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伙伴们,复工两周了,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呢?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最近微信信息爆了,婚姻咨询个案连轴转。
春节后,吵着要离婚的伴侣们抢着来访。
新年本该是个团圆欢庆的日子,为什么却成为了矛盾爆发的集中点?
事实上,不仅是节后,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这些年离婚人数逐年上升,连00后都开始闪离了。
有人说:“谁难受谁知道,早离早舒坦。”
要是能爽快离,倒也能各自安好。
但最尴尬的一种状态是:“想过过不好,想离离不了。”
天天对着一副冷面孔,你的一切他都视而不见,无性无爱无沟通,为了孩子凑合着,要如何破局呢?
节后离婚爆仓的罪魁祸首
首先,我们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形成春节后离婚人数激增的局面呢?
一、过完年就解放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有个姐妹,和丈夫的感情早就破裂了,走到“相看两厌”这一步了。
但春节毕竟要有个好意头,那就节前20天走流程,年后返工冷静期满,就解放了。
计算得如此精准,是因为:
父母保守,讲究过年团团圆圆,年前离父母指定过不好年。
娃是无辜的,先不扫兴,陪孩子过最后一个团圆年。
过年要回老家,年前离的话,七大姑八大姨指指点点,觉得不光彩。
于是被压制的离婚欲,节后井喷。
二、团圆竟是催化剂
都说距离产生美,是有道理的。
夫妻平常各忙各的工作,在一起的时间短,很多矛盾暴露不出来,就算有问题忍忍也就过去了。
长假可是朝夕相处,本性完全暴露。谁也不愿为了迎合对方而委屈自己。
你是否也这样抱怨过:
“天天抱着手机比我还亲,原来在看美女跳舞视频啊。
孩子寒假作业你不盯一盯,平时都是我来,假期你就不能管管?”
丈夫也愤愤不平:
“我看你找事吧,放松一下怎么了,看手机的自由都没有了吗?
你是天天辅导,孩子的成绩照样倒数,这不是瞎忙吗?”
两人心中都满了怨气,“为什么我要努力掩饰,讨好你呢?”
再加上相聚时光,总能遇到三两个挑拨怂恿的亲朋好友,冲破两人极限阈值,节后非离不可了。
三、女性力量的上升
2024年,我们进入了女性力量上升,彰显天赋的黄金时代。
很多女性再也不想过讨好丈夫,看婆婆眼色的日子了。
再也不想活成中年怨妇,看着孩子做作业大呼小叫了。
相信我们都能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着女性去追求更有满足感的生活。
因此,很多人会选择离开一段关系,开始新人生。
细思极恐的“离不了,又过不好”
然而,获得千万网友共鸣的婚姻状态,不是离婚有多可怕,而是:
“想过过不好,想离还离不了,在关系中持续内耗。”
卡在这种状态的女性,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无性婚姻,又害怕“未知”@阿兰46岁大女主
阿兰和老公结婚20多年了,她却无数次想要离婚。
她是职场女强人,丈夫却是个家庭主夫,加大男子主义。
当然他也不是全无好处,平日里搞搞卫生,做做饭的,仅此而已。
像赚钱养家、人情世故、儿子教育等,都是阿兰在操持。
有一天,阿兰发现儿子有了发育的迹象。
自己和儿子谈这些,总觉得尴尬,于是她让老公和儿子谈谈。
但丈夫不闻不问,不谈也不管,她只好买了本生理知识的书摆在儿子床头。
更让她难堪的是,早些年起,夫妻生活基本没有。
每次败兴后,没等阿兰埋怨,丈夫先讽刺:“真是四十如虎。”
情感和性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不是没有离婚的冲动,但每次又压下这个想法。
她是单亲家庭出来的,那种自卑和委屈,真不想让儿子也尝一遍。
加上儿子青春期有些叛逆了,父母再离婚,孩子受不了。
心理学中有一个“现状偏差”,是指人对于维持现状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偏好。
这种偏好,是源于人们习惯模式的安全感,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
阿兰的婚姻充满痛苦,但她宁可在其中熬着。起码这种痛是已知的、惯性的。
她害怕打破现状带来的安全感,觉得离婚后面临的“未知”是她更惧怕的。
有的婚姻,身不由己@燕青34岁乖乖女
燕青是个典型的乖乖女,从没谈过恋爱。
什么事都是按部就班,到了适婚年龄,在父母撮合下和丈夫结婚了。
丈夫是个标准的理工男,生活总是一成不变,毫无波澜。
从来没有主动约她吃饭、看电影,生日、情人节、结婚纪念日也没有任何表示。
结婚2周年那天,燕青主动给老公买了一盒巧克力。
他却悻悻的说:“花这钱干什么,我又不喜欢吃,是你馋了吧?”
