁。

李涛(生卒年不详),字紫澜,清代德州南李家族传人,州人李浃的仲弟,康熙十四年(1675)乡试解元,十五年(1676)中进士,历官庶常馆教习、江西临江县(今请江县)知县、浙江盐运使、广西布政使司布政使、太常寺卿、刑部侍郎。在任浙江盐运使期间,康熙皇帝特书“惠爱”二字送给李涛。李涛以母亲年老多病需要有人照顾为由,六次上书请求终养,经康熙皇帝批准后归里。李涛与兄李浃及北李家族李源合称“三李”,均是清初大儒顾炎武的文友,顾炎武有“世推山东豪,三李尤纵横”之句。

石云倬(1684-1742),字天章,号蔚园,又号无庵居士,为现在的德城区前进街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武进士,历官三等侍卫、陕西平凉游击、凉州参将、庆阳副将,河标副将、洮岷副将、江西南赣总兵、浙江提督、福建陆路提督、西路副大将军。雍正十年(1732)正月,准噶尔部兵约有3000人侵扰,越过西路军军营,深入塔尔那沁一带欲抢夺牲畜,岳钟琪派石云倬领兵截击。由于石云倬进兵缓慢,导致敌军逃脱而去。次年议政大臣会同三法司讯,拟对石云倬实行斩决。乾隆三年(1738),石云倬的案子减等为“流放”,徙杭州安置。七年(1742)九月卒,享年59岁。八年(1743),石云倬灵柩运回德州。

王荣第(1810-1863),字甲文,号云楣,清代武定府乐陵县(今德州市属乐陵市)人。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二十五年(1845)进士,历官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河南道御史、浙江道御史、京畿道御史、兵科给事中、河南归德府知府、河南彰卫怀道佥事、河南按察使司、河南布政使参政、河南开归陈许道佥事、河南按察使司按察使、署布政使司布政使。同治二年(1863),因咳喘旧疾卒,诰授通奉大夫。

庞际云(1822-1887),原名震龙,字省三,清河间府(今德州市)宁津县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历官刑部主事、两淮盐运使、淮扬海道台、湖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湖南巡抚、云南布政使司布政使。庞际云为官忠于职守体恤民情,著有《十五芝山房文集》。

正三品,通政使、太常卿、按察使、侍郎(明):(明)张海、傅希悦、蔺琦、卢宗哲、纪公巡、李若讷、王都;(清)宋弼

张海(1436-1498),字文渊,明济南府德州南门外城厢人。天顺二年(1459)山东乡试解元,成化二年(1466)进士,历官户科右给事中、户科左给事中、户科都给事中、顺天府丞、太仆寺卿、云南鹤庆府知府、顺天府尹、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弘治十一年(1498),因病乞请辞职归乡,将行,病逝在官舍中,终年62岁。著有《诗文集》31卷。

傅希悦(生卒年不详),明代东昌府(今德州市)武城县人。天顺三年(1459)举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户部主事,弘治四年(1491)五月,由河南按察使司副使,升广西按察使,有政声。弘治七年(1494)四月,以战事忤当道,被左迁浙江处州府知府,卒于官。

蔺琦(1441-1511),字廷玺,明济南府德州德平县(今德州市临邑县)人。成化十年(1474)举人,十七年(1481)进士,历官兵科右给事中、兵科左都给事中、楚府册封副使、顺天府丞、顺天府尹。蔺琦居官知民疾苦,为政以抚民为本,政声较著。正统六年(1441)病逝,赐谕祭。

卢宗哲(1505-1574),字濬卿,号涞西,明直隶德州左卫(今山东省德州市)人。嘉靖七年(1528)举人,十四(1535)进士。历官翰林检讨、南京国子监司业、南京尚宝寺卿、南京太常寺卿、提督四夷馆、南京太仆寺卿、南京光禄寺卿、户部侍郎。万历二年(1574)二月病逝,享年70岁。卢宗哲处世严毅方正、不徇私情,以诚待人,诗稿甚多,晚年焚之,曾孙卢世㴶辑刻为《见宾堂集》《焚馀草》。程先贞序云:“太史文章高美,致使人主亲洒翰墨,特赐评骘,非不彬彬郁郁,倾动一时,而尽委之祝融,惜矣。然公诗昌明骚雅,响中鸣球,盛世之音在焉。如物之有光,气不可掩也”。

纪公巡(生卒年不详),字行道,明东昌府恩县(今德州市平原县)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人,二十九年(1550)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刑科给事中、礼科左给事中、直隶永平府知府、山西按察使司副使、陕西按察使司副使、山西布政使司参政、陕西按察使司按察使。卒祀乡贤祠。

李若讷(1572-1640),字季重,号渤海,明济南府(今德州市)临邑县人。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三十二年(1604)进士,历官河南归德府夏邑县知县、内乡县知县、归德府同知、睢州知州、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南直隶太平府知府、湖广按察使司副使、四川按察使司川西副使,四川布政使司摄布政使、广东罗定兵备道参议。崇祯三年(1630),同榜进士的临邑人王洽遭遇牢狱之灾后,使李若讷看清了崇祯皇帝自毁长城的昏庸和明后期官场上派性斗争的残酷和凶险,加之自身耿直的个性常常招来小人的非难,遂以有病为由辞官归里。李若讷工于文,表、疏、策、论、序、记、说、诔、赞、诗、赋等无体不能,著有《四品稿》《五品稿》29卷和《犁邱赋》《二清堂诗集》1卷、《杨花诗》200首。今临邑镇贾家村尚存其墓碑。

