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成为周总理义子,14岁时还被毛主席称赞,后为祖国做出贡献

悠悠聊历史故事 2024-11-23 12:12:37

《李鹏:成为周总理义子,14岁时还被毛主席称赞,后为祖国做出贡献》

1940年的四川,一个驼着背的少年正在保育院的图书室里安静地读书。这时,一位风尘仆仆的中年人走了进来,和蔼地拍了拍少年的肩膀:"男子汉生于天地之间,就应该挺起胸膛来!"这位长者,正是周恩来同志。而这个少年,是革命烈士李硕勋的遗孤——李鹏。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相遇,竟成就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父子情缘。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14岁的少年在延安时,还与毛主席谈古论今,令毛主席赞叹不已。究竟是什么样的机缘,让这个失去父亲的少年,能够得到两位伟人如此青睐?他又是如何在成长路上,践行着对革命先辈的承诺?

一、烈士遗孤:父亲李硕勋的革命情怀与牺牲

1928年的成都,一位身着长衫的年轻人正匆匆走在春熙路上。他就是李硕勋,那时他刚从四川大学毕业不久,正在成都各地奔走联络进步青年。这一年,他在成都的一次秘密会议上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同志。

那是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周恩来的影响下,李硕勋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这位年轻的知识分子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9年春,李硕勋受党组织指派,来到了海南岛。在这片椰风海韵的土地上,他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开展地下工作。白天,他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夜晚,他却化身为革命火种的播撒者,在琼崖大地上奔走呼号。

就在这期间,李硕勋与同为教师的赵君陶相识相恋。1928年,两人喜结连理。次年,他们的长子李鹏降生,为这个革命家庭带来了些许温馨与欢乐。

然而,革命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931年春天,海南岛的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一天深夜,李硕勋正在家中整理文件,突然听到了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一位同志来报信,说有叛徒已经向敌人告密。

李硕勋立即销毁文件,匆忙与妻儿道别。可惜,还是晚了一步。当天凌晨,他在海口某个码头准备转移时被捕。在狱中,敌人用尽酷刑,妄图从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口中得到党组织的情报。但李硕勋始终坚贞不屈,宁死不屈。

1931年4月,李硕勋英勇就义,年仅28岁。就义前,他给妻子写了最后一封信,嘱咐她好好抚养年幼的李鹏,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接过父辈的革命火炬,为人民服务。

当时的李鹏才三岁,对发生的这一切懵懂无知。赵君陶强忍悲痛,既要瞒着幼小的儿子,又要想办法糊口。更让她担心的是,她已经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几个月后,李鹏的妹妹李琼出生了。

此后的日子,赵君陶带着一双儿女,在亲戚的帮助下,四处奔波逃难。从海南到广州,又从广州到武汉,最后辗转到了四川。一路上,这个坚强的女人含着泪,靠着缝缝补补、做些小买卖养活孩子。

1936年冬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赵君陶得知四川有个保育院,专门收留革命烈士的遗孤。这个消息,让这个饱经沧桑的母亲看到了希望。第二年春天,她带着李鹏和李琼来到了保育院。从此,李家母子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二、四川保育院:命运转折点

1937年的四川,战火纷飞。为了解决革命烈士遗孤的生活问题,一座别具意义的建筑在重庆郊外拔地而起——这就是四川保育院。保育院的创办人是宋美龄和邓颖超,两位出身不同却为同一目标携手合作的女性。

保育院坐落在重庆北碚,三层楼高的红砖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院内设有教室、图书室、食堂和宿舍。最特别的是,这里还建有一个小型工厂,专门让大一点的孩子们学习劳动技能。

1937年春天,赵君陶带着李鹏和李琼来到保育院报到。当时的保育院已经收留了几十名革命烈士的子女。邓颖超亲自接待了这对母子,详细询问了他们的情况。得知李鹏是李硕勋的儿子后,邓颖超立即表示要特别关照这对姐弟。

保育院的生活井然有序。每天清晨5点半,院内的钟声准时响起。孩子们起床后要先参加早操,然后打扫卫生、吃早饭。上午是文化课学习,下午则是劳动课或者其他兴趣活动。

在这里,李鹏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学习能力。他不仅课业优秀,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每到周末,图书室总能看到他专注读书的身影。邓颖超常说:"这孩子,像极了他父亲年轻时的样子。"

