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拒绝指挥中原大军并非李宗仁阻挠,而是没时间重新部署兵力

康安说历史 2023-03-04 23:15:00

图片来自网络

当下有一种言论,说是在淮海战役期间,蒋氏有意委派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徐州两个“剿总”的全部军力,可却遭到白崇禧的拒绝。

对此,蒋氏认为,这全部都是李宗仁在暗中阻挠所致。因为当时美方已经在酝酿着要“换马”,把李宗仁推到前台接替自己。

而李宗仁要接替自己的障碍是自己手中还有着集结在徐州的几十万大军。如果这几十万大军被消灭,即使蒋氏不想下台,他在台上也待不住。

白崇禧本已答应,可见了李宗仁一面后,连夜就跑了,仅留了一封书信表示拒绝。

鉴于此,蒋氏深恨李宗仁,认为白崇禧的突然变卦都是李宗仁在暗中阻扰所致,故而派沈醉刺杀李宗仁。

这个观点虽然很盛行,可却不是事实。如果李宗仁和白崇禧真的为了让新桂系能够上位,就故意断送了在徐蚌战场的几十万大军,那李宗仁和白崇禧的道德和操守恐怕还不如蒋氏。

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947年8月24日,魏德迈在南京发表了一份声明,让蒋氏大感不快。

在这份声明中,魏德迈丝毫没有给蒋氏留面子,而是直言不讳地提到,中国的复兴,有待于令人振奋的领导。

当然,这个“令人振奋的领导”绝非蒋氏。

而且,在1947年9月8日,司徒雷登向马歇尔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了蒋氏已经日趋式微,而李宗仁则资望日高的观点。

司徒雷登的报告加上魏德迈的声明,其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就是想用李宗仁来接替蒋氏。

李宗仁受此鼓舞,特意致信白崇禧表达了想要参选“副总统”的愿望。

可白崇禧却大不以为然。

这其中的原因有二:

其一、按照当时的制度,这个“副总统”就是个摆设,毫无权力。与其去争这个有名无实的职位,还不如去争一下有职有权的监察院院长。

其二、如果李宗仁没有当选也就罢了,如果李宗仁当选,蒋氏一定会拿自己出气,自己的地位就将不保。

可李宗仁却铁了心,坚持要去参选。白崇禧虽然百般不愿,但囿于团体的利益,也只能支持。

果然,在李宗仁当选后不久,白崇禧就被蒋氏派到华中去当“剿总”总司令去了。

图片来自网络

白崇禧当时的职务是“国防部长”,派到华中当“剿总”总司令属于降级使用。这对于一贯拔尖要强的白崇禧来说,是一种羞辱。

可出人意料的是,白崇禧并未表现出不满,反而主动提出建议:

其一、华中“剿总”的成立,应以保卫南京为基本任务。为达成此目的,先要确立的是“守江必守淮”的战略方针。

其二、中原大军一定要统一指挥,不能分割使用。

其三、华中“剿总”设在蚌埠,背后依托南京,在徐蚌之间的江淮山岳地带,运用攻势防御,坚持长期作战。

可还没等白崇禧阐述完自己的观点,蒋氏就打断了他的话。

蒋氏的观点是,白崇禧可以去当这个华中“剿总”的总司令,但是中原地区的兵力一定要分开使用。

具体部署是,中原地区的大军一分为二,白崇禧的华中“剿总”设在汉口,另一部设在徐州,由刘峙指挥。蒋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两个战区并肩作战,守护相望。

可白崇禧一听,就知道蒋氏安得什么心,还不是不信任自己?如果仅是不信任自己也就罢了,可蒋氏这么排兵布阵,是取败之道。

因此,白崇禧一改之前自己“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口吻,对蒋氏说道,中原大军分割使用,将来必败无疑。此一问题关系重大,容后考虑一下再说。

见白崇禧突然变卦,蒋氏派出多人促驾,可均无果而返。张群建议,派黄绍竑去做白崇禧的工作肯定有成果。

其实,白崇禧之所以突然变卦固然有蒋氏把中原大军分割使用的成分在内,但“以退为进”,想要借此来要挟蒋氏把在中原的大军交由自己统一指挥才是他的真实目的。

因而,在黄绍竑的一番劝说下,白崇禧也意识到,目前中原战局还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蒋氏还能坚持。如果自己迟迟不到汉口主持,蒋氏很有可能借机把桂军的几个军派到徐蚌战场上。到那时,可就玩脱了。

因此,白崇禧就“顺坡下驴”,给了黄绍竑的面子,答应赶赴汉口主持华中“剿总”。

1948年6月28日,白崇禧到汉口就职。可让他没想到的是,7月2日,中野就发起了襄樊战役,打了白崇禧一个冷不防。

7月16日,襄樊被中野攻克。

本来,白崇禧给康泽的命令是,主力固守襄阳西南的真武山。

真武山距离襄阳仅有1公里,山上的炮兵阵地利用距离短的优势在襄阳之间可以形成一个交叉火力带。只要真武山不失守,襄阳就可以固守。

可在7月13日,康泽接到了蒋氏的命令,要其放弃南山,固守城垣。正是这一道命令,让负责攻城的中野抓住了战机,一举攻克襄阳。

这次战役的的失利让白崇禧更加觉得,如果不解决蒋氏临战越级指挥的问题,这个仗简直没法打。

1948年7月31日,白崇禧奉命来到南京参加军事会议。

图片来自网络

在此次会议上,白崇禧提出了6点建议:

