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千古帝王,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他们或雄才伟略,或昏庸无道,最终都化作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
然而,在这浩瀚的帝王史册中,却有那么几位,以超凡的才智、仁德的胸怀和卓越的功绩,在史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被誉为“完美皇帝”。
他们究竟是何方神圣?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历史的面纱,去探寻他们不朽的传奇!
——【·见仁见智·】——»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几位爷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个个都是狠角色。
他们开疆拓土,制定制度,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你要说他们是“完美皇帝”,那可就见仁见智了。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这魄力和手腕没的说。
但他重用法家,搞焚书坑儒那一套,手段也够狠,落了个二世而亡的下场,不少人说他是暴君,这“完美”二字怕是担待不起。
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北击匈奴,开拓西域,跟同时期的罗马帝国那是分庭抗礼。
可他也是个战争狂人,连年征战,搞得民不聊生,国库空虚,这“完美”俩字,他也配不上。
再说唐太宗李世民,那可是有名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可他上位的手段不怎么光彩,“玄武门”那出兄弟阋墙的戏码,可是给他的人生留下了不小的污点,跟“完美”二字也沾不上边。
还有宋太祖赵匡胤,人家周世宗柴荣对他恩重如山,他倒好,来了个“黄袍加身”,自己当了皇帝,这吃相未免难看了些,更别提什么“完美”了。
这么看来,这几位“千古一帝”都各有各的毛病,“完美皇帝”怕不是只存在于传说中?
——【·东汉开国皇帝·】——»
要说,真要论起权谋和仁爱之间的平衡,还得数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刘秀这人吧,早期也是个狠角色。他哥刘縯被更始帝刘玄杀了,他硬是忍着悲痛,跑到长安去请罪,麻痹刘玄。
后来他被派到河北去招抚,可不是去当个和事佬,而是借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最终干掉了更始政权,自己称帝。
刘秀这招“扮猪吃老虎”玩得那叫一个溜,可见其权谋手段之高明。
但他当了皇帝之后,并没有变成一个残暴的君主,反而实行了一系列仁政,比如精简机构,轻徭薄赋,释放奴婢等等,为“光武中兴”奠定了基础。
刘秀这辈子,既有权谋,又有仁爱,而且还都用在了刀刃上,这才是他成功的关键,也是他被后世称为“中兴之主”的原因。
——【·韬光养晦·】——»
下一个完美皇帝是汉宣帝刘询。
刘询的童年,笼罩在“巫蛊之祸”的阴霾之下。这场浩劫,让汉武帝性情大变,也让年幼的刘询失去了父母的庇护。
太子刘据含冤而死,他的儿子,也就是刘询的父亲刘进,也未能幸免。
襁褓之中的刘询,还没来得及感受父爱,就沦为阶下囚,在冰冷的牢狱中挣扎求生。
如果不是汉武帝幡然醒悟,下令大赦天下,或许,历史的长河中就不会有汉宣帝这个名字。
重获自由的刘询,并没有回到那个曾经充满尔虞我诈的皇宫,而是被民间一位叫张贺的狱吏收养,在市井间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这段经历,虽然充满艰辛,却也让刘询对民间疾苦有了深刻的体会,对他日后“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命运的齿轮,在汉武帝去世后,再次转动。汉武帝在临终前,留下两道重要的遗诏,一道是立幼子刘弗陵为帝,是为汉昭帝;另一道,则是将刘病已,也就是刘询,重新记入皇室族谱,并交由掖庭抚养。
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为刘询日后的命运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汉昭帝刘弗陵,虽然聪慧,却体弱多病,在位十三年便驾鹤西去,而他膝下无子,皇位继承人成为朝野上下关注的焦点。
此时,手握重权的大将军霍光,成为了实际上的“摄政王”。
他需要一个听话的傀儡,一个不会威胁到他地位的皇帝,于是,默默无闻的刘询,走进了他的视线。
公元前74年,年仅十八岁的刘询,在霍光的扶持下,登上了皇位。初登帝位的刘询,深知自己羽翼未丰,面对权倾朝野的霍光,他选择了隐忍。
公元前72年,刘询下令讨论汉武帝庙乐事宜,并有意为其立庙。此举遭到了大臣夏侯胜的反对,刘询顺势将其治罪。
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刘询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他以霍光妻子霍显毒杀皇后为由,将霍家连根拔起,从此,朝政大权尽归刘询手中。
掌握了绝对权力后,刘询励精图治,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整顿吏治,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官吏考核制度,并严惩贪官污吏,使吏治为之一清。
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粮仓充盈。
他还注重法律建设,平反冤假错案,减轻刑罚,使社会秩序稳定,百姓生活安定。
在对外政策上,刘询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
他一方面加强边防,抵御匈奴的入侵,另一方面,对匈奴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最终使匈奴臣服于汉朝,边境地区得以安定。
经过刘询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西汉王朝恢复了元气,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史称“孝宣中兴”。
刘询也因此被后世誉为一代明君,与汉文帝、汉景帝并称为“文景之治”的延续。
——【·宋仁宗赵祯·】——»
都说“千古仁君”是句好词,但搁皇帝堆里,能担得起这四个字的,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可你要说宋仁宗赵祯算一个,估计十个里得有九个点头。为啥?因为他这人吧,没啥花里胡哨的,就俩字:仁厚。
当然,这“仁厚”可不是软弱可欺,人家赵祯十三岁就坐上龙椅,二十三岁才算真正掌权,这其中的弯弯绕绕,没点城府手腕,能熬过来?
