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气主降喜润恶燥,上中下三焦,膀胱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8-09 14:38:34

"谢老师,胃位于上腹部,上接食道,下连小肠。胃分为上脘、中脘、下脘,分别称为胃上脘、胃中脘和胃下脘。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我还想请教一下关于中医六腑中的胃。能否给我讲解一下胃的功能和特点?" 小王恭敬地询问道。

谢老师的讲解细致入微,小王一边聆听,一边认真做着笔记。谢老师接着说:"胃气主降,喜润恶燥。胃和脾相互合作,完成消化、吸收和输送的过程。如果胃出现功能障碍,会导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胃脘胀满等症状。而胃气不能顺利下降或出现上逆,也会引发胃胀、胃痛、呕吐等症状。"

小王认真思索着,随后继续请教道:"谢老师,您刚才提到了胃与脾的关系。请问胃与脾是如何相互配合的呢?"

谢老师点头赞许小王的学习态度,继续解释道:"胃和脾同居中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输送。胃受纳水谷是脾主运化的物质基础,而脾主运化、上升,使胃得以继续进行受纳、腐熟和主降。胃与脾一纳一运,一降一升相互配合,才能完成饮食物的接受、消化、吸收以及营养的输送。因此,在临床中,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呕恶和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通常是同时并见的,治疗时需要同时调理胃与脾。”

膀胱和三焦

小王又向谢老师请教关于膀胱和三焦的功能。

"膀胱位于下腹部,是足太阳膀胱经络的主要部位。它与肾相表里,主要功能是贮藏和排泄尿液。"谢老师耐心地解说。

"小便是通过肾的气化注入膀胱的津液。当肾气充足,津液有余,注入膀胱,通过膀胱的气化作用,将小便排出体外。如果津液不足,小便的化源不足,小便会出现不利。若膀胱气虚不约,小便过多甚至小便失禁,则损伤津液。而若膀胱气化不行,既可导致小便不利,又会引起小便点滴不畅等问题。”谢老师解释道。

小王认真地听着,做着详细的记录。他不时地点头示意自己明白了谢老师的讲解。

接着,谢老师又解释了三焦的功能和部位。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属于六腑之一。上焦主要指膈以上,包括胸部及头,以心肺为主;中焦指脐以上膈以下的上腹部,主要是脾胃和肠;下焦指脐以下的腹部和阴部,主要是肝、肾、膀胱、大小肠和女子的胞。”谢老师的声音温和而又清晰。

“三焦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运行元气的道路,总司人体气化;二是水液运行的道路。”谢老师继续解释着。

“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的运用,如果肺失肃,上焦气化不利,水液不得下输膀胱,就会聚水而成痰饮或水肿;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中焦气化不利,则会出现脘腹胀满、呕吐、食少、腹泻等症状;而如果肾和膀胱气化不行,下焦气化不利,就会导致水道不通,出现小便不利、水肿等情况。”谢老师指导着。

小王认真地听取着谢老师的教导,脑海中思考着他所听到的每一个概念。他知道这些知识非常重要,对于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至关重要。

“在温病学方面的运用,如果病在上焦,初感外邪,属于表里之病,主病轻浅。若病邪不解,向里发展,影响脾胃、肝、胆等脏腑,属于病在中焦。而在温病后期,病及肝肾,真阴真阳亏损,主病重,病危,谓之病在下焦。”谢老师总结着。

“我明白了,谢老师,我对心与肝、脾、肺、肾的关系也有些疑惑,希望您能给我讲解一下。”

谢老师点头微笑:“好的,很高兴你对中医理论如此认真。心与肝、脾、肺、肾之间的关系确实十分重要。首先,我们来看心与肝的关系。心血不足,常常会导致肝血的虚弱,反之亦然。心血不足表现为心慌、心悸、面色无华等症状,往往伴随着头晕目眩、失眠、爪甲无华、月经量少等肝血亏损的症状。而心火亢盛则可能导致肝火偏亢,表现为烦躁、易怒、失眠、目赤、头晕等症状。如果肝气不舒畅,气郁化火上犯心神,会出现心烦、失眠、多梦,甚至狂躁等精神失常的病证。”

小王认真地记录着,点头表示明白,然后继续请教:“那心与脾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谢老师继续解释:“心与脾之间也有密切联系。脾气虚弱,运化失职,会导致气血化源不足,进而影响心血的充足。比如长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病人,往往会出现心悸、健忘、面色无华、精神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脉细无力等心血虚少的症状。另外,思虑过度,暗耗心血,也可能导致脾气不健,出现食少、肢倦、心悸、失眠、多梦、面色无华等“心脾两虚”证。”

小王聚精会神地记录下这些信息,然后疑惑地问道:“那心与肺的关系呢?”

谢老师微笑着继续解释:“血的运行虽然由心主管,但还需要肺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又需要血液的运载,才能让全身得到滋养。如果肺气虚弱,血行无力,就容易导致血液凝滞。而气机阻滞也可能导致血液瘀滞。若气虚无血,气就无法附着于血液而无法聚集。举例来说,大失血的病人常常有气随血脱的危险。心肺虚损的病证,也常相互累及加重病情,比如肺气虚的病人,除了呼吸困难、身体疲倦的症状外,还可能有心悸、心累、自汗等表现;而心血不足者,则除了心悸和心跳异常外,还可能伴随呼吸急促、咳嗽、喘息等症状。因此,古人说过‘气为血帅,血为气府,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小王点头感慨地说:“原来心与肝、脾、肺、肾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相辅相成。”

谢老师鼓励地笑着说:“是的,中医理论涉及许多相互联系的关系,你能理解并记录下来已经非常不错了。”

小王接着请教:“还有最后一点,心与肾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谢老师耐心地解答:“心与肾之间有着水升火降的相济关系。心火需要下降到肾脏,温暖肾阳,使肾水不至于过于寒冷;而肾水也需要上济于心,以防心火过盛。如果心火不足,无法下降温暖肾脏,就可能导致肾阳虚弱,从而导致下焦水寒不化上凌于心,表现为水肿、惊悸等症状。而如果肾水不足,无法上济心火,就可能导致心火偏盛,表现为心烦、心悸、多梦,舌头和口腔内出现溃疡、遗精等阴虚火旺的症状。由于心主神志,肾藏精、生髓,通于脑,当心肾不交时,除了前述的症状,还常常伴随着健忘、失眠、眩晕、耳鸣等精神方面的问题。”

1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