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深化ESG实践发挥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特色优势

chinamoney 2024-03-06 12:53:57

作者

李俊杰,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陆晨希、王然、温梦瑶,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绿色金融研究小组

内容提要

绿色金融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绿色金融研究小组(以下简称“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持续跟踪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情况。本刊与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策划了银行间市场机构ESG实践案例系列。本文以国泰君安公司为例,阐述证券公司推进银行间市场践行ESG理念的可行路径,并对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ESG工作质效和完善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发展做出展望。

2004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邀请全球50家主要金融机构的CEO,讨论如何将环境(E)、社会(S)和公司治理(G)这三个环节与资本市场结合在一起。一年后,报告《Who cares Wins》诞生,这份报告通过案例说明了整合ESG要素的企业会有更加出色的财务表现。从ESG诞生的背景来看,ESG是衡量金融机构负责任投资的指标体系,通过传导效应,ESG理念已经为实体企业所接纳,并且将其应用于自身业务推进与价值塑造中。

证券公司是银行间市场重要的参与机构,其业务和融资活动受到ESG因素的广泛影响。一方面,ESG已成为公司治理和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证券公司作为引导资金和资产的重要桥梁,应引导投资方加强负责任投资理念与实际行动、引导资产方提升ESG表现,最终促进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国泰君安证券全力践行ESG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发挥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特色优势

国泰君安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战略部署,长期高度重视履行社会责任,于2021年5月制定发布《国泰君安践行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行动方案》,于2023年5月升级制定《国泰君安全面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级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银行间市场绿色融资服务力度

国泰君安业务覆盖低碳环保、新能源产业,涵盖生态环保、环境治理、风力发电、氢燃料电池等重要产业领域,助力产业技术升级、区域经济绿色转型。2019年以来国泰君安累计完成境内外绿色股债融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债权融资方面,国泰君安重视包含碳中和债、蓝色债券在内的绿色债券发行承销,牵头承销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为300亿元,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绿色产业项目。获得银行间市场首批证券公司A类主承销商资质后,2021年9月,国泰君安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全国首单具有国际评级的个人汽车抵押贷款绿色资产支持证券。股权融资方面,2023年上半年,国泰君安助力多利科技、瀚川智能等新能源企业完成股权融资。

(二)积极开展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产品业务创新

国泰君安将绿色发展理念有机融入银行间市场金融产品业务创新。2023年9月,国泰君安与中金公司达成银行间市场首单挂钩绿色资产支持票据的多名信用违约互换(CDS)业务,丰富了银行间绿色信用衍生品产品种类和保护标的类型。推动编制“上海清算所-国泰君安-华安基金低碳高等级信用债指数”,完成挂钩该指数的收益互换交易。积极发行绿色ABS产品,涉及新能源电站、新能源汽车贷款、绿色建筑、绿色基础设施等多层次基础资产。此外,国泰君安积极设立发行代销ESG主题基金产品,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累计创设ESG公募基金10支;引入代销ESG基金203支、实现市场新发ESG基金全覆盖。

(三)大力拓展绿色投资业务

国泰君安持续关注并主动投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以及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等领域,加强与优秀GP(普通合伙人)和产业龙头的互动合作,建立绿色产业项目储备库,与深圳市政府联合设立“深圳市绿色低碳气候投资基金”。为进一步提升ESG投资能力,国泰君安依托金融科技创新能力,自主研发上线了覆盖境内1.4万家市场主体的ESG评价系统,实现了ESG特征识别、评估、监控、预警的可视化呈现,并建立了债券ESG投研体系,将ESG理念融入债券投资制度建设、标的筛选、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各项环节。

(四)创新碳金融业务

2014年初,国泰君安于行业内率先成立场外碳金融业务团队,2015年首批获得证监会碳交易牌照授权,从试点以来持续开展碳金融业务,也是首家加入国际排放贸易协会(IETA)的中国境内公司,为境内外客户提供行业领先的碳金融服务,例如与头部农牧企业达成VCS(核证碳标准)项目的开发交易协议,合计每年约300万吨。截至2023年9月底,历史累计碳交易规模达7000万吨。在全国碳市场潜在扩容预期下,公司协办首届全国碳市场模拟交易大赛。为进一步丰富碳金融服务工具,在新加坡交易所发布“国泰君安海外碳期货连续指数及低波指数”。在碳普惠方面,公司早在2018年为共享单车行业实现首笔碳交易,交易金额超百万元;通过注销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和VCUs(核证碳减排量)助力杭州亚运会实现碳中和。

