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典籍:1950年代的《中国名菜谱·第四辑》解说注解版(二十)

粤厨宝典英俊 2024-03-08 07:29:29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如果在经营范围上看,酒家与茶楼本来是泾庭分明的两个经营体,酒家以肴馔经营饭市,茶楼以点心经营茶市。

正是这个原因,广州酒家及包括其引文所说的大同酒家都属于“跨行业经营”。

就好像早前沸沸扬扬的早餐店卖豆浆一样性质。

将两个经营范围融为一体,始自陶陶居。

陶陶居的居是茶居的意思,是茶楼的早期叫法。

也就是说,陶陶居本来是做茶市的。

不过,在民国时(1912年—1949年)他的老板锐意创新,在同一场所经营上了茶市和饭市。

致使后来有酒楼的经营模式。

酒楼是酒家与茶楼的结合体。

所以,从经营的划分,广州酒家与大同酒家都是“不务正业”。

但从改革的角度,又说得通。

正是这个原因,《中国名菜谱·第四辑》在介绍广州酒家的点心工艺制作时,编者巧妙地用上了一句“在广州可与大同酒家齐名”的话语,即从酒家的角度,他俩是同级的,然后不与茶楼老号比高低。

《中国名菜谱·第四辑》

正文:

广州酒家

广州酒家的点心,在广州可与大同酒家齐名。该号老点心师褟东玲,已有数十年的制作经验。

蟹黄灌汤饺①

一 . 饺皮制法

(一)原料

面粉(潘老师按:以面筋较多者为好。麪粉,以麪筋较多者为好。当时 还没有“高筋麪粉”这种商品)一斤(潘老师按:665 克),鸡蛋四个,碱水 二钱(潘老师按:8.4 克),面种(潘老师按:麪种)二两(潘老师按:83.2 克)。

(潘老师按:二)制作方法

把面粉(潘老师按:麪粉)过箩,除去杂质和团粒,取出二两(潘老师按:83.2 克),用碗盛装加入开水二两(潘老师按:83.2 克)搅匀,放入剩下的 面粉(潘老师按:麪粉)中。再将鸡蛋打破,(潘老师按:取出鸡蛋液)与面种(潘老师按:麪 种)、碱水及清水三两(潘老师按:124.8 克)一齐放入和匀,揉至滑软, 便可用以做成饺皮。

二 . 汤饺馅制法

(一)原料

大菜(潘老师按:琼脂)四钱(潘老师按:16.8 克),二汤二十四两(潘老师按:998.4 克), 鲜虾肉五两(潘老师按:208 克),瘦猪肉三两(潘老师按:124.8 克),叉烧一两(潘老师按:41.6 克),湿冬菰(潘老师按:湿冬菇)五钱(潘老师按:21 克),蟹肉二两(潘老师按:83.2 克), 蟹黄五钱(潘老师按:21 克),味之素一钱(潘老师按:4.2 克),精盐六钱(潘老师按:25.2 克), 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二钱(潘老师按:8.4 克),白糖八钱(潘老师按:33.6 克), 胡椒粉少许,干莲叶适量,生姜丝一两(潘老师按:41.6 克),浙醋(潘老师按:大 红浙醋)二两(潘老师按:83.2 克),饺皮五两(潘老师按:21 克),麻油(潘老师按:芝麻油) 少许。

(二)制作方法

1. 将大菜(潘老师按:琼脂)用清水浸四小时,水量要多些,使大菜(潘老师按:琼脂)尽量吸收水分。

捞出沥干(潘老师按:捞起沥去水分。沥干的说法不准确)。

锅放在炉火上,加入 二汤烧开后,放入浸过的大菜(潘老师按:琼脂),慢火煮约十分钟, 使大菜(潘老师按:琼脂)溶化,然后用箩过滤,盛入盘中(潘老师按:待降温),凝结后切成小丁。

