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记者的天赋

思聪谈社会 2024-07-22 00:19:18

老詹小注:

经济日报工作期间,我和驻地记者关系不错。

每到外地出差,他们总是热情接待,照顾周到。

啥原因呢?除了对上面来人的客气外,还有两条,

一是,我这人比较忠厚,待人随和,虽是社领导,却没有架子,

所以,记者们愿意同我交往。

二是,我还比较勤奋,每到一地,总要找个由头,写篇稿子。

而且,不写则已,一写就喜欢弄成可以上头版头条的大稿子。

驻地记者同我一起,商量题目,做案头准备,然后,一起采访,一起调研……

整个采写过程,对他们可能也会有些帮助。

待到稿子写出来,肯定是大家一起署名。

这样,驻地记者每年的“头版头条”任务,算是又多了“半条”。

那年,大连记者站长李天斌要出书,希望我给写序言,我爽快地答应了。

前些日子,翻捡旧物,看到这篇序言,再读一遍,

觉得尚不过时,于是加上按语,发到公号。

在序言中,老詹认为,要当一个好记者,是需要一点天赋的。

不知读者对于老詹这一观点,是否认同?

倘若我们不承认天赋,你就很难解释,

为什么差不多的外部环境,有些人干得十分出色,顺风顺水,

有些人却非常平庸,再努力也没有用呢?

新闻本自“陇亩”出

詹国枢

天斌要出书,请我写序言。我爽快答应了!原因很简单,天斌我俩,关系不错,且有多次交往,尤其1993年一起采写大连《“小机”斗“大机”》系列报道,夜以继日,配合默契,结下深厚友谊。

天斌的书,取一名儿叫《“陇亩”之中出新闻》,此语出自《经济日报》总编范敬宜写给驻地记者一封信,信以“大连两机风波”为由,生发开来,说出“英雄起于陇亩,新闻出自陇亩”的道理。

陇亩者,基层也。《经济日报》驻地记者,虽然驻在省会或计划单列市,对下而言,高高在上,哪里算是基层?然而,对上而言,作为《经济日报》这样一份全国性报纸,驻在各省市,就算是基层,亦属陇亩了。

陇亩之中,如何才能冒出好苗,生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驻地记者,怎样才能抓出高质量新闻,出色完全报道任务呢?过去,在《经济日报》当编委和副总编时,每年开驻地记者会,我都争取参加,并曾多次与驻地记者们探讨这一话题,总结出了一些诸如“吃透两头”,“善于发现”、“随时沟通”之类带有普遍规律的意见。

如今想想,这些意见,固然正确,但不说也罢,因为,只要动动脑筋,谁都能总结出来。我倒以为,值得我们探究和思索一番的是,一家报纸,全国驻地记者好几十甚至上百人,哪些记者能脱颖而出,干出一番事业,成为出色的媒体人,哪些记者又是长年默默无闻,直至退休也弄不出什么出彩的东西来呢?

我以为,这与记者的三项天赋,大有关系。

一是悟性。

搞新闻是需要点悟性的。寻常一件事情,有的人熟视无睹,碰上了也无动于衷,发现不了其价值所在。有的人则一遇到就灵机一动,双眼放光,激动不已,好像发现宝贝一般。这大概是一种天然的悟性,教是教不会的,学也是学不来的。

二是激情。

搞新闻非常需要激情(细想想搞什么又不需要激情?)遇事就激动,就来劲,就想干,就要扑上去,而且,非搞成不可!搞的过程中,不眠不休,不屈不挠,非常兴奋,乐此不疲。而这种激情,并非源于冷静的得失算计,此事对我有啥好处啦?会不会有什么危险啦?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啦?到底划不划算啦?不是,完全不是!既不必想,也不去想,干就干了,喜欢就喜欢了,仿佛与恋人约会,走半道上心就嘭嘭嘭嘭直跳,兴奋得不得了!搞新闻,得有点子这劲头!

三是韧劲。

碰到不顺利,遇到挫折,或者,一时间此事尚无进展,很可能前功尽弃,一事无成,也可能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或者,因涉及利害得失而有可能得罪某些既得利益者,弄得来里外不是人……当此时也,干还是不干,前进还是后退,坚持还是放弃?这也是一种考验,而成功与失败,优秀与平庸,常常就在这咬牙坚持的一“韧”之中。

好了,不总结了。细细挖挖,大概还能理出几条,但有以上三条,我看足矣。

天斌在大连扎扎实实干了几十年,写出不少有分量有影响能出彩的作品,他的身上,我看这三条一条不少。这个大连帅哥,东北汉子,能在驻地记者岗位上干得这么出色,嘿嘿,真是值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