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家·汪为胜:文有新论,画无俗痕

映像书画 2024-07-13 03:44:48

皖南山居 68X68cm

汪为胜的山水画作品,大都表现是南方山水,塑造了南方大自然新形象。山峦迭嶂,林茂幽谷,堤岸汀芜,山涧溪流,透露着清新、葱郁、苍润及其生命力量,这就是山水精神,而这种精神源于他“师古人、师造化”和把握对象的能力,作品充溢着温润、尔雅的君子风范。

汪为胜的山水画在意境营造上着力较多,画面求满、求厚、求丰富性,并通过笔墨的反复皴擦与点染,力求作品有着深幽、深邃的艺术特质,但总体上是秀润的,这既是他水墨语言表现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增加了形式感和精神性,提高作品的格调与品位。

汪为胜的作品是运用文人山水画的传统笔墨语言,来画我们现代人所要求的审美作品。

节选自——汪为胜的山水画

文/陈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美术界名家为“汪为胜山水画”题词

张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涵幽育明

彦涵(中央美院国画系原主任):翰墨神飞

冯其庸(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行成于思

邵大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珠玉琳琅

刘曦林(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文之极

崔振宽(陕西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妙造自然

贾浩义(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文以载道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机卓绝

龙瑞(中国美协艺委会原主任):畅神

马鸿增(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文化之光

赵立忠(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含英咀华

邓福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澄怀观象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花低暖蕊斜窥水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独抒性灵

陈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山水含情

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腹有诗书气自华

史国良(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文有新论,画无俗痕

范扬(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笔涉儒道之间,墨显纵横气象

李一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翰墨神飞

袁武(北京画院原副院长):大象无形

郑工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一览众山小

艺术家·汪为胜

汪为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原艺术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工作室导师暨指导教授,宁波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画坛》主编。数十年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和中国画创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论、中国画学研究、国家主题性绘画创作研究、当代画家研究、当代美术批评与展览策划。其国画作品荣获2003年中国画展优秀奖、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第三届全国山水画双年展、中法文化年·当代中国画作品展、“新传统·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等大型展览。

石壁山 68X43cm

新“劝学篇”

文|汪为胜

目的单纯,热情专注,不做伪善,不需矫情,凭海临风,展开聪慧而悟性的翅膀,带着理想的梦境,奔赴浩淼的绘画创作。

把自己的学识厚积起来,不因附潮流而图名利,不宜马首是瞻盲从附骥,乐于蛰伏,躬耕垄庙,始终精神独立,画得自由。 庄子曾言:“至小无内,至大无外。”(《天下篇》)庄子又曰:“解衣般礴。”(《田子方》)无拘无索超越现实之上的绝对放松心灵。破除窠臼,摒弃旧程式,须教水墨新意匠。艺术上最大的硕果不会属于因袭尘垢、随人起舞的“天才”家们,而属于那些多方借鉴、异俗追新的艺术家。

秋山野逸 68Ⅹ43cm

对绘画创作而言,最普通、基本的法则和方法,也就是对基础本领掌握的过程,这看似简单、并不复杂的道理,多数却不知其一、二为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气魄,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能立大志者,贵在足下,百尺之台,起于垒土。英国画家康斯太勃称:“在艺术和文学上有两条道路可以走:一条道路是研究大艺术家们的完美作品,先模仿他们,后重新组合他们创造的美;另一条道路是在美的原始源泉中寻求完美。

这种模仿是从艺之道的起点,对于真正绘画者而言,摹写没有攀附借力而为之,全凭韧性坚持,但巧取会轻薄,投机会浅陋,历史上大有成就的画家都有三更夜火、五更鸡鸣,描摹既白的寒窗历程。董其昌称:“不临古,坠恶道。”(《画禅室随笔记事》)黄宾虹说:“学画要从古人临摹名迹入手,要凭智理聪慧来采取名作精神又要改变它。”(《画说》)这就不能将此敷衍了事,浅薄地疑惑初学绘画临摹的价值,相反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语)。那么,未来的艺术大道才会坦途、宽广。

木叶萧疏烟蔼浓 68Ⅹ43cm

魏晋齐梁时人谢赫提出“应物象形”(《古画品录》),大意是物象的“形”,须将客观物象作依据,也就是“写生”。五代荆浩隐于太行,“凡数万本,方如其真”(《笔法记》),称之为“搜创妙真”。元黄公望为避战乱居住富春江边,所谓“遇云姿树态,临勒不舍”,元倪赞弃家,总是在江南山水间转来转去,有丘壑在胸。明王履画华山言:“余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华山序》)

事实上,写生是直接对实物、实景、人物等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把研习传统、面对生活、 酝酿创作结合一起,从自然景象――艺术景象――艺术形象的过程,从物理到画理。

清水河畔 68X43cm

当然,写生不是一目了然的“常态”,不是形象与色相的定格,常常是“仰取果实,化为石头;俯饮河水,水即不见。”

当你恪守于“以形 传神”(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时,或许不在意他提出“迁想妙得”(《论画》),其意是从各方面反复观察对象,不停顿地思索、联想,所谓“创造第二自然”,这种创造的结果是遗形得神,言忘意得,以奇反正,那正是中国画的意境和灵魂所在。把大自然视为自己永恒的“大宗师”(庄子语),天无私藏,地为无载,留连忘返,观照体味,千山万壑,烂熟于胸。

观山图 68X43cm

与绘画创作相适应的表现,则可说是形成当代多元的审美态势,以儒释道礼俗社会、乡村世界的水墨趣味方式,尽管悠久深厚,派别众多,然被五光十色时代所湮减,文人画标榜的“横不过二尺”耻作大画,随着美术馆设立,美术展览的推广而土崩瓦解。我们必须用精英意识,解读这个社会悄然发生的变化,去感受这个时代所具有的时代精神与之相适应的艺术特征,敏妙地捕捉借以表达的题材,不管是池谢楼台,层峦叠嶂,还是高楼栉次,残墙颓垣,目的是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的束缚,在置成布势上突破原有的传统模式,吸收西方平面构成,创作出一种别于传统的新画面,在自然山高水流中转瞬人世快乐与忧伤,丘园泉石长久于心灵颂歌,画面呈现出整体性、视觉感、时代精神,中国气派,筑成了这个时代绘画的精神图式。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是真诚的,不虚伪,作为一个真正的画者,始终要处于一个清醒的状态,就是说,要宽容地看待别人,要严格地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己!

愿与诸子共勉之。

作品欣赏

云烟图 68X43cm

溪岸图68x43cm

云涌西山 68X43cm

古寺云山中 68X68cm

独居图 68X68cm

园林系列 200x50cm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