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其实并非单纯针对日寇,而是另有所图

咪西米西 2023-08-09 20:20:38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论持久战》如同黑暗中一盏明灯,点燃了中国人民的希望,是抗日战争能取胜的关键。

后人每每读到该作品,都会震撼于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感慨毛主席对中国国情之了解深刻。

不过,虽然这部作品在当时堪称“宝典”,可他是向全国人民公告的,理论上来说,日本人也会拿到该作品的文稿。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日本人拿到了毛主席的整套作战方针,为何他们学不明白,不能反过来制约我党呢?为何他们完全是按照毛主席的步骤,一步步走向毁灭呢?

一、《论持久战》问世的时代背景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毛主席写《论持久战》的过程与背景。

1937年抗战爆发,国共展开了新一轮合作,开始共同抗日。在初始阶段,毛主席对日作战虽然比较谨慎,但依旧有较大信心。

资料记载,毛主席曾向国民党表示:中共已经做好了派4000兵力赶赴华北参战的准备,并且接受国民党的任务,准备承担绥远方面的一线防卫。

可见,毛主席对自身军队的作战力还是比较信赖的。

可是,在随后作战中,宋哲元部队损失惨重,平津6万守军居然不堪一击,要知道,宋哲元的部队可并不是乌合之众。

因此只有3、4万人的红军,若承担一线防御实行阵地战,可能也会立刻被打崩。

于是毛主席立刻调整作战思路,反对进行阵地战,主张独立自主的作战。在这独立自主的作战中,毛主席强调“山地游击战为上”,充分发挥红军的游击能力。

随着思路的转变,毛主席做出了很多大家无法理解的神级操作——例如,他作出决策安排杨成武的独立团,深入敌人的腹地,打游击战争。

结合前文可知,日军的作战力十分强大,如果杨成武的部队斩断与友军的联系孤悬在外,这支部队极有可能被消灭。

但毛主席就做出了这个决定,并且试图以杨成武为试点,不断培养各种独立作战的单元,在敌人的后方打游击战。

在尝试过程中,杨成武表现非常精彩,加上此时上海、太原先后失手,让毛主席更加坚定的认为:国民党防御的消极作战方针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要打游击战主动出击才能迂回胜利。

于是,毛主席开始命令杨成武等人创建敌后根据地,并且制定好了“三步计划”,一点点的在敌人的后方布下游击战的种子。

当时毛主席提出一个观点:凡是国民党丢掉的地方,我都应该去开展工作,支持抗日局面。

可是,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变故......

首先是党内的变故,有人指责毛主席纯粹靠经验,让战士们瞎打。还有国民党的瞎操作,使得战斗一泻千里,亡国之论盛行。

在这紧急关头,毛主席必须要马上写出他对于抗日战争具体可行的战争理论指导思想。

二、毛主席写下《论持久战》的过程

按理来说,毛主席当时对作战已经有了一些打算,他应该可以在在1~2月内可以完成指导作品。但是,毛主席的作品却整整创作了10个月。

关于这方面的隐情,根据资料记载,不是毛主席不愿意尽早的出书,而是因为他对于军事理论的确有些缺乏。

——这个军事理论缺乏,不是说毛主席不会打仗,而是说毛主席特别擅长临时指挥,属于“天才型选手”,但他不会写书、说理论。

正如老一辈革命家的回忆,毛主席不止一次被人批判,只会凭借《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打仗。

但毛主席自己私下却感慨:《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但指挥作战时谁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通通都忘了。《孙子兵法》我也没有看过。

所以说毛主席凭借实战获得了众人一致的信任,可他想要写出后来整个抗战时期的最优秀的理论作品,还是需要大量的理论支撑。

那么,后续该怎么做呢?

毛主席开始如饥似渴的阅读,他找到所有能找到的翻译作品,开始大量的阅读德国出版的《战争论》《全体性战争论》,以及国民党蒋百里的《国防论》。

凭借这些有限的理论知识,毛主席又找到身边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事理论专家郭化若,天天拉着他一起补课学习。

——在10个月的努力下,毛主席成功将自己的军事构想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最终写成了史诗级巨著《论持久战》。

我们可不要小瞧这部作品,虽然这看起来是毛主席的仓促之作,但其成就与理论水平之高却冠绝当世,就连国民党最牛的军事理论专家蒋百里都自愧不如。

期间,国民党还千方百计的想要抢夺该作品的冠名权。

该作品讨论过很多内容,很有信息增量,比如解答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不会亡国,以及日寇最终会走向灭亡的结果。

这中间也引用了大量的逻辑理论知识,穿插了毛主席对于中国抗战的实际认知。

不过这里最重要的还是两点。

一个是日军发动战争的原因。

不是因为他们强大,而是因为它处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崩溃阶段,他们是因为自身被削弱了所以才会逞强,在这一背景下的抗日战争必然会导致日军崩溃。

另一个则是中国的优势。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更多,日军根本吞不下中国,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均消耗越来越大。

我军完全可以通过空间换时间,拉长日军的补给线,最终通过人民战争取得胜利。

三、日军为何依旧中我方套路?

