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曾经是个垃圾场?没错,1949年开国大典前,这里堆满了腐臭的垃圾,甚至连鸽子粪都有好几尺厚。
1949年之前的北京城,别提什么“壮丽首都”了,到处是垃圾山,满城恶臭。别说普通百姓,就连皇城脚下的天安门广场都成了垃圾堆,踩着垃圾就能翻墙进出。这场景搁今天看,绝对让人瞠目结舌。可就是这样的“卫生死角”,短短几个月后摇身一变,成了开国大典的“门面担当”。怎么做到的?归根到底,这是共产党接管北京后,强力推进的一场“全民卫生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明清以来的“垃圾遗产”
北京的垃圾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堆出来的。从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开始,这座城市就没管过垃圾往哪儿倒。穷人多的地方,垃圾就多;富人区的垃圾,直接推给穷人区。到了清朝末年,垃圾成山的景象已经见怪不怪,寸土寸金的西单当时就是一堆七八米高的垃圾山!更离谱的是,连北海公园大墙外的垃圾堆都高过了墙,踩着垃圾就能进皇城。这些“垃圾山”的历史,不夸张地说,能追溯到明朝,甚至还能挖出文物。可见,垃圾问题压根就不是普通老百姓能解决的事,根深蒂固得很。
2. 民国时期的“治理空白”
到了民国,别说垃圾问题,整个国家都乱成了一锅粥。中央政府忙着打仗,地方政府要么没能力管,要么懒得管。北京城的垃圾问题反倒成了“产业链”。城里的粪便被“粪霸”垄断,露天堆放,臭气熏天不说,还成了赚钱的工具。农民想买粪当肥料,得花钱买“粪霸”的账。到了夏天,垃圾和粪便齐飞,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别提多恶劣了。这种“治理空白”,让全城卫生问题恶化到极点。说白了,民国政府对垃圾问题的态度,不是无能,就是无所谓。
3. 新政府的强力整治
1949年,解放军进驻北京,共产党接手这座“垃圾城”。天安门广场要作为开国大典的首选地,破败脏乱的现状显然不行。叶剑英当时担任北京市长,看到天安门城楼满是鸽子粪、广场垃圾堆积如山,直接下决心不管多难,必须把这地方清理干净。于是,军管会发动了7万多名市民,连抽签都成了劳动名额的分配方式。几天功夫,几十年的垃圾山被彻底铲平,全市范围还进行了两次大扫除,一共清理出了60多万吨垃圾,足够堆8座景山。这背后,是共产党对群众力量的充分调动,也是新政府决心“为人民服务”的一次亮相。
天安门广场从垃圾场到开国大典的“国家门面”,靠的不是奇迹,而是共产党的组织力和执行力。过去几百年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用几个月就办成了。这场“大扫除”不仅改善了城市卫生,更是一场政治宣言新中国从垃圾堆里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