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亡了111年,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谁来发工资?他们是谁?

笑看人间事 2024-12-17 15:52:18

清朝都灭亡111年了,怎么还有人守着皇陵?靠谁发工资?

1912年清朝灭亡,溥仪退位,王朝走入历史。但你以为清朝的一切都随风而逝了?并没有。清朝的皇陵,像个落魄的贵族遗产,居然还有一批人一直守着。守陵人,这个在封建时代吃“皇粮”的职业,在清朝灭亡后也没消失,甚至在民国和新中国时期,依然有人继续干着这行,一守就是几代人。问题是,清朝早就没了皇帝,这些人为什么还守皇陵?靠什么生活?背后有几分传统,又有几分现实,无非是人性和历史的一场博弈。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皇族的优待条款从“吃皇粮”到“吃民国粮”

清朝虽然亡了,但溥仪退位时可不是净身出户。他和皇族谈好了“优待条件”,民国政府答应继续发钱养着皇室,包括守陵人这些“皇帝的员工”。这让守陵人吃了几年“民国粮”。不过,民国政府这笔账算得很清楚——清朝的金库早空了,自己又财政困难,钱发到一半就停了。没了工资,守陵人只好靠出租皇陵周边的土地来维持生计。这种好日子也没持续多久,1924年冯玉祥政变,连皇族的待遇都被取消了,守陵人更是彻底“下岗”。从那以后,他们就靠自己了。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倒闭,员工们却还赖在厂房里,先靠赔偿金过活,赔偿金没了就把厂房的设备租出去,最后连厂房都被国家收走了。守陵人只能靠种地、打工勉强维生。

2. “祖宗的脸面”守皇陵成了家族传统

这里就得说到中国人讲究的“祖宗脸面”了。守陵人不是普通农民,他们的祖上可是专门替皇帝看家的,身份地位都跟皇室绑在了一起。清朝灭亡后,原来的守陵村变成了一个个小社会,家族之间的认同感特别强。对这些人守皇陵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一种荣耀。他们的传统观念是“这是祖宗留下来的,不能丢。”就算没了工资,没了皇帝,他们也要守着这片地,觉得这是责任,也是身份的象征。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祖宗脸面”也带来了问题。因为他们长期扎根在陵区附近,跟外界接触少,很多人不懂种地,也不会经商,甚至连谋生的手艺都没有。这让他们在民国社会里更难立足。守陵人像是被历史遗忘的小群体,既守着传统,也被传统困住了。

3. 皇陵的吸引力宝藏还是负担?

皇陵本身是个“宝山”,但也是个烫手山芋。清朝皇帝陪葬的宝物,吸引了无数人惦记。从守陵人到民国时期的军阀,再到各路盗墓贼,皇陵成了“谁都想分一杯羹”的地方。守陵人有两种人一种是良心未泯,觉得自己祖先守了一辈子,这东西不能毁;另一种是生计无着,转身就监守自盗,为了换口饭吃,把祖宗的陪葬品挖出来卖了。

最著名的就是1928年,军阀孙殿英直接炸开了慈禧和乾隆的陵墓,盗走一堆财宝。守陵人根本没能力阻止,甚至有人暗中帮忙。这件事一出,皇陵的命运彻底改写。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皇陵才重新得到保护,守陵人也变成了国家雇员,成了“文物管理者”。可以说,皇陵从封建遗产变成了“文物”,守陵人也从“皇帝的仆人”变成了现代文保工作者。

守陵人从“吃皇粮”到“吃自己”,再到现代的“护陵人”,他们的身份一直在变,但对皇陵的感情没变。从传统到现实,他们的故事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个王朝的崩塌,如何影响了普通人的命运;一座皇陵,如何从权力象征变成了文化遗产。皇陵依旧在那里,而那些守陵人的后代,也在新的时代里,守护着过去的记忆。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