以上就是《论持久战》产生的过程。

可话又说回来,既然这部作品如此厉害,那么在该作品向全社会公布的时候,为何日军在了解该作品的前提下,还是中了我军的套路呢?

原因有多方面,大体如下。

1、该作品的第一目标不是针对日军,而是为了统一全党思想。

在毛主席的作品中曾提到,抗战以来发生了各种急性病,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认为游击战是机械的观点。

这里的他们不是指国民党,而是指我党内部的一些同志。

因此,按照刘益涛的观点,毛主席写《论持久战》,一开始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指导全党进行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问题。

为何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

当时毛主席提出山地游击战争,并没有得到全党的支持,在他做工作的时候,共产国际派了一个人回到了延安,这个人就是鼎鼎大名的王明。

关于王明在中共历史上的作用,懂的都懂,其破坏性不可谓不大。

这次王明回来带来了莫斯科的指示精神,他严厉批评了毛主席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认为游击战不能战胜日本,认为没有统一的国防军和统一的正规军,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在王明的批判下,毛主席游击战思想受到很大打击,也几乎一度使得自己的努力化为泡影。

为了统一全党的思想,为了争取全党在正确的路上减少消耗,给予敌人最大打击,毛主席必须要尽快完成对此战的理论作品,以此来反驳王明等人的错误主张。

根据延安的几位中共高级将领回忆:在1938年初,毛主席就带着支持他的游击战主张的将领每天聚在一起,花精力研读军事理论书籍,定期召开大家交流军事战略问题的看法。

由此可见,《论持久战》第一目的是统一全党思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即使情报被日军窃取也无妨。

这里得提一句,在四渡赤水的时候,毛主席一度充当“面壁人”角色,一开始没有将自己的作战计划告诉周总理等人。结果在“打鼓新场”的讨论上,被周总理等人否定决议,后来连夜解密,众人才坚定支持他。

还有,辽沈战役的时候,毛主席要求林老总打长春,林老总不明白其中的真实理由,所以拒绝执行。

后来因为事态紧急,毛主席才明确在电报里写明了自己的思路,林老总才毫不犹豫的选择执行。由此可见,毛主席一贯主张战略战术的保密性。

但为统一全党的思想,毛主席这一次还是选择向全体党员公布内容,即使被日军得知内容。而毛主席也必须要做出这种牺牲,他坚信只要全党统一协调,那么日寇再强也能靠党和人民将其打垮。

2、《论持久战》的第二目标。

当该作品将毛主席的作战思路全部公布后,其保密性已经不再重要了,于是它就成为了毛主席扭转全国舆论的“重要利器”。

根据资料记载:在抗战爆发或,全国的主体舆论都认为此战中国必定亡国,亡国论成为了主流。这不仅仅蔓延在国民党内部,就连绝大多数的学者也认为我们断不能与日军相战。

例如,著名的梁漱溟先生特意跑到延安去请教毛主席,询问中华民族是否会灭亡。

在这一背景下,有不少人态度不坚定,甚至有某些人直接投降日本。这之中具有著名的汪精卫,他以国民党2号人物的身份成为汉奸,几乎动摇了国民党的抗战意志。

后来,在李宗仁的带领下打赢台儿庄战役,而且蒋介石的部队也的确顶住了“三个月没有灭亡”,于是极端的恐惧后,又迎来了畸形的自负,国民党内部又开始兴起了速胜论。

他们认为:国民党可以和日军硬碰硬,一定能够靠着人堆快速的取得胜利。

在这种极端的恐惧和极端的自负下,中国的抗战思路极其紊乱,民众的抗战意志也无法真正团结起来,经常出现各种消耗。

在《论持久战》出来后,毛主席就明确告诉了所有人方向,日本人是自身出了问题才发动战争,他们坚持不了多久,一定会灭亡。

不过,日军远远胜过中国军队,要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就必须要打游击战争与人民联系起来,通过人民战争取得胜利。

毛主席的作品告诉众人最后的结果,告诉了众人通向胜利的道路,这一做法极大的理顺了当时的舆论和思路,让速胜派和投降派逐渐的向坚定的抗战派靠拢。

就连国民党军官,也开始学习游击战术。这一点可以参考蒋介石的日记,他打算拉着国民党部队去打游击,虽然被百姓厌恶,但也的确是受毛主席思想的正确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且不论日军是否会窃取毛主席的作战思想,《论持久战》的第一、第二目标都会实现,这是不以日军的意志为转移的,而这也是胜利的重要基础。

