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节档,《中国乒乓》又上又撤又改档,今年恶性循环来袭。
继《我们一起摇太阳》撤档改档到3月末后,《红毯先生》《黄貔:天降财神猫》
《八戒之天蓬下界》也宣布撤档,择日再上。
这些电影撤档的说法冠冕堂皇。
嘴上说着让观众自己选择,实际上是从观众兜里掏不到钱了,于是挑个时间再掏一次。
分线发行也不整了,再来春节档不就是看着大盘大,想分一块蛋糕,说什么为了观众。
满口主义,全是生意,你不能老那么脏吧,看来果然什么都是假的,黄金白银才是真的。
当然,它们的撤档也与春节档的调性有关。
自从有了春节档以来,大卖的影片都是三种类型,无一例外,家、国、喜剧。
即便烂如交换人生也有3.39亿入账,《红毯先生》《我们一起摇太阳》《黄貔》《八戒之天蓬下界》加起来都没这一部多。
去年韩寒不信邪,晦气的《四海》硬闯,结果如何?
赔了个底朝天,在五一档主出品了两部电影,《长空之王》8.5亿,《人生路不熟》11.84亿,让他回了一口血。
又在今年春节档拾起他目前为止最好的IP《飞驰人生》。
快马加鞭搞出了《飞驰人生2》,短短几天,票房就超过了前作,赚的盆满钵满。
可看过《飞2》便知,片中韩寒特有的风格明显变少了,大冰式做作没了,段子式金句少了,文青式矫情丢了,阿郎式悲情变了。
这一次,韩寒给了一个大团圆结局,文本也是从一而终的完整,不再是割裂的片段,这就是他顺从市场的结果,春节档大家喜欢看的是合家欢,而非一个接一个往生。
反观《我们一起摇太阳》,韩延的生命三部曲,《滚蛋吧!肿瘤君》人没了,《送你一朵小红花》人没了。
《我们一起摇太阳》又整这一出,这是《人生大事》不假,可大过年的,你让喜气洋洋的观众看这个,哭的稀里哗啦,显然太不合适了。
《第二十条》也让观众哭了?但为什么票房不降反升,排片亦是如此?因为这两部电影从根儿上不一样。
《太阳》是表面很快乐,内里很伤感,本质上就是为了让观众哭,而《第二十条》是逼入绝境,绝地反击,目的是为了结尾时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观感是爽,是快乐的,不是哭。
所以观众走出影院的情绪是如释重负,不是伤上加伤,但《我们一起摇太阳》就没这个效果,《我们一起摇太阳》不差,只是不搭。
还有一个原因,咎由自取。
《太阳》当初与《熊出没10》捆绑要挟院线必须给一定量的排片,否则不给密钥,因此得罪了院线,排片就变得虐了。
再看《红毯先生》又是逆潮流的经典案例,不像《太阳》那般低气压,但也格格不入。
《红毯先生》就是变形版《方形》+《主竞赛》,故事有门槛,对普通观众不友好,理解不了其中的一些点,自然无法与其共情,不喜欢,不好看便油然而生。
片方的宣发也是短视,前期一直主打明星八卦,勾起了不少人的兴趣。
可临近上映,画风一转,说我们不是八卦,是严肃,言行不一,观众看完觉得与宣传不符,上当受骗的感觉一来,这片子就完了。
好比方便面上“实物与图片不符”的那一行小字,消费者可以接受没有大块牛肉,但你不能广告上说我们用的是和牛,实际上袋里连调料包都没有,那消费者不把把桌子掀了,请你下桌。
有了这些电影的前人栽树,后来者背靠大树好乘凉。
别人可以票房不佳,撤档再上一次,我为什么不可以,如果这成为一种理所当然,那内地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第一指日可待。
第一次上几百万,一年那么多档期,每个档期来一次,总能凑够几千万或几个亿,属于秦始皇吃花椒——赢麻了。
可其中暴露的问题也多,电影人都在赚快钱,一切都以钱为主导。
那中国电影的春天还会来吗?观众的权益又有谁来维护?行业乱象又由谁来整改?
电影人的钱是辛辛苦苦赚来的,电影是劳心劳累拍完的,观众的钱就是刮风捡来的吗?
总结下来,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非要试一试,一试把自己试没了,但不认命,又想试一试,但第二试能否有效,观众会给出答案。
春节档电影撤档,市场逻辑和深层原因引发了人们对电影产业的思考和讨论
四部退出春节档解释一下?
春节档电影撤档频频,商业利益和观众权益之间的平衡似乎有些失衡
洗💰💰💰
电影圈的商业操作真是让人捉摸不透,观众的利益似乎并不是第一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