更别说当时北宋那光景,用“内忧外患”形容都算是轻的。
先说“内忧”吧,这北宋开国几十年,毛病一点没少,还越来越重,什么冗官、冗兵、冗费,三个“冗”字压得朝廷喘不过气。
再看“外患”,西夏那边整天边境摩擦,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闹,搞得人心惶惶。
更要命的是,朝廷内部还玩起了“宫斗”,各种派系明争暗斗,就差把“我想上位”写在脸上了。
这烂摊子,搁谁身上都得头疼,可赵祯偏不信邪,他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识货”,知道谁是真人才,谁是“老油条”。
这不,范仲淹一提出“新政”,赵祯立马拍板:就你了,别让我失望!于是乎,整顿吏治、改革官制、发展经济,一系列操作下来,北宋还真有了点中兴气象。
可惜,动了蛋糕,就有人眼红。那些被“新政”触及利益的权贵们,联合起来给赵祯施压,最后这改革啊,还是被迫叫停了。
不过,赵祯也不是吃素的,他暗戳戳地保留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为后来王安石变法埋下了伏笔。
再说说这“外患”。西夏那边三天两头来骚扰,说实话,真打起来,北宋也不怕,但打仗费钱费粮更费人,老百姓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赵祯一琢磨,不能硬碰硬,得来软的。于是,每年给西夏送钱送粮送茶叶,就当是花钱买平安了。
你别说,还真管用!西夏拿了好处,立马消停了,乖乖称臣纳贡,边境也终于太平了。
后来,辽国也来试探,赵祯故技重施,又是一波“糖衣炮弹”,成功把两国关系维持在了和平状态。
当然,赵祯也不是一味地“花钱消灾”。遇到真来挑衅的,他下手也毫不手软。
比如那次,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作乱,赵祯二话不说,直接派大将狄青平叛。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也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彻底死了心。
说白了,赵祯这套外交策略,就俩字:务实。什么面子、尊严,在国家利益和百姓安危面前,都是浮云。
他心里清楚,只有国家稳定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自己这个皇帝,才算当得有意义。
所以,你能理解为啥赵祯会成为百姓心中的“一代明君”了吧?
明朝,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明宪宗朱见深,早年也算个勤政的皇帝,但到了晚年,他开始飘了。
搞了个西厂,到处抓人,还大肆圈地建皇庄,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更要命的是,他还任用了一批只会溜须拍马的传奉官,整个朝廷乌烟瘴气。
明宪宗一死,留给儿子朱佑樘的,就是一个烂摊子。那一年,朱佑樘才18岁,还没出新手村,就要面对地狱难度的副本。
朱佑樘心里清楚,要想治理好国家,光靠仁慈可不行,还得有铁腕手段。他先拿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开刀,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
京城的官员,六年考核一次;地方官员,三年考核一次。考核不合格,立马走人,一点情面都不讲。
除了整顿吏治,朱佑樘还特别重视经济发展。他深知,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国家才能安定。
他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还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在他的治理下,明朝的经济开始复苏,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总结·】——»
但是,这世上哪有什么“完美皇帝”,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历史背景。
乱世需要铁腕,才能平定天下,盛世需要仁政,才能长治久安。
研究历史,不是为了找个“完美皇帝”来膜拜,而是要从这些皇帝的成败得失中,吸取经验教训,看看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如何才能更好地平衡权力和仁德,这才是正经事。
参考资料:
传奇皇帝刘秀,“一战得天下”,毛主席评价他有“三最”!2018-12-25 09:37·广灵反邪教
《宋史 仁宗本纪》
《二十四史.宋史》
一生一世一双人 明孝宗朱佑樘怎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只爱一个女人的皇帝?2019-08-23 14:23·四川正道文化
中国古代最仁慈的帝王赵祯,驾崩时,连敌国皇帝与百姓都号啕大哭2020-03-21 23:09·文踪旅迹
我国古代最完美的四位皇帝,想抹黑也无处着手,你最支持哪一位?2023-06-16 13:38·府雲探史
无知
唐宗 宋祖压根就没资格跟前两位排一块,,刘秀,昏君 暴君榜就他有份