王都(1585-1644),字懿伯,别号介清,明直隶德州左卫(今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人。天启元年(1621)举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历官河南元城知县、滑县知县、礼科给事中、工科都给事中、翰林院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卿。明清鼎革之际,王都看到明王朝大势已去,处于效忠大明王朝于家中自残而死,著有《法戒编》《棠棣客问》《朱子漫录》等书传世。

宋弼(1703-1768),字仲良,号蒙泉,清德州东乡冯家寨(今陵城区凤仪社区)人。乾隆三年(1738)举人,十年(1745)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续文献通考纂修官、甘肃巩泰阶道佥事、甘肃按察使司按察使,在进京入觐途中,卒于洛阳。宋弼是山左著名诗人与文学大家,曾是泺源书院第六任山长,著有《蒙泉诗集》《蒙泉文集》《州乘馀闻》,编有《山左明诗钞》和《广川诗钞》等,参与编纂《国朝山左诗抄》。

从三品,运使、卫指挥、同知、参政:(明)宋性、纪纲、赵燉、刘中立、康丕扬、栗祁:(清)卢见曾

宋性(生卒年不详),明济南府德州(今德州市陵城区宋家集)人。由岁贡入国子监,因文采出众,历官刑部主事、刑部右侍郎、湖广按察使司副使、陕西按察使司副使、四川布政使司右参政、刑部右侍郎。永乐十九年(1421)因疾致仕,二十二年(1424)十一月卒于家。宋性去世后谥号清介。明朝宣德年间奉旨塑像于学宫,配享春秋为贤能,并且配有奉祀生二名,一人庙祀,一人墓祀。

纪纲(?-1416),明济南府(今德州市)临邑县人,燕王朱棣靖难之役进攻济南前加入靖难军,深得朱棣赏识。朱棣登极后出任锦衣卫指挥使,为明成祖消除政治异己出力颇多。后因支持汉王朱高煦为太子,被明成祖以“谋大逆”的罪名凌迟处死。

赵燉(生卒年不详),字子明,号缉斋。平原县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举人,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直隶长垣县知县,惩治慓猾,屡绝疑狱。擢河南道监察御史,巡按广东。转江西按察司参议,升陕西按察司副使,充苑马寺卿。万历八年(1580)四月,迁山西按察司副使,旋改陕西按察使,仍充苑马寺卿事,以事谪南京苑马寺少卿。迁陕西布政司参政,分守临巩道。改福建布政司参政,加按察使衔,分守建南道。以年老告归,卒祀乡贤祠。为之立“廉宪坊”。

刘中立(生卒年不详),字健甫,号禹坪,明济南府(德州市)禹城县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 历官中书舍人、工科给事中、礼科右给事中、兵科左给事中、陕西布政史司右参议、河南按察司副使、山西布政使左参政、陕西按察使司按察使。刘中立因抗疏劾张居正,出为陕西参政。万历十七年(1589)十二月病逝,入禹城三贤祠。

康丕扬(1551-1632),字士遇,号骧汉,明济南府德州陵县神头镇人。万历四年(1576)举人,二十年(1592)进士,先后任宝坻县知县、密云县知县、陕西道监察御史兼管河东盐政、辽阳巡按兼学政,后署理两淮盐课。三十七年(1609)春,致仕归里。崇祯五年(1632)秋卒,享年81岁。著有《北台疏草》2卷、《按辽疏草》6卷、《按晋疏草》6卷、《三关图说》《按淮疏草》2卷、《癸卯两事志略》5卷、《省身录》1卷、《蓄德录》1卷、《千秋镜源》60卷、《六朝兵□》27卷、《广古传信方》5卷、《集闽方》4卷、《宫传方》3卷、《东坡先生外集》86卷、《韩魏公集》30卷、《白氏长庆集》4卷、《评》4卷、《公移尺牍四六诗文》84卷、《栖凤馆遗文》1卷、《东方先生文集》。

栗祁(1537-1578)字子登,号东岩。城东栗庄村(今属夏津镇)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历官徽州推官、南京户部主事、南京户部郎中、湖州知府(隆庆五年,1571)、山西按察司副使(万历三年,1575)、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万历六年,1578,从三品)。不久卒于任所,其子扶柩回故里,葬于夏津县城东南,人称“栗兵备墓。

卢见曾(1690-1768),字澹园,又字抱孙,号雅雨,又号道悦子,清济南府德州人。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六十年(1721)进士。历官四川洪雅县知县、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两淮盐运使、直隶滦州知州、直隶永平知府、长芦盐运使、两淮盐运使。乾隆二十七年(1762),73 岁的卢见曾告老还乡。三十年(1765),乾隆南巡路过德州,亲书“德水耆英”匾额赐之。三十三年(1768),两淮盐引案发,卢见曾被逮论绞,死于苏州狱中。三十六年(1771),大学士刘统勋为其昭雪。著有《雅雨堂诗文集》等,刻有《雅雨堂丛书》。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