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韬:明朝中期官员,学问广博,但肚量狭窄,总是与人争斗

浅浅地看下历史吧 2024-03-15 13:26:42

霍韬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官员,出生在广东南海,于正德九年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中进士。

提名候补后,便返回家乡结婚,然后在西樵山刻苦读书,尤其加强了自己对于经史方面的学问。

嘉靖皇帝继位之后,霍韬被任命为职方主事。当时杨廷和还在执政,霍韬便上书表示:“内阁大臣的本职工作是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的决策,如今很多内阁大臣却只是充当拟定文书等无关紧要的工作,对于军政大事的裁决权都归属给了宦官。这是宦官干预政治的苗头...”

霍韬在奏章里还说到了很多敏感内容,比如锦衣卫不应当掌管刑罚,东厂不应当参与朝廷中的事务讨论,抚按兵备官不应当凭军功晋级、荫封,兴王府的护卫军不应当全部召来京城授予官职等等。

嘉靖皇帝很高兴地听取了他的意见。

不久后,关于“大礼”的争论开始,礼部尚书毛澄坚决认为嘉靖皇帝应该将孝宗皇帝认为皇考,而嘉靖皇帝却想要认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做皇考。

霍韬针对此事,私下写了一篇《大礼议》反驳礼官的这种观点。

而毛澄这边得知后,立马写信给霍韬进行质问。而霍韬也多次写信给毛澄,极力论说毛澄的理论错误。

过后,霍韬很快就认识到毛澄的意见根本就无法转变,便在那年的十月递上奏章,依旧驳斥礼官的说法,表示:

“武宗皇帝继承孝宗坐了十六年天下,孝宗皇帝并不是没有后继者。现在硬要陛下再给孝宗皇帝做儿子,到底图个什么呢?如果陛下去给孝宗皇帝当了儿子,那么又有谁能够来给武宗皇帝当儿子呢?”

“孝宗皇帝有两个接班人和儿子,武宗皇帝却连一个接班人、儿子都没有,这样做真的行吗?大臣对于君主和对于父亲是一样的,既然不忍心看到孝宗皇帝没有后继者,又怎么忍心看到武宗皇帝没有接班人呢?如果武宗是哥哥,本来就有资格享受弟弟的祭祀,那么孝宗皇帝是伯父,难道没资格享受侄儿的祭祀吗?”

“既然可以越过武宗皇帝往上继承孝宗皇帝的皇位,难道就不可以一并连孝宗也越过往上直接继承宪宗皇帝的皇位?武宗皇帝没有儿子,这已是无可奈何的事了。孝宗皇帝有儿子,又要强行再为他过继一个,绝掉兴献王的后裔,这是不是对孝宗皇帝没什么帮助而对兴献王大有损失的事?所以礼官们所说这种观点,根据现在的事实来考虑是名实不相随的。”

嘉靖皇帝在看到这篇奏疏之后,心里是高兴的,然而却迫于大臣们的舆论压力不敢马上实施。当时,朝廷中大臣们都在纷纷指责霍韬炮制邪说,这让霍韬心中感到很不自在,很快就告病回家去了。

到嘉靖三年的时候,嘉靖皇帝更加急切地想要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前后两次发布诏书召霍韬进京。

霍韬用生病为理由推辞,不肯赴京,同时飞章上奏,依旧赞同嘉靖皇帝称孝宗皇帝为皇伯考,献帝为皇考的想法。

嘉靖皇帝深深地赞扬他奏疏中所表现出来的忠诚,就催促他回到朝廷去。第二年,便提拔他为少詹事兼侍讲学士。

霍韬坚决推辞,并且请求诏令六部尚书、侍郎、翰林、给事中、御史都应该出任地方官职,以便他们熟悉政治局势,同时将有文才、学识的提拔为翰林。

嘉靖皇帝不允许霍韬的推辞,催派他上任,把他的奏议下发给有关部门讨论,结果全部被废置,没有采用。

嘉靖六年,霍韬回到朝廷里,嘉靖皇帝命令他到经筵前值勤,担任日讲官。霍韬因为带有严重的南方口音而竭力推辞,请求让他撰写《古今政要》及《诗书直解》,然后进呈。

嘉靖皇帝对此表示同意。

那年九月,嘉靖皇帝想要提拔他做詹士兼翰林学士,霍韬又极力推辞,说:

“我曾经建议把翰林任免的权力归属吏部,以期他们不暗中投靠内阁,做内阁大臣的心腹;而内阁也无法暗中勾结翰林做他们的羽翼。并且想把京官调补地方上做官,以便劳逸均平。如今,我的这些建议还没采用,我自己就先登翰林之门,而且又忝居学士徐缙之上,该有什么比这还难为情的?”