1939年秋天,一场特殊的活动在保育院举行。宋美龄带着几位美国记者来访,想要了解这些革命烈士遗孤的生活情况。当时只有11岁的李鹏被选为学生代表,用流利的英语向外宾介绍保育院的情况。这一幕,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到惊讶。

保育院不仅注重孩子们的学习,还特别重视革命传统教育。每个月都会请老革命来讲述革命故事,让孩子们了解父辈的丰功伟绩。李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了解了父亲的革命事迹。

1940年春天,一位特殊的客人来到了保育院——这就是周恩来同志。他专程来看望这些革命后代,并且详细询问了每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就是在这次访问中,发生了那个改变李鹏一生的相遇。

当时的李鹏正在图书室里看书,由于长时间低头读书,不知不觉就驼起了背。周恩来看到后,走上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那句让李鹏终生难忘的话:"男子汉生于天地之间,就应该挺起胸膛来!"

这次相遇后,周恩来经常抽空来看望李鹏。每次见到李鹏,他都会关切地问:"你的背挺直了吗?"渐渐地,这句问候成了他们之间的一个特殊约定。

而保育院的日子,也在这样的关怀中一天天过去。直到1941年秋天,一个重要的消息传来:李鹏即将前往延安学习。临行前,邓颖超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个小皮箱,装满了学习用品和换洗衣物。就这样,怀着对革命圣地的向往,李鹏踏上了通往延安的路途......

三、求学路上的特殊际遇

在保育院的岁月里,李鹏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尤其是电力工程。这种兴趣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1939年夏天,保育院的电路出现故障,整个院子陷入黑暗。当时11岁的李鹏跟着维修工人后面,认真观察他们是如何修理电路的。

这件事情很快传到了周恩来耳中。一个月后,周恩来专门带来了一本《电工基础知识》送给李鹏。在书的扉页上,周恩来写下了"知识就是力量"六个字。从此,这本书成了李鹏最珍贵的学习材料之一。

1940年春天,重庆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电力建设。周恩来得知这个消息后,特意安排李鹏到重庆电厂参观学习。在那里,李鹏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真正的发电机组。电厂的工程师们被这个对电力知识充满求知欲的少年深深打动,主动教他识别各种电力设备。

这次参观经历让李鹏对电力工程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回到保育院后,他开始自学物理和数学,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邓颖超看到他如此用功,特意从重庆城里给他买来了更多的专业书籍。

1941年,一个重要的机会摆在了李鹏面前。重庆电力公司正在招收实习生,周恩来建议他去试试。虽然年龄不够,但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李鹏成功获得了这个难得的实习机会。

在重庆电力公司,李鹏跟随着老师傅们学习实际操作。从最基础的线路铺设到变压器的维护,他都认真钻研。工程师们都说:"这孩子年纪不大,可做事特别仔细。"

实习期间,一件事情让所有人都记忆犹新。当时重庆遭遇日机轰炸,电力设施受损严重。在一次抢修工作中,李鹏主动请缨,跟随抢修队爬上电线杆,协助更换被炸断的电缆。这一幕,被当时的《重庆日报》报道了出来。

1942年初,周恩来向李鹏提出了一个建议:去莫斯科水电学院深造。苏联当时在水力发电领域技术领先,能够学到最先进的知识。这个建议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

为了准备出国学习,李鹏开始加强俄语学习。每天清晨,他都要提前一个小时起床背单词。邓颖超见状,特意从重庆请来了一位俄语教师,每周给他补课两次。

在等待出国机会的这段时间里,李鹏继续在重庆电力公司实习。他把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常常带着专业书籍去工地,一有空就翻看几页。老师傅们都说:"这孩子,准能成大器!"

1943年秋天,莫斯科水电学院的入学通知终于到来。临行前,周恩来特意叮嘱他:"学成归来,要为祖国的电力事业贡献力量。"就这样,带着对电力工程的满腔热忱,李鹏踏上了远赴莫斯科的求学之路。而这时的他还不知道,在延安,还有一次更重要的际遇在等着他......

