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小米12S Ultra首发索尼1英寸大底传感器IMX989一炮而红,1英寸主摄就成了顶级影像旗舰的标志。
进入2024年,OPPO宣布Find X7系列全球首发索尼LYT900传感器。LYT900正是IMX989的升级版,是索尼最强1英寸主摄。接下来LYT900也将继续作为各大厂商的宠儿,小米、vivo等超大杯影像旗舰都会争相使用。
“底大一级压死人”这句在相机圈广为流传的说法,在手机用户中也早已深入人心。的确,更大尺寸传感器,最直接的优势就在于更多的进光量,带来画质提升。
不过,和相机不同,对于空间有限的手机来说,传感器尺寸是否真的越大越好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今天就来集中聊一聊手机1英寸传感器的弊端。
弊端一:让手机变得厚重
手机摄像头凸起现象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但1英寸传感器的使用,还是让手机背后硕大的相机模组变得分外扎眼。
当然,这不完全是1英寸传感器本身造成的,因为更大的传感器尺寸,需要搭配更加复杂的镜头模组、防抖模组,再加上多摄像头的配置,手机背面三分之一的面积都留给了整个相机系统。这显然是与手机轻薄、便携的特性所背离的。
因此,你究竟是想要一部纯粹的手机,还是要带有手机功能的相机,这是我们现在要购买一部手机的时候需要首先考虑清楚的事。
弊端二:功耗增加
大家都知道CMOS的本质是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一种传感器,CMOS的尺寸越大、表面的光电转换二极管面积越大,但这些信号在转换过程中也会带来更高的功耗。
之前索尼IMX989就是因为功耗太大,做不了高动态范围,在4K 60FPS多镜头自由切换中也会出现高温卡死或者掉帧的问题,所以IMX989的实力没有彻底发挥出来。
小米14在将主摄从1英寸的IMX989“倒退”到尺寸更小的光影猎人900时,反而在色深、宽容度等方面实现了反杀。主要就是因为IMX989在开启DCG融合后功耗比较失控,导致各家基本都在这款1英寸大底上舍弃了该功能。
好消息是,索尼LYT900传感器作为IMX989的升级版,最大的升级就是工艺从IMX989的40nm升级到22nm,这无疑会带来更好的能效表现,至于能否发挥出DCG融合技术的全部实力还要看后续厂商功耗调试了。
弊端三:近距离边缘成像模糊
手机大底传感器所造成的边缘成像模糊,这个问题由来已久。这主要是因为手机高度有限,镜头的后焦距无法做大,导致传感器底越大像差越明显,在近距离、文档等拍摄时边缘成像模糊就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手机厂商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为配上更大的8P镜头,提高解析力,同时引入算法校正,对影像进行修正后再输出。当手机识别到近距离拍摄时自动切换超广角微距模式,以及现在都有的文档模式等。
此外就是使用可变光圈镜头,通过缩小光圈获得更大景深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想要近距离拍摄但又不想要背景虚化时,就可以手动切换到小光圈模式来拍摄。
弊端四:影响光学防抖效果
更大尺寸传感器,镜头也随之增大,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导入,都使得镜头和镜头载体的重量增加,无疑也增加了做防抖的难度。这也是为什么之前vivo的微云台防抖在更换到一英寸大底传感器后被放弃的原因。
目前iPhone主摄均在使用传感器位移式光学防抖,一英寸主摄手机则仍以OIS光学防抖,即镜头位移式光学防抖为主,需要更大的推力来推动更大的镜头,带来的马达增大,功耗增大,更大的磁石还会带来更多的磁干扰问题。晃动时还会发出"哒哒哒"的响声,常被人戏称"打快板"。
讲了这么多,究竟手机应该做多大的CMOS?结论是,没有完美的传感器,只有适合自己需求的才是最好的。
一个优秀的摄影系统,不光只有传感器,它还离不开镜头、ISP和图像算法、马达、滤光片等等的共同作用。一昧的追求升级大底CMOS、超高像素,看起来很唬人的超大镜头模组,硬堆硬件的方式显然都是不可取的。
目前1英寸在手机上已经来到了一个上限,并且有些富余了,对于手机来说,也是有利有弊。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尽量让“利”最大化,并减小“弊”的影响。比如ISP芯片与的CMOS配合,计算摄影,提高镜组的质量等等。
同理,面对各种宣传,思考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真正需要手机拍摄的场景究竟有多少,哪些已经足够满足,才不会被厂商的宣传所带偏。
现在手机有几个能够拍摄4k120帧视频的,摄像头发挥不好性能有什么用
1英寸很大了,但是镜头,这了控制手机厚度,镜头不可能很高,那就是镜头基本贴在传感器上面,那么边缘光线是倾斜摄入的,边缘曝光不足,那么只能靠算法拉回来,画质能有多好
努比亚z50spro,超越一英寸
底大一级是压死人,问题也得是一英寸到M43,m43到半幅那样的跨度才能算一级吧
为什么镜片越多越好呢 镜片越多不是应该阻碍也多 细节丢失的更多吗 玻璃再干净透明也是会阻挡光线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