其实这些她都可以接受,毕竟性格不同。
让她忍不了的是婆婆的干涉,而丈夫永远在和稀泥。
婆婆掌控欲特别强,大到夫妻要存多少钱,小到媳妇内裤、卫生巾的位置都要管。
一回到这个家,燕青就被孤独和窒息侵袭。以至于她会主动加班,减少在家的时间。
不是不想离婚,她是不敢开口提。
她曾向父母流露出这个意思,却被贬低得无地自容。
丈夫是父母看好的踏实稳重的女婿,离婚会让外人觉得他们没教育好女儿,丢不起那个人。
可惜的是,燕青也认同了这个想法。
很多人会把婚姻和个人价值挂上等号,好像离婚就表示这个人“不够好”。
然而,为了维护这场鸡肋的婚姻,她需要付出的是无尽的隐忍和痛苦。
为了面子,哪怕是痛苦也不能离婚。
现实的羁绊@西洛42岁家庭主妇
同学西洛是朋辈种最被羡慕的一个:婚姻美满,孩子出息。
大学毕业就嫁给了她先生,怀孕生子,水到渠成。
她先生思想成熟,还多金。孩子听话自律,不像一般孩子那般鸡飞狗跳的。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她发现丈夫竟然家外有家,那边的孩子都快5岁了。
这男人倒是不偏心,两个家时间一半一半。
但外面那位20多岁,魅力可想而知。
以前丈夫总会用欣赏的眼光看着她,现在落在他眼中的只有“那凸起的小腹,新添的鱼尾纹.....”
每当和他谈一个话题,他都是嗤之以鼻,说她和社会脱节了,转身一个背影将她打发。
多年的圈养生活,让她没有勇气离婚。
她认命了,换个人就能好?这个起码能真金白银给我拿回来。
话虽如此,身体却很诚实。
这些年她一直靠安眠药入睡,头发一把把的掉。
晚上辗转反侧,觉得被自己辜负,很想反击,但天一亮,又向现实屈服了。
反击与屈服的拉扯和内耗,源于压力下的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存在两种矛盾的想法,从而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情绪。
就这样经济和人格的依赖,让她丢了自己,人前享福,人后遭罪。
“过不好,离不了”俨然成了束缚她的网罗,一个甘愿自投的网罗。
何去何从,在于自己书写
复旦大学的梁永安教授说:
“今天很多人轻易就放弃爱情,分手的能力,远远超过相爱的能力。”
分手能力重要吗?很重要,好好离,这是开启新生活的关键。 相爱能力重要吗?也很重要,这是幸福人生的钥匙。因此,卡在“离不了又过不好”的女性,需要提升这两种能力。
首先,培养“相爱能力”。
有的人将伴侣当做拯救自己,脱离困境平庸的救赎者,还把伴侣当成经济和情感的提供者。
然而亲密关系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发展相爱能力才是关系长久的保障。
我有非常多的来访者,都和我说:“从来没有经历过无条件的爱。”
她们感受不到纯粹的爱,但却又一直期待着这份爱?
就像乖乖女燕青,在婚姻中感受不到丈夫的爱,想离婚却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但却又一直期待,因此活在煎熬中。
无条件的爱,是很难从另外一个人身上获得的。
我们习惯性地向外寻找,于是到处碰壁。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有一个人,一直在陪伴自己,支持自己,温暖自己。
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我们是可以给予自己成年人的爱和支持的,这样内在的爱会积蓄起来,成为滋养我们的力量。
其次,相爱能力的重点是,和伴侣建立真正的“生命关系”,而不是“消费关系”“利益关系”。
比如西洛,确实很爱丈夫,但她却从没与其建立“生命关系”。
一开始就视丈夫为精神领袖,自己一直获取他的精神指引。
后来丈夫变心,精神力量变成了摧残,她也没有能力摆脱。
情感依赖不能被满足,就用他的钱来抚慰自己,当做利益工具。
如果你也和西洛一样,在婚姻中感觉到无力,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了。
正如梁永安教授所说:“你首先要把自己活成一个不需要恋爱,不需要婚姻,也能独立地在这个世界上过得丰富而自由的人。”
有能力深度理解自己的人,才能和别人建立深度的关系。
在亲密关系这个领域,德芬老师是很好的导师,可以带领大家细致地去经营两性关系,在爱自己的基础上,和伴侣建立真正的生命关系,培养真正的亲密。
相爱的能力这一门课,你可不能错过啊。
再次,培养“好好分手”的能力。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想要真正“拥有”,必须先学会接受“失去”。
大部分“离不了又过不好”的人,是活在了害怕失去中。
害怕失去父母的赞许,失去孩子的信任,失去面子,失去经济支持,失去声誉……
但任何关系,都有失去的可能。
接受这一点,才有可能在可以爱时好好爱,缘分尽时好好离。
关系并没有所谓的“失败”,分开也不应该否认这段感情本有的价值。
离婚后,我们也可以从内心放下双方的纠葛,笑着祝福对方,然后重新出发。
你可以在心里这样对伴侣说:
“我原谅你,就像我原谅我自己。
我爱你,就像我爱我自己。谢谢你,爱过我。”
写在最后
其实这个时代是包容开放的,离婚不再被视为一种羞耻,更不是人生的失败。
某种意义上说,离婚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能洒脱地挥挥手也是一种高级的勇气。
如果说离婚是一种力量;
经营好婚姻是一种能力;
那婚姻内外,能保持一颗独美和自由的心,认清自己,取悦自己,
这是一种智慧。
*本文由一琳和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李绚彦
编辑丨李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