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与日落的意义,在于我们对其的联想与捕捉

分秒看综合 2024-12-29 01:52:15

第一次接触余华,是偶然间翻开了他那本令人心灵震颤的《活着》。当我缓缓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内心就如同置身于狂风巨浪之中,久久无法恢复平静。那种感觉,仿佛有一只无形且充满力量的大手,紧紧地揪住了我的心脏,让我的情绪始终被困在一个难以挣脱的牢笼里。书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饱含着深深的苦痛与无奈。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却仿佛拥有着一种神秘而强大的魔力,能够穿透纸张,直击读者的灵魂深处,让我生平第一次如此深切地感受到,原来文字竟能蕴含如此震撼人心的痛感。

在那之后,怀着对余华作品的好奇与期待,我又陆陆续续地沉浸在了他的《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我们生活在巨大差距里》《现实一种》以及《第七天》等一系列作品之中。记得当时,在试图形容余华的文字风格时,我满心困惑,觉得那是一种极为矛盾的存在。他的文字既冷静得如同一位旁观者,以一种近乎冷漠的笔触描绘着世间的悲欢离合;又锐利得好似一把锋芒毕露的宝剑,毫不留情地刺破生活的表象,直抵人心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他总是能够以看似平平淡淡的描述,却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剑,直直地戳中人心最隐秘的痛点。这种文字的力量,并非那种如火山喷发般轰轰烈烈的冲击,而是如同寂静深夜中的一声惊雷,在人们毫无防备之时骤然炸响;又恰似在细微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突然闪现的真情实感,让人猝不及防,却又深深触动。

后来,出于对余华个人的进一步探索,我开始观看他的访谈,仔细浏览他的纪录片。在这过程中,我总能发现他提及莫言,还有史铁生以及那本《我与地坛》里名为《秋天的怀念》的节选片段。每当此时,周围的人们都会纷纷感慨,声称这是上学时候曾经学过的一篇文章。然而,回想当时年少懵懂、天真无知的我们,虽然坐在教室里诵读着这些文字,却根本无法真正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与人生哲理。如今,时光匆匆流逝,时过境迁,当大家再次回忆起这篇文章时,无不感慨岁月的变迁和人生的起伏,心中涌起万千思绪。而我,却绞尽脑汁也无法在记忆的深处搜寻到自己曾经学习过这篇文章的痕迹。归根结底,大概是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太过浮躁,没有用心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没有真正领悟到文学所散发的迷人魅力。

多年以后,备受瞩目的《我在岛屿读书》已经播到第三季了。当最初听闻有余华参与其中时,我的内心瞬间被喜悦所填满。在深入了解到这是一档极具文学内涵和深度的节目后,我对它的喜爱更是如同燃烧的火焰,愈发旺盛且不可遏制。在有一期节目中,他们来到了美丽的海边拍照,就在这看似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人不经意间提到了轮椅。那一刻,余华脸上原本的笑容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落寞神情。他喃喃自语道:“铁生不在了。”那一瞬间,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我强烈地感受到他对史铁生那如江水滔滔般深沉而无尽的思念。他并非只是偶尔在某个瞬间想起,而是将这份怀念深深地刻在了心底,经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我常常看到他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提起史铁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他们一起去踢球,让史铁生当守门员的欢乐趣事,还有他和莫言、刘震云齐心协力抬着史铁生上火车的温馨场景。

突然之间,“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这句话浮现在我的脑海,让我不禁思绪万千。我被他们之间那份真挚深厚、坚如磐石的友谊深深感动。为何会突然想到这些呢?只因为最近在潜心阅读莫言的散文集《不被大风吹倒》时,惊喜地发现其中也提到了铁生和余华。他们之间那份纯粹而动人的情谊,实在令人羡慕不已。怪不得史铁生曾经感慨道:“21 岁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友谊。”他们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友谊并非仅仅局限于朝夕相处、吃喝玩乐,而是能够跨越生死的界限,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永不褪色,始终散发着温暖人心的光芒,成为永恒的力量源泉,支撑着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