四、延安岁月:与伟人的难忘对话

在动身前往莫斯科之前,李鹏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去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1942年深秋,李鹏抵达了这片黄土地。延安,这个革命圣地,给年轻的李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达延安的第一天,李鹏就被安排住进了窑洞。说是窑洞,其实就是一个在黄土高坡上挖出的洞室,门上挂着厚厚的棉布帘子。但正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却孕育着改变中国命运的宏伟蓝图。

一天傍晚,李鹏正在窑洞里读书,突然有人掀开门帘走了进来。抬头一看,竟然是毛主席!原来,毛主席听说李硕勋的儿子来到延安,特意来看望这个革命烈士的后代。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毛主席并没有说什么革命工作,而是随口问道:"小李,你在看什么书啊?"李鹏回答说在看《三国演义》。毛主席立即来了兴趣,在窑洞里的小板凳上坐了下来。

"那你觉得三国里面哪个人物最有意思?"毛主席问道。

"我最佩服的是曹操。"李鹏的回答让毛主席颇感意外。要知道,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曹操往往被视为奸雄。

"为什么?"毛主席追问道。

李鹏娓娓道来:"曹操虽然出身不显,但他有识人之能。比如他重用荀彧、程昱这样的人才,又能容纳像许褚、典韦这样的武将。他善于团结各方力量,这一点很值得学习。"

这番见解引起了毛主席的兴趣。接下来,两人就曹操的用人之道展开了热烈讨论。毛主席谈到了曹操的"唯才是举",李鹏则说起了曹操的"治世之能臣"。整个谈话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

临走时,毛主席拍了拍李鹏的肩膀说:"不错,是个可造之才!"这句话很快在延安传开了。

在延安期间,李鹏还参加了著名的整风运动。他积极参与学习讨论,并在一次大会上作了发言。会后,毛主席特意把他叫到身边,说:"你的发言很好,说明你确实懂得了实事求是的道理。"

除了学习之外,李鹏还参加了延安的劳动。他和其他同志一起,在山坡上开垦梯田,种植粮食和蔬菜。艰苦的生活非但没有让他退缩,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就在延安学习即将结束时,一个特殊的任务交到了李鹏手中。延安有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需要检修,但当时的技术人员有限。李鹏主动请缨,带领几名工人连续工作三天三夜,终于让发电站恢复了正常运转。

这件事情再次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许。在一次会议上,毛主席提到:"要培养像小李这样的年轻人,他们不但有革命精神,还有专业本领。"

1943年冬天,李鹏结束了在延安的学习。临行前,毛主席和周恩来都来为他送行。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好好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将来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带着这份嘱托,李鹏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征程......

五、为国奉献:践行革命精神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的电力建设百废待兴。从苏联学成归来的李鹏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参与东北电力系统的恢复重建工作。当时的东北地区是全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但由于战争破坏,许多发电设备都处于瘫痪状态。

1950年初的一天,李鹏带着几名技术人员来到了抚顺发电厂。眼前的景象让人揪心:设备锈迹斑斑,电线被炸得七零八落。但他立即组织人员开展工作,从最基础的线路修复做起。在他的带领下,技术人员们加班加点,终于在三个月内让这座老厂重新焕发生机。

周恩来得知这个消息后,专门给李鹏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现在做的工作,正是实现你父亲遗愿的最好方式。"这封信,李鹏一直保存着。

1954年,国家开始规划长江三峡工程。作为具有丰富水电经验的专家,李鹏被调到了三峡工程筹备组。在一次筹备会议上,他提出了"分期建设、分期蓄水"的创新方案,这个建议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1956年春天,周恩来专门到三峡工程现场视察。看到李鹏在工地上忙碌的身影,周恩来笑着说:"你现在的背挺直了,工作也站得稳了。"这句话让在场的人都感到温暖。

1964年,邓颖超病重住院。李鹏放下手中的工作,立即赶到医院。当时已经说不出话的邓颖超,用微弱的声音叫了一声"李鹏"。这是她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在追悼会上,李鹏说:"邓妈妈不仅是我的养母,更是革命的楷模。"

1976年,是个让人难忘的一年。年初,周恩来同志离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李鹏带着全家冒着风险,到天安门广场献花。他将一束白菊放在纪念碑前,默默向自己的养父致敬。同年,唐山发生大地震,李鹏立即赶赴灾区,组织电力系统的抢修工作。

此后的岁月里,李鹏始终坚守在电力建设第一线。无论是三门峡水电站的建设,还是全国电网的统一规划,处处都有他的贡献。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让更多的家庭用上电,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感召下,李鹏更加投入到电力事业的改革中。他推动了电力体制改革,建立了现代化的电力调度系统。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的电力工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2019年7月22日,李鹏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他的一生,始终践行着父辈的革命精神,为中国的电力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从那个在保育院读书的少年,到为国家电力建设鞠躬尽瘁的功臣,李鹏的人生轨迹,印证了毛主席当年的慧眼:这确实是位"可造之才"。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