2. 猪肉、鲜虾肉、叉烧、冬菰(潘老师按:冬菇)等都切成半分(潘老师按:0.16厘米)大的小丁。蟹肉撕成细条。蠏黄(潘老师按:蟹黄)略为剁烂。

然后把这些原料与大菜(潘老师按:琼脂)丁一同和匀,再加入味之素、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精盐、白糖、胡椒粉,麻油(潘老师按:芝麻油)等拌匀,便成汤饺馅。随即用盘盛装,放入冰箱冷藏二小时以上。

使其凝结备用(潘老师按:冷藏时切勿渗入水)。

这些饺馅用时可分成二十份。

三.汤饺

1.将汤饺皮分成二十份,每份重二钱半(潘老师按:10.5克),用酥棍擀成直径约二寸半(潘老师按:8.3厘米)大的薄圆皮(潘老师按:如图30。本书阙),每个饺皮包入饺馅一份,包成饺子状。

2.将莲叶开水漂洗干净,剪成十个圆块(略小于蒸笼内径,以便透上蒸汽),垫在小蒸笼内,并在叶面上薄薄塗(潘老师按:涂)上一层花生油。然后每一小蒸笼放入饺子两个,用旺火蒸十分钟便熟。

此饺要趁热食用,食时蘸以浙醋(潘老师按:大红浙醋)、姜丝。

潘老师按:

原注①:

灌汤饺原系苏沪名点,久已脍炙人口。褟东玲点心师结合广州特点,采用大菜(潘老师按:琼脂)、蟹肉、蟹黄配料,使馅料精美,含汤丰富而皮薄,深受群众喜爱,已成为广州名点之一。

新注1:“蟹黄灌汤饺”原标题写作“蠏黄灌汤饺”,今作改正。

新注2:“蟹黄灌汤饺”原注①说“灌汤饺原系苏沪名点”概念上有误,苏沪名点是“灌汤包”。

褟东玲师傅创新之处是将“灌汤包”由原来“包形”改成“饺形”。

因此,正确的表达方式应为:广州的灌汤饺是由苏沪名点灌汤包演变而来。

因此,“灌汤包”是苏沪名点,“灌汤饺”是广州名点。

云腿明虾盒

一.原料

擘酥①八两(潘老师按:332.8克),西河酥②六两(潘老师按:249.6克),熟火腿肉(潘老师按:熟金华火腿肉)一两(潘老师按:41.6克),明虾肉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猪肉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葱白一两(潘老师按:41.6克),鸡蛋半个,精盐二钱(潘老师按:8.4克),

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二钱(潘老师按:8.4克),味之素二分(潘老师按:0.84克),生粉(潘老师按:绿豆淀粉)一钱(潘老师按:4.2克),芝麻油二分(潘老师按:0.84克),胡椒粉一分(潘老师按:0.42克),料酒二钱(潘老师按:8.4克),白糖二钱(潘老师按:8.4克),姜汁少许。

二.制作方法

1.擘酥与西河酥都用木棍擀薄,约二分(潘老师按:0.67厘米)厚,分别用有牙边的铁模压成十块备用(潘老师按:图31。本书阙)。

2.明虾与火腿(潘老师按:熟金华火腿肉)分别切成四十个薄片。

猪肉与葱白分别切成如米粒大的细粒。

将明虾用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味之素、料酒、麻油(潘老师按:芝麻油)等几种调料的一部分及生粉(潘老师按:绿豆淀粉)拌匀,备用。

猪肉则先用精盐、白糖、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味之素拌匀,再加入葱粒、芝麻油、胡椒粉拌匀,便成为馅,分成4分。

3.将西河酥摆在烘饼的铁盆内,先将肉馅一份放在每块西河酥上,再将熟火腿(潘老师按:熟金华火腿肉)四块、明虾肉四块分别放在肉馅上(潘老师按:放时要在馅上按照四边排列好,以便食时将它切开四份,每份都有明虾和火腿)。

最后将擘酥一块分别盖(潘老师按:冚)在(潘老师按:馅料)面上,并用毛笔蘸以鸡蛋(潘老师按:鸡蛋液)抹在擘酥上,(潘老师按:以上工序完成后连烘饼铁盆一起)放进烘炉,用旺火焗(潘老师按:烘)约十五分钟便熟。

