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IPO之际:喜马拉雅的流量逆风局

花儿发展 2024-04-17 20:20:47

增收和盈利的两难

作者:张瀚文

编辑:松壑

时隔两年,刚实现艰难盈利的在线音频龙头开始了又一次的IPO尝试。

4月12日,喜马拉雅控股(下称“喜马拉雅”)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再度闯关港交所。

此前在2021年9月和2022年3月,喜马拉雅曾两度递表,但均已招股书失效告终。更早之前在2021年5月,喜马拉雅还曾递交赴美IPO申请,试图登陆纳斯达克,但最终于2021年9月撤回。

自成立以来,喜马拉雅共计完成12轮融资,在2021年4月完成E-4轮融资后,其投后估值高达43.33亿美元(约合314亿元)。

截至目前,兴旺投资为喜马拉雅最大外部机构股东,持股10.37%;挚信资本持股9.94%,为第二大外部股东;腾讯(0700.HK)持股5.53%;泛大西洋投资持股4.1%;普华资本持股4.04%;小米集团(1810.HK)持股3.38%;阅文集团(0772.HK)持股3.05%。

另有好未来、百度资本、索尼音乐娱乐和高盛等出现在喜马拉雅的外部股东名单中,阵容豪华。

此前,喜马拉雅申请上市时,讲的是“耳朵经济”高速增长的故事。

2018年至2021年,喜马拉雅营收从14.82亿元增至58.65亿元,三年间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58.18%。

但同时,高昂的内容采购和获客成本也使得喜马拉雅陷入了盈利难题。

2019年至2021年,喜马拉雅累计巨亏将近100亿,相当于亏没了76个“中国音频第一股”荔枝(SOUND.NASDAQ)。

从一级市场融来的弹药并非无限,于是在营收增长见顶的情况下,喜马拉雅大幅降本,最终交出了一份艰难扭亏的业绩表现。

这份业绩能否打动二级市场还是未知。

资本对行业龙头的期待并不止是通过成本收缩来盈利,喜马拉雅可能需要再讲出一个更性感的增长故事。

01

增长的流量困局

一个不太乐观的情况是,尽管贵为长音频龙头,喜马拉雅份额正在被背靠巨头的新玩家抢占,近年来陷入增长停滞困境。

2022年和2023年,喜马拉雅分别实现营收60.61亿元和61.63亿元,仅分别同比增长3.48%和1.7%,但要知道在2021年,喜马拉雅仍能达到40%以上的增速。

原因也并不复杂,除了“耳朵经济”变现难、存在增长天花板之外,作为独立音频平台的喜马拉雅获取流量本就比背靠巨头、自带流量的番茄音频(字节系)、懒人听书(腾讯系)要更难,毕竟在内容平台,流量越大,增收的概率相应也越大。

在音频行业相对更成熟的美国,情况也是如此。

亚马逊的Audible和苹果的Podcasts背后均有来自软件生态的充足流量供应,由此实现活跃用户的积累。

近年来,充分利用起自家流量优势的是字节跳动。

2020年,番茄小说和番茄音频高举“免费内容”的大旗分别杀入网文和音频市场,背靠字节跳动的流量池,不到三年时间番茄小说就实现了月活对阅文系全平台的反超,番茄音频也在不断侵入喜马拉雅等老玩家的腹地。

据灼识咨询,2021年喜马拉雅的市占率高达28%,而字节的市占率仅有4%。

但在2023年,喜马拉雅仍为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但市占率仅剩25%,排在第二的为字节跳动,市占率上升到13%,荔枝与腾讯音乐(TME.NASDAQ)并列第三,市占率约为8%;蜻蜓FM则以6%的份额排在第五。

市占率不升反降的原因或在于,喜马拉雅花钱也难买来更多的付费用户了。

2023年,喜马拉雅的订阅业务(包括会员订阅和付费内容点播)撑起了其营收的半壁江山,为其贡献31.89亿元,占比51.7%。

为了让更多用户付费,喜马拉雅同期销售费用也高达20.7亿元,销售费用率达到33.6%。

但月均活跃付费用户则仅有1550万,同比增长1.31%。相当于每让一名用户下单,喜马拉雅就要付出高达133.55元的获客成本。

愿意为喜马拉雅付费的用户比例也正在减少。2021年,喜马拉雅移动端平均月活用户付费率为12.9%,但2023年仅为11.9%。

作为对比,爱奇艺等长视频网站的月活用户付费率能达到20%以上。

从用户分布来看,由于喜马拉雅的应用场景多是用户手、眼被占用的情况,其来自物联网及其他三方平台(音响等IoT设备)收听音频内容的平均月活用户相比移动端用户要更多,2023年分别为1.33亿和1.7亿。

由此,喜马拉雅主要靠移动端创收的广告、直播业务的增长也陷入停滞。

2023年广告业务为其贡献营收14.23亿元,同比下滑3.13%占比23.1%;直播业务贡献营收11.34亿元,同比下滑1.86%,占比18.4%。

02

艰难扭亏背后

在营收增速陡降的情况下,在2022年首度实现盈利或是喜马拉雅再度向港股发起冲击的底气之一。

2022年,喜马拉雅成功扭转此前三年累计巨亏近百亿的局面,当年实现净利37亿元,并在2023年再度录得净利37.36亿元。

剔除可赎回、可转让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以及股份支付因素影响,喜马拉雅在2022年录得经调净亏损2.96亿元,在2023年实现经调净利2.24亿元。

喜马拉雅将2023年实现盈利归因于用户群体扩大,变现能力增强;优化成本结构提高毛利率;以及提高运营效率。

具体来看,喜马拉雅实现报表端的盈利主要得益于降本增效。

2023年,喜马拉雅包含员工福利的行政开支锐减至4.68亿元,而在2021年这一数字曾高达14.14亿元;销售费用则达到20.7亿元,相比2021年的26.3亿元也有相当的缩减。

一番腾挪下,喜马拉雅在2023年实现2.24亿元的经调净利润,经调净利率有3.64%。

喜马拉雅的内容主要分为PGC内容(有声书、郭德纲相声等)、PUGC内容(专业内容创作者,比如有声的紫襟等)以及UGC内容(普通用户创作者)。

其中PGC内容由喜马拉雅从阅文集团等版权方买断采购而来。

2023年,这部分内容的专辑数量仅有7.04万个,占比不足0.2%,但占到了喜马拉雅用户24.1%的总收听时长。

PUGC内容的专辑数量同样不多,仅占总专辑数量的0.26%,但占到喜马拉雅用户42.7%的总收听时长。

由此,PGC内容和PUGC内容合计能占到喜马拉雅用户近7成的收听时长。

这意味着,喜马拉雅采购PGC内容和与PUGC创作者收益分成几乎是必需的刚性支出。

2023年,喜马拉雅的收入分成成本和内容成本分别达到14.41亿元和4.93亿元,合计占营业总成本的七成。

通过AI降本是喜马拉雅在招股书中着重提及的方向,其声称AI自动内容过滤对平台的覆盖率已从2022年平均25.7%增至2023年的41.8%。

问题在于,员工人数相比2021年的4323人已经减半的喜马拉雅还留有多少优化的空间。

2020年1月18日,抢滩登陆纳斯达克的荔枝成就了“第一股”,总市值达5亿美元,一时风头无两,CEO喊出当年盈利的口号。

但如今,直到2022年才盈利的荔枝市值仅剩不到1800万美元,足足缩水了96%。

市场对同样存在盈利难题的喜马拉雅是否有不同看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