嘉靖皇帝颁诏嘉奖,但不允许他辞让。

到了第二年四月,嘉靖皇帝又准备升任他为礼部右侍郎,霍韬再度极力辞让,并且推荐康海、王九思、李梦阳、魏校、颜木、王廷陈、何塘替换自己,嘉靖不允许,霍韬又两次推辞,方才得到允准。

六月份,关于“大礼”已经被定下来,霍韬由此被破格任命为礼部尚书,主管詹事府的事务。

霍韬上书表示说:“现在持不同政见的人们都以为陛下只是想尊崇自己的父王,就拿官职、爵位来诱引自己的臣下;我们两三个人只是苟且贪图高官显爵,所以迎合了陛下的心思。”

“我曾经慷慨地对自己发过誓:如果‘大礼’最后定下来,我决不接受加官,让天下人和后代人看到讨论‘大礼’的大臣并不是图谋私利的官员。”

因此,霍韬坚持辞让不肯就职,嘉靖皇帝多次不允许,但经再三推辞后,嘉靖皇帝最后同意了霍韬的请求。

霍韬先后推荐过王守仁、王琼等人,嘉靖皇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之后又曾因为灾异的发生上书陈述十多条革除弊政的意见,大多经讨论被实施。

后来,张璁、桂萼被免除职务时,霍韬上书说谏官陆粲等人是受到内阁大臣杨一清指使的,他前后两次上书猛烈攻击一清,结果杨一清被削职,而张璁、桂萼被召了回来。

之后,嘉靖皇帝听取夏言的建议,将分开来祭祀天和地,修建两座郊祀台,霍韬极力说这样子不对。

对此,嘉靖皇帝不高兴了,批评他蒙骗君上,自以为是。夏言也上书替自己辩护,猛力抨击霍韬。

而霍韬这边看到嘉靖皇帝生了气,就不敢再辩解了,却转头送给夏言一封信,把他狠狠地抨击了一番,又把那封信抄录一份送交法司。

这让夏言感到很生气,上书对嘉靖皇帝讲了这件事,指责霍韬犯了目无君主等七条罪行,连带霍韬的来信一起交了上去。

对此,嘉靖皇帝大为恼火,批评霍韬诽谤、嘲笑君上,心术不正,丑化好人,就把他关进了都察院的监狱。

霍韬在狱中上书哀求宽恕,张璁也两次上书救他,嘉靖皇帝都听不进去。

不久后,南京御史邓文宪上书说应该看到霍韬的善良愿望,包涵他的戆直,并且说把天和地分开来祭祀等于是把父母安置在不同的地方。

嘉靖皇帝闻言龙颜大怒,把邓文宪贬官到远方。

霍韬在监狱中足足关了一个多月,一直到嘉靖皇帝想到了他当初议定“大礼”的功劳,就让他捐输资财赎罪还职。

不久,霍韬因为母亲去世回乡去了。

嘉靖十二年,霍韬复出,先后做过吏部左、右侍郎等职位。当时,吏部的事情大多都由吏部尚书做主,左右两个侍郎一般无法干预。直到,霍韬向吏部尚书汪鋐争取,侍郎才获得了参议部事的机会。

霍韬性格比较刚愎自用,多次与自己的上司吏部尚书汪鋐争斗。不多久,汪鋐因为惧怕霍韬而罢官,之后嘉靖皇帝长期不另外任命吏部尚书,就让霍韬主持吏部的事务。

过了很久,嘉靖皇帝让霍韬出任南京礼部尚书去了。

霍韬此前已经和夏言结了怨,等到后来夏言掌权以后,霍韬便常常想找些事来陷害他。期间也有很多其他官员弹劾霍韬,嘉靖皇帝对此都概不追究。

嘉靖十八年,朝廷正在选拔东宫官员时,任命霍韬以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的官衔掌管詹事府的事务。

霍韬上书辞谢给自己的晋升,并且批评说有些大臣接受俸禄不肯谦让,晋升官职也不推辞,其中难免有拉帮结派祸国殃民的奸人,暗中巩固自己的权威。

霍韬所说的这些话语,是在偷偷针对夏言,然而嘉靖皇帝始终无动于衷。

霍韬自己屡次攻击夏言不能取胜,最后见郭勋与夏言有矛盾,就暗中勾结郭勋,他一道陷害夏言。

很快,朝廷内外风言四起说嘉靖皇帝又要南巡,霍韬借此上书大肆赞颂郭勋,说:“上次陛下南巡时,跟随的大臣大多都收受贿赂、不守法度。文官只有袁宗儒,武官只有郭勋没有接受馈赠。现在谣言又兴起来,应该采取一定办法加以制止。”

嘉靖皇帝在颁布诏书,稳定人心以后,方才责问霍韬表示:“我前次南巡你又没跟着,别人受贿的事你是从哪里听来的?”

对此,霍韬回答让嘉靖皇帝自己去向郭勋询问此事。

嘉靖皇帝则批评霍韬支吾其辞,有话不好好说清楚,严厉要求霍韬赶紧明确说出究竟是从哪里听来的消息。

霍韬走投无路了,只好上书表示:“随从大臣们无不接收馈赠,这事只要问夏言就可以了。至于各人收取贿赂的实际情况,郭勋都整个知道,应该不是骗人。如果一定要我明确指出来,就请陛下任命我担任都察院的职务,顺藤摸瓜进行追查出来,我一定详细地列出来奏上。”

霍韬的奏章很快就被下发给有关部门讨论。

霍韬害怕自己的奏议不合嘉靖皇帝的意思,很快就赶到了北京,上书述说进贡鲜货的船上宦官贪婪、横暴的事情,嘉靖皇帝对此也不加查问。

等到第二年十月,霍韬就直接病死了,享年五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文敏。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