潘老师按:

原注①:

劈酥皮制法:

一.原料

猪油(潘老师按:牛黄油亦可,以凝结的为宜)一斤(潘老师按:665克);面粉(潘老师按:麪粉)十二两(潘老师按:499.2克):有筋的面粉(潘老师按:麪粉)4两(潘老师按:166.4克),普通面粉(潘老师按:麪粉)8两(潘老师按:332.8克);鸡蛋二个。

二.制作方法

将筋面(潘老师按:筋麪,有筋麪粉)与普通面粉(潘老师按:普通麪粉)和匀,过箩去除杂质。取出(潘老师按:以上混合好的麪粉)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加入猪油内和匀,称为油酥。放在铁箱内一边。下余(潘老师按:剩下混合好的)面粉(潘老师按:麪粉)八两(潘老师按:332.8克)放在案板上,将鸡蛋打破搅匀放入,再加入清水六两(潘老师按:249.6克),用手和匀,并揉至软滑有筋,称为水皮。放入箱(潘老师按:铁箱)内另一边。然后将盖(潘老师按:铁箱盖)盖(潘老师按:冚)密。放进冰箱内冷藏约六小时,油酥即变硬。

2.将酥(潘老师按:铁箱内的油酥、水皮)取出放在案板上,用手分别压薄,然后把水皮放在油酥面上,用木棍略为擀成长条,两端向中间摺入,再对接成四层。然后将其擀长,再照样摺叠二次,放入箱内冷藏一小时,便成擘酥皮。用时取出,用多少割取多少,不用时勿取离冰箱。

原注②:

西河酥制法:

一.原料

面粉(潘老师按:麪粉)一斤(潘老师按:665克),泡打粉三钱(潘老师按:12.6克),白糖六两(潘老师按:332.8克),猪油三两(潘老师按:124.8克),鸡蛋四只,猪网油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

二.制作方法

将面粉(潘老师按:麪粉)过箩,除去杂质,放在案板上,放入白糖、泡打粉、鸡蛋(潘老师按:打破搅匀)。再将猪网油剁成蓉(潘老师按:茸),与猪油一并放入面(潘老师按:麪粉)内,用手将面粉(潘老师按:麪粉)拌匀成团便成西河酥。拌时轻轻拌匀即可,切勿搓揉,否则会先发生面筋(潘老师按:麪粉),韧而不松。

荷叶饭

一.原料

大米一斤六两(潘老师按:914.6克),瘦猪肉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叉烧二两(潘老师按:83.2克),水發冬菰(潘老师按:水发冬菇)二两(潘老师按:83.2克),鲜虾肉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猪油八两(潘老师按:实耗三两。332.8克,实耗124.8克),鸡蛋一个,二汤六两(潘老师按:249.6克),

鲜荷叶十张,湿荸荠粉(潘老师按:湿马蹄粉)五钱(潘老师按:21克),料酒五钱(潘老师按:21克),蚝油五钱(潘老师按:21克),小磨香油(潘老师按:芝麻油)一钱(潘老师按:4.2克),精盐四钱(潘老师按:16.8克),味之素二钱(潘老师按:8.4克),湿粉团少许,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三钱(潘老师按:12.6克)。

二.制作方法

1.将大米洗净滤(潘老师按:沥)去水,用铁制四方盘盛装,加入精盐二钱(潘老师按:8.4克)、味之素一钱(潘老师按:4.2克)、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和清水二斤(潘老师按:1330克),放进蒸笼内蒸约二十分钟,便成白饭。

2.瘦猪肉洗净,切成二分(潘老师按:0.67厘米)厚的小丁。

鲜虾肉洗净沥去水,一同用团粉拌匀,放入烧开的猪油内(潘老师按:泡油)约半分钟,即倒出沥去猪油。约耗猪油五钱(潘老师按:21克)。

冬菇切成小丁。

3.把锅(潘老师按:镬)放在微火上烧热后,放入少许花生油(潘老师按:原料配方无列),将鸡蛋搅烂(潘老师按:打散)放入,煎成薄片(潘老师按:火勿太旺),取出切成五分(潘老师按:1.7厘米)见方的片。

