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博物馆藏
陶瓷文物巡礼下篇
地处江淮平原东部的扬州,是中国古代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东西物流集散的都市。扬州城市故事,如澎湃的广陵潮,高潮迭起,连绵不绝,既经历了“歌吹沸天”的繁盛,也饱受过“废池乔木”的悲怆。
春秋时代吴王筑邗城,开创了扬州的城市历史;汉代以广陵城为中心,发展出繁荣的区域文化;隋唐时代南北运河的开通,使这里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国际都市;宋元之际,扬州虽然遭受了战争和环境变迁的影响,城市生活依然保持着良好的活力;明清时期,随着漕运通畅和盐务兴盛,这里再度出现了令人眩目的繁华。融南北文化于一体的扬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生存方式,并以巨大的文化辐射力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广大地区,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地方”。
展厅分为五个部分:“争霸中原”筑邗城、“煮海筑钱”镇广陵、“扬一益二”繁华地、“烽火扬州”冠淮左、“富甲天下”话扬州。通过邗城、广陵城,吴王都城,唐城、宋城和明清新城的变迁发展,反映出扬州城市历史富有特征的节律,勾勒出扬州历史发展的主线,同时也成为中国历史大势变化的缩影。
青釉绿彩“心”字水盂
唐
高4.3、口径4.1、底径3.7厘米
1996年扬州市开发区工地出土。其造型精致小巧,敛口光沿,溜肩鼓腹,饼形足。器表满施青釉,釉面开冰裂纹,沿口外侧有绿彩间隔书写三个“心”字,用笔率意,布局合理,“三心”紧贴口沿自然天成,趣味横生。此件水盂具有典型的长沙窑工艺特征,在目前所见长沙窑小水盂中应为“妙品”。
绿釉执壶
南唐
通高22、口径2.8、上腹径6、下腹径12.2、底径7.2厘米
2001年扬州市郊西湖镇蚕桑砖瓦厂南唐升元六年(942)吕德柔墓中出土。敛口,葫芦形腹,平底内凹,管状长流略外弧,扁形执把,执把为五股条形拼合。壶盖顶钮为蛇形盘缠状。绿釉、灰白胎,胎质细腻致密。釉面比较均匀,有细裂纹开片。从该壶的特征、胎质和釉色来看,为定窑制品。
青白釉香薰
宋
通高16.5、腹径15.3、底径10.5厘米
该器为传世之物。薰为上下对合的球形,薰盖布满“火焰状”镂孔,以子母口与薰体结合,薰体中腹有一道凹状弦纹。底坐束胫,高圈足、平底。胎质坚密白细,器内无釉,器外满施青白色釉,釉色莹润如玉。器型美观墩实,为实用器。
青白釉瓜楞盒
北宋
通高5、口径7.4厘米
1978年泰县洪林公社尤南大队出土。盒作上下对合的12南瓜楞,盖顶有瓜藤装饰,平底。满施青白釉,胎体坚密细腻,釉色莹润如玉,造型优美逼真,是景德镇典型器。
元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高43.5、口径5.5、底径14厘米
1984年从扬州市文物商店收购。梅瓶口小,颈短,肩丰。肩以下逐渐收敛,至近底部微微外撇。浅底内凹。通体施霁蓝釉,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在国内外收藏的三件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中,此瓶器型最大。
元代 青白釉镂空折枝花高足杯
高12.7、口径11.7、底径5厘米
1984年扬州市老虎山西路出土。杯口外撇,深腹,喇叭形高圈足,挖足较深,杯身与圈足分制粘接。杯身为双层结构,内口沿印回纹图案,外壁腹部镂雕牡丹、梅花,菊花等折枝花卉图案。镂雕部位外侧堆贴由联珠纹组成的莲瓣纹饰。圈足中部有一道横弦纹,其下至底饰一周竖弦纹。
白釉褐彩双凤纹罐
元
高40、口径24厘米
1971年扬州市漕河岸出土。罐直口,溜肩,球形腹,腹下部渐收,玉璧形砂底。器内满施酱釉,器外在白釉上绘褐花。肩部绘凤纹和花叶纹带,腹部两面如意形开光内绘一展翅飞翔的凤,周围填卷云纹,开光之间饰菊花纹。彩绘用双勾平涂和实笔点划结合的笔法,以深褐色勾线,以浅褐色渲染。罐体硕大,胎质厚重,图案线条流畅,风格豪放,是元代磁州窑代表作。
青釉双鱼盘
元
高4.9、口径22.2厘米
盘为传世品。盘宽折沿,浅弧腹,平底,盘内底贴首尾相对的模印双鱼。胎青灰细腻,满施青绿色釉,厚润晶莹,有细开片,游鱼刻划精美自然,为元代龙泉窑特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