其一、在尚未发生大战的后方各省取消绥靖区,把绥靖区的部队整编起来作为机动部队使用。

同时,让各省的省长兼任保安司令,让地方上的粮食和人口掌握在行政体系手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作战时足兵足粮。

其二、改变战术,由过去的仅看重“点”和“线”变为重视“面”。

抗战胜利后,为了迅速接收,不得不把“点”和“线”的作用看的重要。可在接收结束后,就应以“点”和“线”为依托,逐渐向“面”扩展。

当年在抗战时,日军占据“点”和“线”,中国部队则占据“面”,并由此保存了实力,打败了日军。可在内战中,怎么却走上了日军的老路了呢?

因此,白崇禧建议,这个要改。

其三、在沈阳、北平、西安、武汉和南京建立5个战略要点。在这5个战略要点周边建立能够起落大型运输机的空军基地。

同时,在这5个要点分别部署两个整编师或军。一旦这5个要点示警,则可以利用空军把部队快速运到作战区域。

如此一来,一个整编师或军就能当几个军来使用。

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由于增援部队采用了空运,对手那令人畏惧的“围点打援”战术将失去了发挥的余地。

其四,现代化战争讲究的就是火力压倒火力,速度致胜速度。可内战爆发以来,蒋军的火力虽然占据上风,但由于装备笨重,在行动速度上远逊于对手。

虽然之前曾经有过快速纵队这种编制,可快速纵队严重依赖于公路和铁路,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力度严重不足。

因而,白崇禧建议,组建10个骑兵师作为快速机动部队,以此来制约对手的行动速度。

其五、统帅部要尊重各级指挥系统的权力,下级不得越级报告,上级不得越级指挥。

其六、提高下级军官和士兵待遇

蒋氏虽然对白崇禧的六个建议连声叫好,在有些地方也进行了调整,可在越级指挥这个问题上依然如故。

图片来自网络

1948年10月15日,锦州被东野攻克。这就相当于关上了东北的大门,让卫立煌集团成为了瓮中之鳖。

鉴于此,何应钦召集各路大员,研究中原作战的计划。

经过反复讨论,众人一致认为,为今之计,只能由白崇禧出面来统一指挥华中、徐州这两个“剿总”的全部兵力。

鉴于之前为此事白崇禧和蒋氏曾经闹出过不快,何应钦先找到到了白崇禧,表达了要白崇禧统一指挥的意愿。白崇禧表示同意。

得到白崇禧的肯定答复后,何应钦立即派郭汝瑰赶赴北平向蒋氏汇报。

郭汝瑰说,要白崇禧统一指挥是暂时的,待到会战结束,两个“剿总”还是要分开负责。

而蒋氏听后却连连摇头,就叫他统一指挥下去好了。

1948年10月31日,白崇禧在南京参加了由郭汝瑰主持的对中原作战计划的报告会后,却一改前态,表示不准备统一指挥中原大军了。

原来,在郭汝瑰的计划中,徐州“剿总”的几支精锐部队都一字形的摊在陇海铁路上,在津浦线南段的纵深配置配置不够。

按照这种部署,一旦要放弃徐州,几十万大军要想从容地撤退到淮南,是相当不容易的。

如果马上调整作战部署呢?理论上可行,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华野已经开动作。如果临战变阵,更是兵家大忌。

在这种局势下,白崇禧不得不为自己考虑,一旦自己没有把部队撤淮南,就将成为蒋氏的替罪羊。

白崇禧的突然变卦让蒋氏怒火中烧,他认为这一切都是李宗仁在暗中捣鬼,因此派出了沈醉,要刺杀李宗仁。

可还没等沈醉动手,1948年11月7日,在淮海战役打响的第2天,蒋氏又吃了当头一棒,被他寄予厚望的美纽约州州长杜威落选了,早就对他不满的杜鲁门当选。

如果说,杜威当选,蒋氏除掉李宗仁有利。可杜鲁门当选,蒋氏下台的时间已经临近,留着李宗仁,把他推到前台,会让自己有时间在江南整军备战。故而,李宗仁才得以逃过一劫。

客观地说,白崇禧放弃统一指挥中原大军主要的原因既非要故意舍弃这支大军来给李宗仁营造一个上位的机会,亦非李宗仁暗中的阻扰,而是他看到了当时的徐蚌战场已经露出了败相,换了谁去也白搭。

因此,在蒋氏严令他派兵支援徐蚌战场的时候,白崇禧先是阻止张轸所部、后又阻止宋希濂所部,仅派去了一个黄维,以至于蒋氏和白崇禧二人终于撕破了几十年都没有撕破的面皮大吵了一次。

二人的关系从此决裂。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