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头挂谢罪牌示众”,这样玩梗营销越界了|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4-09-19 18:20:29
企业营销理当更加审慎,不能刻意去迎合那些奇葩的职场生态。 ▲古茗茶饮广东分公司账号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多名员工被挂“我有罪”牌子的“玩梗”视频,引发热议。图/网络视频截图 文 | 江城

近日,古茗茶饮广东分公司账号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多名员工被挂“我有罪”牌子的“玩梗”视频,引发热议后,古茗下架了相关视频。

9月18日下午,古茗在其官方微博发布致歉声明,称今后的推广策划将更加审慎。

虽说是“玩梗”,但从画面上看却很刺眼。三名员工手上戴着“杯托镣铐”,脖子上挂着“谢罪牌”,牌子上写着“我有罪,不放吸管罪、不放坚果罪、不放盖子罪”“漏放吸管罪”“打翻茶桶罪”“漏贴(有)效期罪”等内容。

真正为生活奔忙的打工人,看到这样的“笑话”恐怕是笑不出来的。这些“广告”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反倒显得很“真实”——若不是厂家事后说是开玩笑,很多网民都信以为真了。

因为从新闻中,人们其实已经见惯用人单位小题大做,想出各种奇葩手段,利用各种所谓工作失误来折辱员工尊严。

业绩差就要挨耳光,未完成业绩要吃“魔鬼辣椒”,体重超标要扣工资,迟到了要给公司“捐款”、做俯卧撑、扫厕所……这些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惩罚措施,都曾见诸真实的案例。

对“挂牌认罪”,很多人都没有觉得是个玩笑,即便真有企业拿这种无厘头的方式来羞辱员工,人们也没觉得多么不可思议。相反,这却会勾连起了那些新闻记忆,让人不由自主伤感起打工人在职场遭遇的种种“不友好”。

所以,这样的梗还是不玩为好。设身处地地想想员工,当雇主提出这样的营销创意,他们其实也很难拒绝,只能配合着以自我作贱的方式去拍摄视频。某种程度上,这有可能把“玩梗”变成霸凌,变成打着玩笑旗号的权利侵害。

近些年企业“玩梗”翻车的情形并不少。比如前不久,雀巢旗下巧克力包装上“我是自愿加班的”+“跪地小人”的图像,让不少人吐槽道,“雀巢其实不懂打工人”;2020年时,在“打工人”刚刚成为职场热词之际,宝马发出一张跑车靓照,配文“我已经加满油了,你呢?打工人”,也遭到了广泛的声讨。

这些案例的背后,大多体现了一些厂家的流量焦虑。他们希望利用最新的网络梗,去借力极具流量效果的职场话题,获取眼球效应。

但是他们对于劳动关系、职场环境这些敏感的话题缺乏认真的共情和感知,营销过了界,反倒起到了负面作用。

其实无论是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抑或从广告宣传的角度,相关规定都给出了指引。

2015年,中国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其中就提到“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同时《广告法》第九条也规定,广告不得违背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可见,企业文化塑造也好,营销宣传也罢,企业都应该对标这些最基本的要求。如今公众对更加良善、平等职场空间本就有极高的期待,企业更不能在营销时刻意挑动敏感的神经,忽视了观者的内心感受。

目前涉事企业已经致歉,也删除了视频。但公众还是希望这件事能够成为一个教训,提醒相关企业重视劳动者的权益和尊严,将其落实在内部的企业管理中,也体现在面向公众的品牌宣传里。

企业营销理当更加审慎,去和社会的期待以及普通人的感受同频共振,展现有温度的人文色彩,而不是刻意去迎合那些奇葩的职场生态。

撰稿 / 江城(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李立军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