4.把锅(潘老师按:镬)放在旺火上,先放入猪油五钱(潘老师按:21克),再放入泡过油的瘦猪肉、鲜虾肉、冬菰丁(潘老师按:冬菇丁),略炒几下,洒(潘老师按:攒)入料酒,再放入精盐二钱(潘老师按:8.4克)、味之素一钱(潘老师按:4.2克)、白糖、蚝油和二汤等(潘老师按:调味并)烧开,用荸荠粉(潘老师按:马蹄粉)打芡便成馅料。

5.将蒸熟的饭(潘老师按:趁热)弄散(潘老师按:使勿黏连成团),俟其冷却后,在盆内加入馅料一半及猪油二两(潘老师按:83.2克)拌匀,便成有味的饭。

6.鲜荷叶洗净,用开水漂软,铺在案板上,先把馅料的一半放分别摊在(潘老师按:十张的)荷叶上,再把有味饭放在馅料之上,

然后(潘老师按:将荷叶分别)包成方形,放进蒸笼内蒸约十五分钟。

食时将荷叶拆开,将饭倒入碗中便成。

三.特点

此饭香甜爽滑,有荷叶鲜味,适于夏季食用,很受消费者欢迎。

潘老师按:

新注:“荷叶饭”所用的“大米”是指俗称“粘米”的籼米。一般不使用粳米和糯米。因为此食品是以饭粒分散、质感爽韧为特色。

擘酥鲜奶挞

一.原料

擘酥皮(潘老师按:制法见“云腿明虾盒”)十二两(潘老师按:499.2克),鲜牛奶十二两(潘老师按:499.2克),白糖十两(潘老师按:416克),粟粉(潘老师按:玉米淀粉)六钱(潘老师按:249.6克),白醋一钱五分(潘老师按:6.3克)。

二.制作方法

1.将擘酥皮用酥棍擀成约二分(潘老师按:0.67厘米)厚的皮,再用有牙边的铁模压成二十个圆皮,每个重六钱(潘老师按:25.2克),

然后取菊花形的铁盏(潘老师按:如图32)二十只,分别垫入擘酥皮一个,放在烘饼的铁盆内备用。

2.将鲜牛奶放锅内烧开,加入白糖,用手勺(潘老师按:“手勺”广州厨师称之为“手壳”)推动使糖溶化后,倒在瓦盆内冷却,

再放入粟粉(潘老师按:玉米淀粉)搅匀。然后取出一半(潘老师按:糖水),盛入打鸡蛋糕的铁桶内,(潘老师按:铁桶)坐在(潘老师按:架在)开水上,频频搅动约十分钟,俟粟粉(潘老师按:玉米淀粉)熟后,

取出倒入另一半的鲜牛奶中(潘老师按:估计制作流程是:余下一半的糖水是与鲜牛奶混合,再与混合玉米淀粉并煮熟的糖水混合),加入白醋拌匀(加入白醋之后要即时烘,否则鲜奶不凝结)。

3.将制好的鲜奶用茶壶盛装,斟入铁盏的擘酥皮内(约九成满)(如图33。本书阙),便将全盆放进烘饼炉内,用旺火焗(潘老师按:烘)十分钟,然后用盖遮住奶挞面,为的使挞面勿光滑不焦而挞底的酥又能熟透(潘老师按:此段疑有误,正确是“为的使挞面光滑不焦而挞底的酥又能熟透”),再焗(潘老师按:烘)5分钟,取出,除去铁盏便成。

三.特点

挞皮起层,甘香酥脆,鲜奶香滑可口,别饶风味。

潘老师按:

新注:“擘酥鲜蛋挞”这种点心是广州人所创。

其所用的“蛋挞皮”也一向采用“擘酥麪团”。

有两点需要指出:

第一是所谓“擘酥麪团”实际是用带有油的麪团(潘老师按:面团)与带有水的麪团(潘老师按:面团)相嵌摺叠而成的制品。油麪团(潘老师按:油面团)取质感呈酥化,水麪团(潘老师按:水面团)取质感呈脆化,两者相合,呈现出来的质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时而脆又时而酥。

