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本身就是一场修行,这一说法有着深刻的起因。从生命的早期阶段,人类处于无自我意识的状态,与母一体,无法自主控制自身的行为。
随着成长,自我意识逐渐萌发并不断增强,发展成强烈的 “我执”。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强烈的分辨心和争论心。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积淀,人会变得越来越谦和、包容,开始破除 “我执”。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无数的诱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名利、美色等诱惑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人们。
如果不修行,不克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就容易陷入贪婪的陷阱,难以自拔。正如古人所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在社会经济落后、物质生活不丰富的年代,古人就知晓做人要修身,要克制欲望。如今,面对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更多的诱惑,我们更需要修行。
人自身的欲望也是促使我们修行的重要原因。人是感情动物,有情感、欲望和追求。
追求幸福生活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将欲望变成贪欲,就会人心不足蛇吞象。
例如,现代社会中,很多人追求财富和地位,却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忘记了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只有通过修行,克制自己的欲望,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去追求幸福,才能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总之,活着本身就是修行,这是因为我们从无自我意识到自我意识强烈再到破除我执的生命历程,以及社会的诱惑和人自身的欲望,都促使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修行,以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幸福。
二、修行之过程(一)健康为基健康是人生一切的主宰,这一点毋庸置疑。身体健康是我们能够积极生活、追求梦想的基础。
没有健康的身体,我们将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享受生活。
正如梁忠华所言,良好的健康状况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和体力去完成自己的目标。
同时,身体健康也有助于提高生产力,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工作,更快地完成任务。
心态健康同样重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心态健康的人能够保持冷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陷入焦虑和绝望。
心态健康还能够增强我们的幸福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只有身体健康和心态健康二者兼备,我们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人生。
(二)创造富足在拥有健康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努力创造富足。富足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还包括精神财富的丰富。
物质财富可以为我们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选择,但它不能换取健康。
正如《怎样才能富足?》中提到,在理性层面,富足可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人们可能会追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等物质享受,但这些因金钱而产生富足的感觉是因为物质所承载的东西带来的不仅仅是舒适感还有成就感。
然而,还有一些金钱所买不到的东西,比如纯粹的爱情、一个人的智慧与阅历。
(三)内心愉悦当我们拥有健康和富足后,内心自然欢喜才是真正的愉悦。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到疲惫和压力,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让心情更愉悦。
可以通过深呼吸和冥想、运动、与朋友和家人交流、养成好习惯、放松娱乐等方式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充实。只有内心愉悦,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
(四)随心而行随心的前提是健康、富足和愉悦,且要有健康的心态。人能否随心所欲地活着?可以!但有条件。
所有的自由都是付出代价和高度自律后的结果。我们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就要付出努力去赚钱;我们想拥有美好的身材,就要坚持运动。
只有在满足了健康、富足和愉悦的条件后,我们才能真正地随心而行,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五)随性而活随性不是任性,是在各种条件成熟下按个性活出特色。随性更多的是跟着自己的本能走,满足人最初的需求,是真实的感受形成的行为,肯定是有一定自己的道德标准。
而任性是明知自己做的不对,还故意要那么做,同时还让别人不痛快。
真正随性的生活,从来都是建立在自律和充足的心灵资本上,也就是自由。当我们在健康、富足、愉悦和随心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随性而活,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三、修行之方法(一)参照标准佛文化的六项标准,即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为修行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布施,意味着将自己的财物、知识、时间等分享给需要的人,在给予中打破自我的执着和吝啬,体会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
持戒则是遵守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要求我们有难忍能忍的胸怀,面对不如意之事不抱怨、不愤怒,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
禅定能让我们安定身心,专注于内心的修炼。精进促使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般若即智慧,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出能看透世间虚幻的智慧,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修行。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磨练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境界,成就更好的自己。
(二)日常之选日常修行的方法有很多,如闭关、持午、四念处、参学等。闭关可以让我们远离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内心的修炼;持午即过午不食,有助于培养自律和克制欲望的能力;四念处是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通过对自身和世界的观察,领悟佛法的真谛;参学则是通过拜访名师、与他人交流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见识。
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水平。
(三)断舍离断舍离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断掉执念,就是要放下对过去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担忧,享受当下的过程。
舍弃浪费,合理节制自己的欲望,避免过度消费和浪费资源。远离比较,不要总是与他人比较,做好自己,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通过断舍离,我们可以简化生活,减少内心的负担,让自己更加轻松自在地面对生活。
四、修行之意义活着本身就是一场修行,这一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意义重大。修行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挑战自我,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正如修行的九大难关所示,无论是贫穷时的布施,还是富贵后的学道,亦或是遇到境界不起烦恼等,每一个难关都是对我们的考验。
这些挑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欲望,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修行还能让我们成就更好的自己。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自我提升,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和耐力。
同时,修行也能够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学会关爱和帮助他人,从而建立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广结善缘、为人谦虚低调、多为他人着想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能量。
这些修行方法不仅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还能够为我们带来好运和成功。
此外,修行还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懂得感恩。在经历了苦难和挫折之后,我们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同时,修行也能够让我们学会感恩,感谢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让我们的内心充满爱和温暖。
总之,活着即修行,修行无处不在。虽然修行的过程充满挑战,但它的意义重大,能够让我们成就更好的自己,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