(五)提高绿色跨境服务能力

国泰君安已具备国内、国际碳市场的交易条件,与中广核全资子公司中广核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Verra(全球最大自愿碳抵消登记机构)主管的核证碳标准(VCS)下完成首单减排量的交易。在跨境投融资方面,助力“中国氢能A+H第一股”亿华通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助力深圳市政府、广东省政府在香港、澳门分别发行50亿元、2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其中含31亿元绿色债券和20亿元社会责任债券。

(六)开展绿色低碳运营

国泰君安深入实施绿色办公、采购、出行等措施,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2022年,公司人均碳排放、人均耗电量和人均耗水量分别较2021年下降7.1%、1.3%和15.8%,数字化办公节约纸张约1000万张。公司通过举办多场主题论坛等形式,积极向社会普及推广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二、证券行业如何提升ESG工作质效

(一)加强ESG数据能力建设

数据是ESG评价基础,是估值基础,是防范漂绿的前提。目前各数据服务商的指标、数据来源、数据质量参差不齐,这对数据使用者提出了挑战,需要使用者具有较强的数据整合、分析能力,这样才可以为投融资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因此,亟需国家层面形成统一的ESG数据标准,打通国家各部委、央地各级政府之间的数据连接,建设国家级权威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包含证券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等可以按照不同安全等级和权限使用该数据库。

(二)加强ESG评价体系与风险管控体系建设

目前已有众多金融机构建立ESG评价体系,但是由于证券行业作为中介机构,具有不同客户类型与复杂的业务与产品类型,需要建立自用的ESG评价体系,并且随业务与产品的变化做一定调整。在业务开展的同时,风险也会相伴而生,而ESG既是判断风险的依据,也是形成风险的原因,所以也需要加强ESG相关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三)重视高碳排行业企业转型

八大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合计约占全国碳排放的80%,金融机构应该在促进主要的高碳排行业减排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加强转型金融业务的开发,如帮助企业发行转型金融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并协助发行主体完成转型设定目标与信息披露。另一方面,加强转型金融研究,降低“假转型”风险。为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国家层面出台权威的转型金融标准,为金融机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四)重视S(社会)和G(治理)的研究与业务实践

纵观ESG的三个要素,E所占比重较大且受关注程度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S和G的重要性就相对更低,主要原因是全球或者全国范围对S和G应涉及哪些指标,如何评价(即何为好何为不好)并没有定论。因此,需要从学理层面、政策标准层面加强S和G的指标与标准研究,证券行业也可以发挥公司研究、行业研究优势,从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角度出发,促进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S和G的指标和评价标准。

三、发展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特色优势有关建议

目前,证券公司已经成为银行间市场重要参与者之一。截至2023年末,银行间本币市场成员中证券公司数量超过200家(包括境内外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超过10000支。证券公司广泛参与了银行间市场绿色债券发行和交易、绿色金融产品发行和指数编制、绿色金融衍生品创新,满足了实体经济在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等方面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作为我国金融市场重要基础设施,一直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部署,加快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一方面,积极引导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增强ESG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公司治理和业务发展领域深化ESG实践,另一方面,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完善绿色金融发展制度框架,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特色化的金融供给。本文就发展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特色优势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

可持续信息披露是有效降低绿色金融供需双方环境信息不对称、降低“洗绿”等风险的重要机制。面向银行间发债企业建立更为详尽的可持续披露标准,有助于推进一致、可比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有助于防范金融市场“洗绿”“漂绿”风险,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企业披露可持续性信息的信任和信心,为投资决策提供信息,有助于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境内ESG债券投资。

(二)建设高效绿色交易和信息基础设施

可在银行间市场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建立综合化的绿色交易和信息管理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有效提升绿色信息监管能力。实现发布、监管、查询等线上绿色信息披露的服务,让企业有“途径”披露信息,让管理部门有“渠道”监管信息,让公众有“地方”查询信息。

(三)完善银行间市场绿色激励约束机制

在充分信息披露和高效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可以银行间市场绿色投融资、绿色信贷、机构绿色转型等数据和信息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监管、考核、评价机制,规范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管理气候风险的能力。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