第二是配制“擘酥麪团”所用的油脂也相当讲究,简单来说,中国人较乐意用猪油,而外国人则较乐意用牛油。

1984年8月,“大同酒家”与港商合资经营,当时港商带来的香港点心师就对“擘酥麪团”进行改革,第一步就是将广州传统用的猪油制作改为外国人乐意用的牛油。

牛油最大的特性是即使高于常温仍保持凝固状态,因此可以让其作分隔层,使麪粉(潘老师按:面粉)颗粒保持独立,从而让制品致熟后的酥化质感达到极致。具体操作是控制温度,让牛油处于软而未溶的状态与麪粉(潘老师按:面粉)混合,然后冷藏,目的是不让牛油溶化杜绝麪粉(潘老师按:面粉)颗粒真正结合。

这样才能让食品质感表现的“酥”演绎得淋漓尽致。

“酥”的定义是食品被人咀嚼以颗粒或小块散碎的质感表现。而“脆”的定义是食品被人咀嚼以块状断裂的质感表现。

由于广州传统的做法是以猪油制作“擘酥麪团”,而猪油凝固温度较牛油低,因此不能绝对地让麪粉(潘老师按:面粉)颗粒分隔,所以制品呈现的酥化效果还欠一些力度。

与此同时,港商合资的“大同酒家”对用“擘酥麪团”所制的“蛋挞”实行现制现卖的策略,确保“蛋挞”内的鸡蛋液的水分未起作用时就被膳用。

当中最关键一点是补蛋液的处理,更是神来之笔。《中国名菜谱·第四辑·名点心》介绍了两款“蛋挞”的制作,都没有添补鸡蛋液的工序,以至于鸡蛋液在致熟后因水分流失而下塌。而港商合资的“大同酒家”则在“蛋挞”将近烘熟之时再补一次鸡蛋液,以使制品的鸡蛋液显得充盈饱满。

正是这一系列改革,“蛋挞”几乎成为港商合资的“大同酒家”的招牌食品。

凤肝鲈鱼块

一.原料

鸡肝(潘老师按:鸡膶)二两(潘老师按:83.2克),鲈鱼肉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肥猪肉八两(潘老师按:332.8克),瘦猪肉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鸡蛋一只半,团粉三两(潘老师按:124.8克),精盐三钱(潘老师按:12.6克),白糖四钱(潘老师按:16.8克),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二钱(潘老师按:8.4克),露酒(潘老师按:玫瑰露酒)五钱(潘老师按:21克),味之素三分(潘老师按:1.26克)。

二.制作方法

1.将肥猪肉切成长一寸半(潘老师按:5厘米)、宽一寸(潘老师按:3.3厘米)的长方块四十块,用露酒(潘老师按:玫瑰露酒)拌匀醃(潘老师按:腌)一小时备用。

2.把鸡肝(潘老师按:鸡膶)、瘦猪肉、鲈鱼肉分别切成与肥猪肉同样大的长方块各二十块,用盆盛装,加入醃(潘老师按:腌)过的肥猪肉、鸡蛋(潘老师按:除壳)一个、精盐、白糖、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味之素拌匀。然后先取出肥猪肉塗(潘老师按:涂)上干团粉,再在每两块之间夹上瘦猪肉、鸡肝(潘老师按:鸡膶)、鲈鱼肉各一块,摆在烘饼的铁盘内,撒上干团粉。

3.用毛笔蘸上鸡蛋(潘老师按:鸡蛋液),抹在盘内的鲈鱼块上面,再洒(潘老师按:撒)上一层干团粉。然后又抹一次鸡蛋(潘老师按:鸡蛋液),便(潘老师按:连铁盆一起)放进烘炉内,用旺火焗(潘老师按:烘)约十分钟便成。每两块一碟,拌(潘老师按:伴)以小面包(潘老师按:小麪包)两个同吃。

三.特点

此点心皮脆肉滑,甘香鲜美,佐茶佐酒,均所适宜。

待续……

粤厨宝典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