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1年1月,中国新闻网发布了一则消息,消息中称中国的科研人员首次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背崩乡拍到一只已经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107年的动物。
早在1914年的时候,英国的一位鸟类学家来到西藏的卢旺达,采集到了这种动物的标本。
然后在此后的107年里,这种生物似乎就从地球上蒸发了,不管是哪里都找不到它了。
但是没想到,这次野外考察研究人员又一次遇见了这种生物,实在是令人十分欣喜。
那么究竟是什么生物的数量如此稀少呢?
——【·消失100多年的鸟儿·】——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的科研人员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入到墨脱县考察。
结果他们成功拍摄到一只野生雉科鸟类。
经过有关专家的严谨鉴定,这只漂亮的鸟被确认为灰腹角雉藏南亚种的成年雄鸟。
这可是我国自 1914 年以来,首次在野外生态环境中捕捉到野生灰腹角雉藏南亚种的活体影像。
灰腹角雉属于雉科角雉属,别名灰斑角雉、寿鸡,是大型鸡类的典型代表。
成年灰腹角雉体重约有3斤多,体长大概在530-680毫米,雄鸟与雌鸟在羽色、体型上各具特色。
雄鸟非常华丽,还长着一个淡蓝色的肉质角,平时看上去好像没啥用,但求偶的时候就会瞬间充血直立,长达 10 厘米。
它的脸裸出部为金黄色或深蓝色,喉部垂下的肉裾是鲜艳的黄色,边缘镶嵌着浅蓝色线条。
平时这肉裾也不咋有用,毫不起眼,等到进入繁殖期之后,这肉裾能迅速鼓起、展开,一片鲜红色泽夺目,其上蓝色条纹与斑点错落交织,十分显眼。
雌鸟就非常低调了,它们的体色以黑褐色为主,布满棕色斑纹,这样的保护色便于它们隐匿于山林之中。
发现它的地方植被都比较茂密,而且周围基本上都是一些热带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
灰腹角雉对栖息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它们偏爱亚热带和温带的潮湿阔叶林区,尤其是在海拔在2000 - 3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它们比较喜欢林下植被比较茂密、潮湿的地方。
这样的地方气候往往比较温润,丰沛的降水与云雾交织,为植被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同时,这些茂密的植被也为灰腹角雉营造了食物充裕、隐蔽性极佳的生存空间。
但是冬天来到之后气温就会降低,食物资源减少,所以灰腹角雉不得不下迁至海拔比较低的地方过冬。
它们比较喜欢在白天的时候出来觅食,经常会以小家庭或小群体为单位活动。
它们迈着稳健步伐,边走边啄食,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寻觅植物的嫩芽、种子、浆果吃。
有的时候,灰腹角雉偶尔也会机敏捕食一些昆虫、小蛙,补充蛋白质,荤素搭配一下。
它们天性比较胆小,稍有风吹草动,便赶紧静止下来,凭借出色的保护色隐匿身形。
如果感觉这一招没啥用,天敌还是向自己逼近过来,那么它们就会逃到密林灌丛藏起来。
只有在万不得已时灰腹角雉才会飞起来逃跑,不过它们逃跑的时间倒不会太长。
晚上的时候它们会找个比较高大的树木,挤在上面休息。
而且它们也比较喜欢几群鸟挤在一起,这样也比较保暖。
每年的4月份到6月份是灰腹角雉的繁殖季节,它们会在这个时候寻找伴侣。
此时,雄鸟们为了争夺配偶,会开启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求偶表演。
它们通常先藏身于岩石之后,等到雌鸟靠近,雄鸟瞬间现身,昂首阔步,气宇轩昂,那原本隐藏在冠羽下的翠蓝色肉质角,充血直立。
喉部下垂的肉裾,也迅速鼓起、展开,一片鲜红色泽夺目。
它朝着雌鸟快速抖动双翅,展开的尾巴如同精致的小扇子,五彩斑斓,还不时发出低沉而悠扬的声音,向雌鸟展示自己的健壮体魄与魅力。
一旦两只鸟看对了眼儿,雌鸟便开始寻觅筑巢之所。
它们比较喜欢在森林高大乔木的枝杈间,或是树桩、灌木丛之上构筑爱巢。
不过它们的巢较为粗糙、笨重,主要由树枝简单搭架,再稀稀疏疏铺上一些草叶。
准备好之后,雌鸟就开始产卵了,一般情况下每窝通常产2-5枚,多为3-4 枚,卵呈浅皮黄色或灰黄色,上面散布着少许褐色斑点。
产卵后,雌鸟便开启了艰辛的孵卵历程,在这 28 天里,它几乎寸步不离巢穴,不吃不喝,凭借自身的体温温暖着每一枚卵。
雏鸟破壳而出后的3天内,雌鸟更是紧紧守护着小鸟,用温暖的身躯为雏鸟遮风挡雨。
它们成长迅速,3天时雏鸟翅膀的羽毛长度,便相当于其他雉类雏鸟一个月后的发育程度。
一个月龄时,羽毛已与雌鸟相近,待来年,幼雏便能披上成羽,然后开始自主生活。
但就是这样的鸟儿,差点就消失在了人们的眼前。
过去的挺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森林资源进行了大范围的开发,使得很多生物都丧失了栖息地。
灰腹角雉也不例外。
而且在灰腹角雉生存饿一些国家都有非法猎杀的情况,这让它们的种群更加摇摇欲坠了。
不过人们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倒是很快就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保护灰腹角雉。
现在灰腹角雉已经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了。
参考:
【中国新闻网】时隔107年 中国首次野外拍到灰腹角雉藏南亚种影像
光明网《“鸟中大熊猫”黄腹角雉现身丽水百山祖园区!》20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