只要解决了这两点,其他的就是枝节问题了。

四、日军对《论持久战》的态度

作为自甲午战争以来就特擅长间谍之道的日本帝国主义,他们对中国的情报战堪称是无孔不入,因此毛主席的诸多作品都被日军所传送回国。

在最初的时候,因为长征等缘故,毛主席的作品并未真正传回日本国内,只留下了他和斯诺的一些聊天记录,以及关于他的一些诗词。

但在西安事变后,日本开始大量的翻译关于他的抗战言论。原因很简单,日军认为,这位共产党的魁首将影响着国共合作的进程,对日军侵华可能起到较大的影响。

例如1937年5月,上海陆军武官室翻译了《国共两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其中大量引用了毛主席的抗战言论,并且将这些言论在日本军政部门进行转载。

还有1938年10月,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特别调查班曾经提交了一份报告,其中就包括了《毛泽东与世界学联代表团的谈话》。

该报告认为:目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处于中共的影响下,可以通过毛泽东的言行来推测中国共产党的意图,并制定相应对策。

在《论持久战》出版后,该言论引起了日本军部的沸腾,例如著名的中国通村田孜狼等人就认为毛主席的抗战观点是自以为是的“谬论”。

他的言论也成为日军军政界的普遍观点,认为毛主席此人也不过如此,军部对他的重视过甚。

后来,大学生和社会中间阶层也开始刊登毛主席的抗战言论,但受军部的压力,当时毛主席的各种抗战言论都进行了涂改,导致他的意思前后不通,学生根本看不懂。

一直要到《扬子江》杂志刊登《论持久战》,民众才开始了解到毛主席战略战术的高超。

然而,就在众人逐步了解《论持久战》之际,日军逐渐陷入到战争泥潭中时,他们开始疯狂的扭曲篡改毛主席的作品。

原因也不难理解,他们终于意识到了该作品的威力,在恐怖的泥潭之中,他们已经想到了自己失败后的下场。

为了鼓舞民众信心,为了避免百姓被毛主席抗战理论打垮,他们限制了这一作品的传播,只在军部内进行分析和探讨。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1940年的时候,内阁情报部门在《本日报纸论调》中,特别指出:在日中战争初期,最清晰最宏观的为中国构想持久战的人物之一是毛泽东。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日本人真的为毛泽东思想所拜服,但钦佩后则是更加严厉的管控舆论,不允许媒体再翻译任何《论持久战》的只言片语。

通过日军对于《论持久战》的态度可知,他们由开始的不屑,到后来的重视,再到后来的恐慌和封闭言论,经历了极大的转折。

也正是这样的转折,使得日军明知论持久战的恐怖,却也不得不踏入其中。

初期的蔑视,让他们没有做好打治安战的准备。

中期开始重视,但依旧还是把主要精力用来对付国民党主力,所以坐看我党的敌后根据地开花。

到了后期已经恐慌的时候,八路军抗日根据地遍地开花连成一片,只要百姓不亡,八路军不灭。

此时日军已经无能为力,于是只能当鸵鸟,已经不想再听到任何关于《论持久战》的内容,如此一来,又使得他们在故事之中更加深陷泥潭。

五、堪比千古阳谋。

除了日军错失良机以外,其实毛主席还对这一套理论留了一个重要的“代码”。

如果把《论持久战》比喻成一门武功绝学,那么大体上可以类比于少林的“易筋经”。这门武功力量十分强大,学成的人就可以纵横无敌。

可是,这门武功的核心就是佛法,佛法越高深,学得越好,可佛法越高深,就越不想要用武功称霸和杀人,就越想要阿弥陀佛。

日军就陷入到这样的算计当中,游击战的灵魂就在于与百姓打成一片,日军想要破招,就必须要让百姓相信日军,而不相信共产党。

可是,日本人就是因为经济危机才要掠夺中国资源,若真的把中国百姓当成自己的子民,那么日本还发动侵略战争干嘛?

因此日本人明知这套武功的运行逻辑,却只能干巴巴的看着而不敢去学。

此外,日军想要吞并中国,必须要跨越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算毛主席告诉了他空间换时间的道理,日军也毫无办法。

曾有人提议:日军只霸占东三省,可打下的地盘再吐出来,别说全体百姓同不同意,就说那帮发动226事变的疯子军人们也不同意。

所以,毛主席的这一战略就是堪比“千古阳谋”,日本人根本没有办法应对,只能按着毛主席的思路跑,最终被打垮。

综上所述,《论持久战》根本就不怕日本人学习,毛主席的这一作品不仅体现了自身那恐怖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反映出他的理论水平之高,也难怪他能带着旧中国开辟那么多奇迹......

6 阅读:376
评论列表
  • 2023-08-16 20:36

    现在如果有一部对美战略阳谋,那将再一次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